提到古巴,你会想到什么?
是和我们一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差点把美苏冷战推向极端的古巴导弹危机?亦或是令世界神魂颠倒的古巴雪茄?
这些是古巴,但也不是古巴。真实的古巴,很难用单一维度做判读。
央视作者刘骁骞前后9次奔赴古巴,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想,都写进这本《飓风掠过蔗田》。
通过这本书,我们看到了古巴为独立自主所付出血的代价,领略到古巴也曾经是比好莱坞还让人向往的电影圣地,更见证了古巴和美国打破各自的封锁、试着推动双方关系正常化的历史。
作者没有因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因自己记者的身份,去对古巴这一系列的变化暗做判断。
当他把关于古巴的一切的都客观真实地摆在读者面前时,他把评判胜负的权利交到了每一个读者身上。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说出来可能你不信,在古巴,是很难找到菲德尔·卡斯特罗的雕像和宣传画。
相反,在学校和政府机构门口,你可以看到各种形状的何塞·马蒂雕像,以及印满切·格瓦拉头像的明信片和纪念衫。
直到2016年卡斯特罗的去世,才在古巴乃至世界掀起风浪。
卡斯特罗被古巴人民称为“总司令”,他领导了古巴人民的反殖民运动,又在冷战期间,保住了古巴的尊严。
在哈瓦那(古巴首都),卡斯特罗去世后,一个68岁的老人正在痛心祈祷,她11岁时,正是古巴革命胜利的那一年,过往种种,历历在目,她痛心疾首。
当作者问年轻人是否有同样的感受时,她淡淡回了句:“现在的年轻人成天只想着玩乐。”
为何会这样?
一切要从卡斯特罗上台说起。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卡斯特罗刚上台时,古巴和美国有过一段蜜月期。
古巴紧邻美国,仅仅一条海峡之隔,名副其实的邻居。
邻居古巴刚成家,隔壁美国自家愿意伸出友谊之手,以示友好。
1959年,美国甚至邀请卡斯特罗前往自家做客。
但当时美国的傲慢,直接把卡斯特罗推向了苏联阵营。
1961年,古巴和美国断交。
在卡斯特罗上台之前,上世纪50年代,哈瓦那是整个西半球最让人醉生梦死的地方,比好莱坞还好莱坞,有着140多家电影院,比同时期的纽约和巴黎的电影院还要多久。
阿根廷大文豪博尔赫斯也常在古巴,是卡斯特罗的座上宾。
海明威更是在古巴的瞭望山庄,写下了《老人与海》以及《丧钟为谁而鸣》
可以说,在和美国关系恶化前,古巴并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那么贫穷,相反它不仅不穷,文化产业还很繁荣。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古巴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国家,哪怕就算是和美国关系恶化,它还是允许外国记者进入,其中就包括一定数量的美国记者。
对古巴最大影响是苏联的解体,解体之前,虽然美国对其封锁,但至少还有苏联的支持。
失去苏联的支撑,古巴的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而美国是离古巴最近的国家,于是就有了不少古巴人偷渡到美国。
早在1966年,美国就通过一个法案,只要到达美国居住一年以上的古巴人,就可获得永久居留权。
到了90年代,偷渡到美国的人更多了,以1944年为例,每天至少有100人偷渡被拦截。
靠着美国身边,看似很好,但离天堂越近,诱惑越大,代价也越大。
很多古巴人在诱惑下,不怕溺水死在177公里长的海峡,
要知道,那是一条专业运动员都要游上53小时才能跨过的海峡。
哪怕古巴有很好的社会主义福利制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古巴政府是不允许租赁房屋的,居民的住房由国家统一免费分配,房子面积和条件因人而异。
如今付不起房租而半夜被房东驱赶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说到古巴,总是免不了和卡斯特罗扯在一起。
当奥巴马上台后,很快出访古巴,而此时的卡斯特罗,早已退休多年。
他不再是掌权人物,他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以不复当年。
古巴和美国关系的改善,到底是好是外?
在奥巴马访问古巴期间,一个古巴中年女子说:“你知道为什么古巴反美宣传越来越少了吗?因为美国和古巴都要试着正常生活了。”
正所谓,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关于卡斯特罗,只想说:在所有的捷径中,你选择了最远的一条。
川普上台后,对后者实行了一些列打压、封锁。
奥巴马带来的那一场雨,来了又走了,古巴还是原来的古巴,正如飓风掠过蔗田后,好像引起了很大的骚动,再定眼一看,又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