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 读《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有感】

        书籍讲述新东方的发展历程。当时俞老师是北大的老师,后来因为一些不愉快,并且他要赚钱留学,然后就离开了北大自己做起培训,他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而且他做培训的时候还注重演说风格,不是只传授知识和方法,有自己的幽默感等等,所以后来的新东方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当中学习,这也是新东方特色。

        他出来的时候因为与北大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就没办法自己注册公司,当时借用另一个公司的。多年以后,经过他不断的努力,千辛万苦的并且机缘巧合的遇到贵人才有了新东方自己公司名称。

        初创企业的时候,俞老师就知道培训行业老师的重要性,他找老师给薪水比别处高,但同时会多培养老师,避免把他架空。有个例子,餐饮行业最重要的是厨师,如果厨师找老板要天价,谈不拢就走了,所以这企业因为没有好的厨师倒闭了,而这个厨师出去之后想自己做,因为没有管理和运营能力也没有做起来,这是一个双失败的局面。

        利益是贯穿企业发展始终的,自己做怎么都可以,想发展壮大要找比自己厉害的人,所以他出国把他的同学拉回来跟他一起做,伙伴们跟着他也都有了满意的收入。出国找同学很有意思,校园里好多人都认识俞老师,他的同学一愣一愣的,也就是说,俞老师打出了自己的影响力。

        他们课程非常火爆,老师和学生都积极向前,当时他们租了个教室,结果赶上维修,时不时的停电了,停电没有办法看清黑板,没有办法好好学习,时间长了,大家就觉得这样不行,就想各种各样的办法让课程正常进行,所以买了很多的蜡烛,停电时大家点蜡烛上课,夏天里停电了没空调,又备了很多很多的冰块降温。这种情况下,老师和学生的热情都是十分高涨的,可以说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值得纪念的青春。

        对于吃若,老师讲到,经历苦难磨练,对未来的发展是非常好的。有次,老师跟一些人参加徒步旅行,他可以走三天两天脚上也没有泡,精神还不错,可很多人已经累的气喘吁吁,早一点在苦难中去磨练人生才会越来越平顺,也会让自己保有着非常坚强的意志。


        后期新东方上市,解决家族式问题和合伙人机制,他就用了很多雷霆手段,他以身作则,首先他带头清理了自己的家族人员,用时半年,因为这他的妈妈有半年多都没有给他做饭吃。这当中的辛苦、委屈等等很多的情绪需要他自己独自去消化。其次是处理同学之间利益关系。要么让利,要么让位,所以曾经有一段时间,他是不在新东方的核心管理层的,只是在后来的时候又被请了回来,继续做新东方的掌舵人。

        教育行业上市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和探索。当时吸纳人才,他找的财务总监很贵但却值得,约定上市后干一年结果干了十年,他们相互融合也是互相成就的。

        说到新东方的上市,要做演说。财务总监业务没有俞老师熟悉,由俞老师讲。所以就出现了很有意思的状况,他在毕业20年后重新学习英语囗语,终生学习是我们的品质。

        演讲很成功,新东方上市之后,俞老师既有期待也有迷茫。企业结构变化,业务变化等等。上市了利弊兼有,他就曾把销售为目标拉回了以教育质量为先,回归教育的本质。

        一个企业的发展也是一个人的发展,相辅相成,因为开办企业,他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也督促他快速成长。企业的发展推着他去前进,这种推动也给他带来了非常广阔的视野。他说:“如果你更愿意去学习,更愿意去自我驱动,更愿意去交有意义的朋友,更愿意读书,那所有的这些东西都像点点滴滴的水,汇聚到你的生命之流中,让你到最后能够变得越来越开阔。”

        与大家分享几句对我很有启发的话,只要坚持做正确的事,好的结果自然来。俞老师说,这有点像曾国藩说过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再有是客户这一块的话,他说,与其向1万个客户提供产品,不如向100个真正忠诚于你的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而这100个客户自然会帮你带来1万个客户;还有老师的期望,他说:“希望新东方教出来的学生都拥有终生学习的能力,拥有全球视野,能够有独立的人格和担当,能够为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还能够有很好的社会责任和情怀,能够为国为民忧国忧民。”这也是我们每个人该具备的品格。

你可能感兴趣的:(【286 读《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