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弱的θ..θ逻辑

01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化以来中国人脑子当中的一根刺,这根刺是不对的,为什么?

因小失大吧

因为在任何生态当中,弱者都有它合适的生存策略。你老虎再厉害,还能把兔子吃干净不成吗?大家是在一个均衡的状态下共生的。

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时,日本发生了类似的事。1863年日本开国,人家更落后,但是没挨打,迅速切换到明治维新,然后日本就崛起了。

02

有人会说,我们挨打了,是因为清政府的官员实在是太昏庸。

你听我刚才讲的那个故事,你说谁昏庸?没有一个人昏庸,包括咸丰和道光皇帝,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人精,都是在自己的文化观念中,在自己的处境中做出了自以为最合适的判断。

《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这本书里面讲了大量的细节,有兴趣的可以买来看。那不叫哭笑不得,而是一声长叹,每一个动作都很聪明,最后堆出来的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03

回头来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演化的整个过程,你会发现中国人缺的是什么?不是力量,是目标。

英国人的目标特别清晰,而中国人这边是无目标互动。

表面上看,谁强谁赢。错了,是谁的目标好,谁的目标能够拆解为适宜的步骤,而且执行得好,谁赢。

04

个人跟那些大公司比,当然它强你弱。但是你们之间并不是博弈关系,你是拿自己的目标去参与到它的事业里面去。

如果你的目标只是每个月挣点钱,那好,你打一辈子工好了,你可能在中国的大城市一辈子也买不起房。

但是如果你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公司有公司的目标,你有你的目标,那好,我们两个目标在一起博弈。我帮你公司实现业务增长,你帮我实现个人成长,我在这儿学业务,展示给整个市场看我的业务能力,渐渐地没准儿我的个人地位在社会上就成长了,没准儿将来我还创业呢。

那你说,我在这个过程当中跟强者的合作,我是划算呢,还是不划算呢?

05

人和人、国家和国家,本质上是目标博弈,而不是力量博弈。

06

一个没有目标的国家或者是个体,面对一个有目标的博弈对象,会发生什么呢?

表面上看没准儿挺热闹的,你一拳我一掌,你一个动作,我给一个回应。甚至在局部看,我还比你聪明,耍得你团团转。但是,你每一个动作因为缺失目标,都是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堆出来的就是总体的系统的毒素,就是最后看来是一场巨大的荒谬。

07

有一个关系还不错的人,突然找你借钱,数目还不少,比如说借一万块钱。你觉得咱俩交情没到那份上,然后就纠结,你这时候的反应是什么?就是目标感丧失。我又不想得罪这个人,但是我又舍不得把钱借给他,然后就纠结。

纠结的结果是什么?只可能是两种。第一,想了半天,还是把钱借了,人家发现你抠抠索索的,你还是把人得罪了,然后钱还没了。要么,你就坚决不借,找各种借口,也让对方看出来,虽然钱省下,还是把人得罪了。所以你看,没有目标感,最后一定是你吃亏。

一个聪明的有目标感的人会怎么办呢?

如果你判定我的目标就是要结交这个人,从此一辈子我当他的恩人,这个目标感一树立,别废话了,赶紧把钱给人家,而且还要问一句,还需要哥们儿什么其他帮助吗?这人一辈子感激涕零。

如果我就是不愿意借呢?那也行,这也是个目标,我的目标立即切换成什么?就是我坚决不能把钱给他,而且我还不能把这人得罪了。这有的是方法,你就说我实在是没钱,我老婆也不让我借等等,找个借口,然后随后给人打个电话,请人吃个饭。或者借一万不给,借五百总行吧?五百不要你还了,给人送个小礼物。一旦这个目标确定下来,其实这个关系的损坏是很容易就修复的。

所以大量的人在这种人际关系当中处理不好,本质是什么?还是我们刚才讲的,没有目标感。

08

一个人为人处事,其实就是活个目标感。

如果你有目标,全世界都是你的资源,你在走向目标的过程当中,每一步都是获得滋养,哪怕你做错了。

你如果没有目标感,全世界都对你构成戕害。因为你在做应激反应的过程中,永远是在积累毒素,哪怕你做对了。

6ʕ∵ʔ∂

12345678    不是号码,是框架哦。。。。


你好,欢迎来到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

今天又是我们的周末问答时间。我在这一周的问题里面挑选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一是想帮你把整个这周的内容复习一遍,另外也让你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这周我们都在讲兼并收购,从特殊的杠杆收购和反收购几个维度,讲述了兼并收购整个的过程,还有它的作用。很多同学都在问,兼并收购会不会带来垄断?比如说滴滴收购 Uber 以后,大家普遍的感受是补贴没有了,司机好像抱怨也很多,觉得滴滴越来越强势。

萧寒同学:

优秀企业兼并的益处是无可厚非的,可以带来更好的收益更规范的市场……但是这样长此以往会不会形成巨头企业对市场垄断场景了?

香帅

我觉得他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说明这个同学对市场的运作有很深的思考。这个问题的实质其实是企业规模和垄断中间的一个权衡,一方面兼并收购扩大企业规模,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改进效率,降低成本,这是正面的效果;但是另外一方面,市场规模过大的话可能会形成垄断,反而降低市场的效率。这里我觉得你要想真正地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就要对垄断这个概念进行深入的思考。

第一点,我想跟你讲的是,垄断不一定是坏事,大家现在可能一听“垄断”这个词就联想到“恶霸”的场景,其实不是的。垄断分好的垄断和坏的垄断,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是什么呢?大家现在都知道,互联网时代是个强者恒强的时代,因为互联网有一个网络效应,它会加快这种资源的集聚,形成一种自然的垄断。但是一个企业如果是凭着垄断的地位固步自封,牟取暴利,这就是坏的垄断了;但是如果一个企业不断地改进服务,和社会一块共赢成长,然后依靠不断的技术进步来保护自己的垄断地位,这就很难说得上是坏的垄断了。

比如说Google,大家都知道它在全球的搜索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但它做了什么呢?你看它的系统都是开放的,它不是采取保护主义的色彩,而是不断地依靠技术进步来保护自己的垄断地位,然后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搜索服务,这就是好的垄断。

作为对比,咱们可以看到百度在中国的搜索市场上也具有垄断地位,但这个垄断地位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因为 Google 退出了中国市场,然后获得的垄断地位。但获得了垄断地位以后,它并不是进行技术改进,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搜索服务,而是不断地在商业模式上榨取更多的利润,所以遭到了很多人的诟病。从这两种垄断我们可以看出,一种是好的垄断,一种是坏的垄断。所以兼并收购形成了垄断以后,你要具体的案例具体地分析,跟企业的文化和初心是特别密切相关的。

第二点,其实垄断是一个非常动态的过程,而且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垄断是可以永久保持的。比如说微软,微软在操作系统和软件行业是有垄断的,但是苹果虎视眈眈,微软你稍微造次可能就被干下去了,还有以前的诺基亚、戴尔,这都是曾经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但是现在慢慢地都被新兴的企业取代了,就证明垄断地位是动态的,不会永远保持,因为潜在的竞争者会不断地攻击你,取得你的地盘。

很多时候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防御一些潜在的竞争者,就会花精力打造“护城河”。比如说苹果,就打造了 App Store 这样一个苹果商店,这是一个开发者的平台,又是一个收费的系统,当时确确实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创新。但是通过苹果自己的产品,形成了市场垄断地位以后,它就对自己 App 上的交易额开始收过路费,只要是苹果 App 上的交易额就要收30%的过路费,这是对营业额,而不是对最后的利润抽成,这比任何一个国家的税都要重得多。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苹果打造了一个商业的闭环,形成了对 App 应用入场权的垄断,这等于是用市场力量形成了一种行政垄断。

当然你可以说苹果形成这种垄断地位,确确实实是它自身强大,从2007年开始,在全球的智能手机市场上你也可以看到,苹果手机的性能特别好,用户的黏度特别高,所以所有的 App 开发者都必须接受这个30%的抽成。商业行为没有办法用好和坏来评价,但是你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其实 Google 的安卓系统就是开放系统,连代码都是开放的,所以它不带任何的垄断色彩,从这一点上看好像Google 的做法更加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开放进取精神。

苹果的垄断地位是不是就完完全全牢不可破呢?也未见得,比如微信,去年的时候就跟苹果发生过一次正面的交锋。苹果对微信的打赏都要收取30%的过路费,微信就坚决不从,因为它认为这个不是 App 的交易额度,最后微信宁可关掉了在苹果手机上所有打赏的功能,也就是说我坚决不接受这个30%的抽成。所以我觉得从这点上看,马化腾其实是挺有这种互联网极客精气神的。现在微信在做一件什么事呢?大家都知道他们在开发小程序,因为小程序是可以脱离 App 应用存在的,从这点上来说也是为了打破苹果在这个方面的垄断。

所以不管是对小程序的开发者来说,还是对用户来说,我都觉得这一仗特别地让人期待。从这个方面上看,我觉得咱们应该真心替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打 call,我们的很多产品已经处于从追随者往领航者转型的过程。

这个事例其实再一次地说明了,世界上没有一种垄断是永远牢不可破的,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所以当我们理解企业形成对市场垄断地位的时候,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就是你要区分什么是好的垄断,什么是坏的垄断;第二个,你要意识到世界上没有一个垄断是永恒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会不断地遭遇到潜在竞争者的挑战。

长城刘海平同学:

原来贷款买房也是一种变相的杠杆收购,购房者是利用自己小部分的自由资金,借入银行大部分的资金,用时间消化负责。开发商为了回笼资金,银行收取稳定的利息,三方达成合作共赢局面。作为投资者的购房人,如果买在好地段则升值潜力巨大,则三方共赢。如果房子不升反贬值,购房人偿付能力出现问题,那么存在的风险就是,购房人损失是房子被银行回收拍卖,银行失去稳定利息收入。那开发商的损失是什么呢?他已经收到资金了,看起来似乎没什么损失啊?

香帅

我猜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很多人心里的问题。你看房价这么高,房地产商咋看咋像奸商,稳赚不赔。我来简单地给你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们普通人进行杠杆收购,也就是贷款买房的过程中,这三方的利益诉求到底是怎么实现的,尤其是在房价下跌的时候,这三方到底会经历什么样的利益变动?

这里我们要区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就是房价下跌,但是购房人的偿付能力没有出现问题,这时候购房人损失的是房子价值的下降,但银行在这笔业务上没有损失,房地产商在这笔业务上也没有损失。在今年以来,北京一些边远地区的房价出现了略微下降,有的下降5%、有的下降10%,但是这个时候没有人违约,就是购房人的收入足以支撑房地产贷款,所以没有人受到损伤,受损伤的是什么呢?就是购房者的财富效应,购房者感觉到自己的财富缩水了,其实没有实际影响。

第二种就是房价下跌,下跌得特别厉害,另外,购房者自己的资金出了问题,就是他的偿付能力出了问题的时候,购房人就违约了,我不付这一笔银行贷款了。但是因为你的房子是银行的抵押品,银行就会把房子收回去拿去拍卖。这个时候购房人失去了房子,银行损失了稳定的利息收入,也损失了房子价值下跌的部分。

那么房地产商在这个上面是什么状态?咱们静态地看,房地产商在单笔的业务上并没有直接损失,因为房子已经卖出去了,但是如果动态地来看这个问题的话,开发商也是有损失的,因为开发商开发房子都是动态滚动开发的,这个房子卖出去,然后去开发下一个小区,或者说同一个小区的下一期。如果房价的跌幅很大,开发商手里的存货就会卖不动,这其实跟我们金融市场上讲的流动性危机非常像,存货卖不动以后就需要低价出售,有时候越低价还越卖不出去,这个时候开发商的资金链就会出现问题了。而且由于开发商他们也是杠杆操作的,所以买地的资金经常是借来的,如果房价大幅下跌,房子销售不出去,他们的资金链就会断裂,也是有风险的。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在次贷危机中,美国四大房地产开发商,有的是市值折半,有的甚至退了市。所以,房价真正要大幅下跌的时候,三方利益都要受损,实际上这跟杠杆收购一样,也要满足三个条件:一个是现金流,被收购企业的现金流要非常稳定;第二个就是杠杆率不要太高;第三个就是管理层靠谱。其实换到购房里面也是一样的道理,购房者自己的收入要比较稳定,今天吃了上顿没下顿,那肯定是不能购房的。杠杆率不能够使用得太过分,另外就是你寻找的这些中介机构,最好是那种信誉比较卓著的大型机构,这样会比较好。

李双龙同学:

像很多经济学家,比如亨利·曼尼就认为,恶意收购是悬在管理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可以约束投资者,所以恶意收购可以约束管理层,然后保护中小投资者,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因为我觉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仅仅是局限在这个案例,其实更可以上升到对整个资本市场运作的理解。

我分两层跟你讲:第一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恶意收购这个概念对应的不是善意收购,而世界上也没有善意收购这回事儿,它对应的是什么呢?对应的是协议收购。所谓恶意收购就是指协议收购谈不成,直接在市场上买股权进行收购,所以恶意这个词语针对的不是收购的动机,而是指的收购的方式,所以无所谓褒贬。那么资本市场上的玩家是什么心态?他们都是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来做某件事情的,这一点他们不会因为收购方式而改变。有时候收购会对其他的人有利,比如说帮助散户抬高股价,就像在万宝之争中“姚员外”的介入,就让小股民赚了几个涨停板,但是这是连带的效果,和“姚员外”的动机是没有关系的,“姚员外”的动机并不是要帮助散户,而是要控制万科。

其次,“恶意收购可能是约束管理层,保护中小投资者”,这个观点就更加片面了。其实恶意收购这个词在英文里叫 Hostile acquisition,它有很强的时代背景,当时很多做恶意收购的投资银行家,被称为资本市场上的兀鹰,也就是秃鹫,就是说它们是以食用动物尸体上的腐肉为生的。这个词带有很大的贬义,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跟你举两个例子你就知道了,比如有一个很著名的电影,叫做《风月俏佳人》,理查·基尔演的银行家,他就是专门买企业,然后大卸八块去赚钱的,所以实际上当时很多企业被买下来以后,就被这么分散卖掉了,引起了市场、社会、企业的非议。你从这个例子里面很难看出,搞杠杆收购、恶意收购是要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另外一个例子,大家经常在香港娱乐新闻里看到的一个大亨叫刘銮雄,他被称为著名的“股市狙击手”。股市狙击手是什么意思呢?他其实经常用这种杠杆收购,悄无声息地在市场上收购一家企业的很多股份,然后就找这个董事会谈,要么我拿着这么多股份进入你的董事会给你捣乱,要么你就用高价把我这点股份收购回去。管理层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就坐下来跟他们谈,然后动用公司的钱把这个股份给高价收回去。这种事情可能很多人会在 TVB 的剧集里面看到, TVB 剧集里面的这种情节其实很多都是有原型的。你从这个例子,也很难看出恶意收购者是为了约束管理层,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其实在下周我们还要讲到另外一个金融创新——垃圾债,你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形,用杠杆收购去威胁和讹诈管理层,从而牟利的银行家。

实际上在整个80年代,利用这种杠杆收购、恶意收购,游走在金融市场的灰色地带进行牟利的情况非常常见,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把他们称为秃鹫,并被市场诟病的一个原因。从这些例子你都可以看出,当我们说恶意收购好或者恶意收购坏,这种评价都是非常片面的,你不能单纯地从字面上去理解这种恶意收购,而要从每个案例的历史背景、行业背景、收购标的等等细节去分析,轻易的价值判断往往会导致我们陷入片面的误区,然后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香帅

我希望你已经对兼并收购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了很深的理解,然后也知道了什么叫做兼并收购,什么叫杠杆收购。以及作为一个投资者或者作为一个创业者,你怎么在这种资本市场的风起云涌中,更好地找到投资机会,保护自己的利益。

这里是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帮你站在高处,重新理解财富。

你可能感兴趣的:(弱弱的θ..θ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