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PM使用总结

1、SiPM的电子模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二极管的雪崩电子模型,电子模型和雪崩时的电流波形如下图所示,

SiPM使用总结_第1张图片

SiPM使用总结_第2张图片

电流上升的快慢是由电容的充放电速度决定的,充电的时常数Td=RS*Cd,放电的时常数

Tq=Rq*Cd,这里Rq>>Rs,所以充放电的波形如上图所示。

      下图为SiPM的电子模型,图中Rq为淬灭电阻,一般为MΩ级别,Cq为淬灭部分的寄生电容,Cd为二极管的体电容,开关表示雪崩的产生。

SiPM使用总结_第3张图片

对于单个cell来讲,上升下降时间的时常数如下:

T (rise)=Rd(Cq+Cd)

Tfast (fall) = N*RS* Ctot (快输出)

Tslow (fall) = Rq (Cq+Cd) (慢输出)

对于一个像素来说,一般一个像素由一两千个cell,所以总的恢复时间为:

Tslow(fall)=(Rq+N*RS)(Cq+Cd)

2、SiPM的应用电路

1>供正偏置电压

SiPM使用总结_第4张图片

2>负偏置电压

SiPM使用总结_第5张图片

       除了上面的两种电路结构,还可以选择把RS电阻放在偏置电压这里,但是不推荐这样做,因为电源的噪声会直接给到RS电阻上,上面的两种电路结构可以用SiPM来隔电源上面的噪声。

3、SiPM的电参数

下面是滨松的S15639的规格书

SiPM使用总结_第6张图片

SiPM使用总结_第7张图片

1>后脉冲

定义:在盖格雪崩二极管被淬火后等待下一个入射光脉冲时,自身引发雪崩的概率。

滨松的S15639后脉冲已经很小了,只有1%,下图是对比两代滨松的后脉冲的波形表现。

SiPM使用总结_第8张图片

国产的灵明光子SiPM的后脉冲也是比较好的,慢输出的上升沿0.5ns,下降沿15ns左右,阜时的SiPM的上升沿1ns,下降沿几百ns。

2>PDE

定义:探测入射光子的有效概率,是一次单个入射光子被像素电路检测到的概率,是外量子效率与雪崩概率的积。

        国产SiPM的PDE一般都是比较高的,但是不清楚是AC还是DC测试的,这个AC或者DC测试时滨松提出来的,说他们是采用的AC测试,所以测出的PDE偏低。

SiPM使用总结_第9张图片

 SiPM使用总结_第10张图片

SiPM的PDE与温度的关系,一般是直接给出的击穿电压和温度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击穿电压是逐渐变高的,也就是PDE是降低的。

SiPM使用总结_第11张图片

偏压的提升对应PDE的提升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SiPM使用总结_第12张图片

 3>Crosstalk

定义:阵列本像元受相邻像元影响导致被误检测事件的概率。

下图也是滨松的一个课件上介绍的串扰,这个串扰是指相邻的Spad之间的影响,导致最后因为串扰导致叠加的信号变的足够的大,这个串扰的大小直接和增益也就是偏压的大小直接相关,偏压越大,串扰也就越大。

SiPM使用总结_第13张图片

 4>暗计数DCR

定义:在无光照时产生雪崩脉冲的频率,因热生载流子、隧道电流以及其他机制导致误触发事件的频率。

影响暗计数的大小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偏压的大小。

温度与暗计数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SiPM使用总结_第14张图片

偏压与DCR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SiPM使用总结_第1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LiDAR,#,sensor,SiPM,lidar,sensor,激光雷达,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