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札记之壁上观记

近期,参加观摩了内部教员晋升活动。自己全程观看了15位教员的现场演示,有一些关于课程设计的观感和体会:

1.学习目标是什么?通过本次课程学习,要解决哪一类学员(who?),在什么情况(where\when?)下的什么问题(what)?这个问题、这个人群是否真实存在?解决方案是否真实可行?学习方案是否真实可行?

2.课程中援引的理论、原理、案例、数据,来源是哪里?是否有足够经典权威?还是只是教员的自我感受和个人体验分享?非常有必要清楚说明。

3.课程内容是否在百度上可以直接找到?与直接把PPT或者文字链接发给学习者学习相比,或者与制作一个微课相比,现场学习的必要性在哪里?

4.教员本人来授本课程的说服力、信服力、加持的东西有哪些、在哪里?MTVB,ME+Things+Value+Benefit,即:姓名+经历+职务+成果+收益等。

5.成人学习原则:自我导向、关联经验、强调实践、聚焦问题、内在驱动,看看课程内容设计、活动设计是否符合?

6.是否自己默认了教员讲了、示范了,学员就理解了、就会运用操作了?教的环节+学的环节+会的环节,是如何实现的?

7.课程设计的逻辑是否符合教学原理,规定时间内是否能够实现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想表达或者想教会学员的东西是否太多?

8.学员之间的学习,老师、课程只是搭建了一个学习平台和学习机会,比如经验分享、思维碰撞、视野拓展、集思广益、头脑风暴、团队共创,有时候比教员给到的东西还具说服力、影响力、接地气。我们意识到并努力尝试去做了吗?

9.是否一味老师在满堂灌,给学员留出足够的消化、练手、思维碰撞的留白、时间、机会没有?学员有无获得感?进出教室之间,我们可想象学员关于知识、技能、心态层面,会有哪些变化?

10.想象一下,自己就是我们设定的学员,以学员身份的“我”来听台上的“我”这么一番操作,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收获?想象中,台下的“我”会怎么评价正在台上授课的“我”?台下的“我”满意度会有多高?台上的“我”是否偏离了台下的“我”的初心?细思下来,发现哪些地方值得去改善或者可以做得更好?想起可运用的工具、图书或者可向其咨询的伙伴了吗?

爱拆书的东哥,2021.12.19 于青城山·青城花园酒店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课札记之壁上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