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善同归”碑说起

        铜陵演武亭万福公的戍台将士墓旁边,有一座五、六平方米的“贵人公”祠,祠内神案正中供奉着一尊身披战甲的将军神像。令人不解的是神案呈不规则的一边大一边小,神案下一块石碑也不居中,其坐向与庙祠不在同一轴线,碑文刻写着“万善同归”四个大字,左边一行小字“时民国甲子年三月吉旦”,右边一行小字“海军陆战队营长萨君太敬建”。这块落款为海军陆战队营长的石碑为什么会立在这里?这座贵人公祠的神案为何建得歪斜不整?这里的贵人公信仰与民国海军有关联吗?这几个疑问不禁引起笔者好奇,通过翻阅民国海军历史,走访民间知情老人,没想却揭开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民国海军驻防东山的一段尘封历史,也了解到东山民间信仰贵人公的文化习俗。

            民国海军驻防东山

        民国初期,军阀割据混战,地方政权由军阀委任,更迭频乱,就是海军有一段时间也南北分割,分分合合。据《东山县志》(民国稿本)载:单民国12年(1923)东山县知事就换了六任,其中“七月,广东海军司令温树德派队入境,就地暂委县知事”,县知事由广东海军委任。时间到了民国13年(1924),《福建省志大事记》(福建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方志出版社出版)和《中华民国海军史事日志》(苏小东编著、九洲图书出版社出版)都同样记载:“1924年3月4日北京政府驻闽海军警备司令杨树庄命林永谟为驻东山海军陆战队总指挥,率舰4艘占领投北之温树德原驻地东山县”。这里和《东山县志》(民国稿本)记载的“民国十三年二月,海军司令陈绍宽派指挥林永谟带队入境,政权操之海军,暂委县知事”是有出入的,因为民国13年(1924),此时的陈绍宽资历尚浅,仅为海军中校,时任以杨树庄为司令的练习舰队“应瑞”舰舰长,陈绍宽于1932年至1945年为海军总长、海军总司令,经历丰富,为人正直,是民国海军出类拔萃的重量级人物,此是后话。

        福建省政协文史委郑成钟撰写的《海路的跋涉》一书详细记载了林永谟这次率4舰进占并驻防东山的经过:话说当年占据闽厦的海军司令杨树庄准备夺取东山,开辟海军饷源,与厦门形成军事犄角。为了确保行军顺利,他首先物色了流落东山多年的福州人程南沂和连江人郑锦成做向导和内应,派海军少将林永谟担任此次行军总指挥,率领“江元”、“楚同”、“楚观”、“楚谦”四舰,运载陆战队萨君泰、邱振武两营,并派电讯官吴高榘随行去进占东山。当时驻防东山的联军残部不堪一击,林永谟很快就从澳雅头上岸,占领了东山。略事休息后,林永谟命邱振武营开赴离城十二公里外的西埔地区驻防,萨君泰营则在城区附近的观音亭山顶驻扎,任命电讯官吴高榘为东山县知事,对带队有功的程南沂委以东山常关关长,郑锦成也由吴高榘委以县警备队队长兼县监狱员。到东山不久,林永谟找到南溟书院旧址,进行一番土木修缮,门口挂上一面牌子,作为东山海军总指挥处,开始民国北京政府海军驻防东山的这段历史。

        林永谟刚到东山,就把一切事务统统交由“楚同”舰长李孟斌主持。不久,舰队回厦门参加军事战斗,海军厦门司令部改派林舜藩为总指挥处参议,林永谟仍然把大小诸事交给林舜藩处理。但就是林永谟这样的性格,大小事都由副职去处理,他只是程序上拍个板,加上县知事吴高榘很敬重他,反而使东山在海军驻防的这五年里社会安定稳定,而且海军也做了一些实事。如为了满足城乡民众发展经济需求,海军于1924年把部院衙改建为农贸市场(据1994年版《东山县志·卷十四》载)。同年,海军着手集资建筑澳雅头的码头和石滬,为海军军舰和东山商船停靠提供方便。民国乙丑年(1925),澳雅头码头竣工了,林永谟还专门题写了“澳雅头”石匾,镶嵌在澳雅头的隘门上,不知什么时候什么缘故隘门被拆除了,这块石匾也随即遗弃。1995年间,澳雅头建设通往风动石景区道路,负责项目建设的建设局陈炳文在施工中发现这块石匾被埋在土里,他有较高的文物保护意识,立即叫四个小工扛到明德宫边,用洗衣粉、稀盐酸进行清洗油渍,再描红上漆,后来这块石匾被筑砌在澳雅头明德宫的围墙上。

        海军驻防一直持续到1928年,政权改归福建省政府,成立东山县政府,吴高榘由省政府委任为第一任县长。吴高榘在东山任县知事、县长的政声颇佳,刚上任县知事第一年就在东沈村路口修建一座候亭,供行人休息,他温文儒雅,亲自题匾“喜来亭”,撰一对联在亭柱上:喜得息鞭且再较量前路;来相倾盖何妨休憩斯亭。1928年,他改任县长后,为方便过渡乘客,在澳雅头建一座候潮亭,在亭门柱上题撰对联:送往迎来且喜有亭堪驻足;背山面水居然此地可谈心。同年,多才多艺的吴高榘还在城内岵嵝山状元帽石旁边的石壁上题写“海阔天高”四个大字。

            萨君泰与贵人公墓

        萨君泰何许人也?根据《民国少数民族将军》一文载:萨君泰,福建闽侯人,萨镇冰侄儿,蒙古族。毕业于福建陆军学校,曾任海军飞潜学校正操练官,海军陆战队第一营营长。晋授陆军步兵上校,以后一直服役于陆军。萨镇冰另一个族侄萨君豫也与东山非常有缘,城内旧公园献机纪念碑上的“充实国防”就是时任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漳州市长)萨君豫题写的。

        萨君泰的海军陆战营在东山曾闹过一场风波,但就是这一事件也反映出萨君泰清正自律的为人!有一艘挂着日本旗的电船主曾欠东山一个商人一笔款子,这个商人向电船主屡次要钱都没有要到,于是便托人转请萨营的营副宁鸿伦派兵将这个电船主拘捕并关了两天;电船主还是没还钱,只好将案件交东山县署办理。这个日籍电船主找到两家铺保向县署请求保释,并自愿筹款还给商人。他怕在保释过程中受到营部的阻挠,特地委托县商会会长黄有伦用金钱向营部打通关节,由于萨君泰平时极其清廉,管理特别严格,部下都很敬畏他,所以大家就只瞒了萨营长一人。不料,这个电船主得到保释后,立即向驻厦门的日本领事署控告。过了几天,日本领事署派一个日本人随带翻译直接来到东山,面见总指挥林永谟。林永谟莫名其妙,这日本人随后从袋子里拿出一张单子,上面写明:经由黄某经手,送宁营副多少钱,谢排长多少钱,某某多少钱,将单子交给林永谟处理。林永谟气得嘴都歪了,十分尴尬,就急召萨君泰带相关人员到海军总指挥处当面对质。萨君泰十分生气,要宁营副他们将所得交由黄某退还,宁营副等一个个狼狈不堪。林永谟和林舜藩两人再三向日本人说好话,赔不是,后来这件涉外事件不了了之。

        言归正传。民国甲子年三月(阳历为1924年4月4日到5月3日)驻防东山的海军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萨君泰营长为何立这块“万善同归”石碑?笔者几次去采访演武亭万福公86岁的阿来伯,咨询这个贵人公祠“万善同归”石碑的来历,阿来伯见笔者言辞恳切,断断续续介绍,原来这里本是一座坟墓,墓碑就是萨君泰题写的“万善同归”(墓碑落款为萨君太,疑刻碑时简写),属于包碑体式,中等大小规模。每年时节,铜山民众来拜万福公,也都会拜这座民间称为贵人公的坟墓。1996年,阿来伯应民众要求,集资在坟墓的位置上扩建贵人公祠,坟墓和墓碑都保留在原位上,没有翻动。由于受旁边道路的限制,庙祠无法与坟墓同一走向,导致神案歪斜,墓碑也不在中线上,这是神案不规则的原因,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设置。至于这座坟墓里埋葬什么对象,阿来伯介绍他早年在东安善堂听老一辈说是很多穿海军衣服的炮兵。笔者又追问为何这些海军炮兵会被称为贵人公?阿来伯说历来民间就称这座坟墓为贵人公,至于为什么他也不清楚。

        东安善堂是1931年由热心人士成立的民间慈善机构,他们行善范围有建筑义冢、收埋死尸、施赈棺木等。萨君泰立碑建墓虽然早于东安善堂成立时间,但在东山一带海上漂流的死尸几乎都由东安善堂收埋。于是笔者去采访东安善堂80多岁的谢桃英女士,谢桃英回忆说,小时候她就在善堂听大人们说过演武亭万福公的贵人公墓埋着四五个海军炮兵,这些海军炮兵死亡的原因大体是几艘炮舰接到任务,准备从东山港北上,当时有几个炮兵在岸上,接到通知后匆忙乘着一条小船赶到炮舰,他们抓住悬梯,没想到抓不稳,就全部掉入大海。

        谢桃英老人说的是不是事实,确实无从考证。但从民国海军史志看,1924年3月下旬到4月中旬,驻东山的炮舰都回去厦门了,只留下海军陆战队在东山。《福建省志大事记》1924年3月27日记载:海军“应瑞”、“通济”、“楚观”等舰到金门,图攻厦门;《中华民国海军史事日志》1924月4月11日记载:北京政府驻闽海军4艘军舰围攻厦门,限漳厦护军使臧致平12小时离闽。从这两则史志的记载,可以看出当初林永谟率领的4艘军舰在完成占领东山后,很快就回厦门参加攻打臧致平战斗。如果谢桃英老人说的是事实,根据这个时间节点合理地推断,海军炮兵战士落水牺牲了,由陆战队萨营长为这些战士立碑是顺理成章的事。

        关于贵人公祠“万善同归”石碑的含义,东山县文史员陈泗乐也有另外一种解释:旧时有的地方厉坛、义冢也称“同归所”,“同归所”取义于“万善同归之所”,海澄、同安历史上都有“同归所”碑。台湾及云霄、东山等地有很多万福公庙写着“万善”或“万善同归”,如演武亭万福公的神案下也立一块“万善”石碑,时间是道光十四年三月;南门海堤顶有一间“万善宫”,供奉林王公;古港村兴鼓寺左侧的瓮公也摆置“万善同归”牌;据传演武亭万福公这座贵人公墓是合葬冢,有很多尸骸集中埋在一起,可以推断一种可能是当时有很多无主尸骸,社会好心人士修建这个合葬冢进行收埋,并请名望较高的萨营长题写墓碑。

              贵人公信仰的来历

        东山民间何时开始有贵人公信仰习俗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去采访真君宫85岁的吴九秋老人,他精神矍铄,谈吐清晰。据他介绍,民间大体有几种信仰贵人公的形式:第一种是拜范蠡庙。这在国内很多地方都有,民间传说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后,化名陶朱公,带着西施弃官经商,经常做善事,帮助穷困潦倒的老百姓,被民间称为“大贵人”,后来人们建设范蠡庙纪念他。第二种是拜神明。这在东山民间流传,相传清朝年间,有一年东山遇到大旱灾,粮食欠收,但无德粮商趁机囤积,粮价飙升,贫穷民众买不起粮食,饿死很多。有一天,一艘载满粮食的商船因避风停靠在东山港,船上老板见到东山受灾民众的惨状,心中不忍,下令伙计将船上粮食全部搬上岸,一边煮粥赈灾,一边平价粜粮。东山民众度过灾难后,想要报恩,却不知道这位大善人的姓名,于是家家户户将这位大善人称为“贵人公”,每月初一、十五在家里祭拜时,都会祈求神明保佑“贵人公”,表示感恩报德。第三种是拜地基脚。吴九秋介绍早前当地很多生意人就经常拜贵人公,具体就在商店门口左边的地基脚插上三支香,摆上菜饭佳肴,拜贵人公保佑生意兴隆。 第四种是拜贵人公庙。如演武亭万福公内的贵人公祠,翠云宫万福公也有贵人公龛位。东山民众历来信仰贵人公,朴实认为人生在世,诸事都需要贵人帮助,因此在拜万福公的同时都会拜贵人公。

        演武亭万福公内的这座独具特色,由墓而庙的贵人公,是东山最早、香火最旺的贵人公祠,其左边是清朝初期遗留下来的唯一完整的建筑——演武亭照壁,其右边是归根于此的戍台将士亡灵。历史以来,东山民众时年八节都会来这里敬拜贵人公、万福公。纯朴的民众没有忘记为国捐躯的将士英灵,这或许是民间信仰贵人公的文化本质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万善同归”碑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