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改革开放前,我国已经建有进出口商品检验系统、动植物检疫系统、卫生检疫系统,以及其他一些专业的检验系统和检验机构,如船舶检验、航空器检验、锅炉压力容器检验、计量器具检验、药品检验等,但并没有全面的质量监督检验网络。
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随着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开始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由于我国没有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商品检验认证制度,国内的一些产品质量监督形式得不到国际的承认,在国际贸易中蒙受经济损失和受到技术壁垒的限制。在这样的内外部环境下,中国的检验认证机构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始了快速发展,相关的法律规范体系也从无到有建立起来,与此同时,管理体制也随着政府机构的改革而不断调整。
检验认证的公信力与认可的信用密不可分,而认可的信用则直接与政府信用挂钩。对于中国目前信息传递不充分,社会信用评级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通过认可来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认证的有效性具有切实可行的重要意义。
二、体系有效性和认证有效性
1)体系有效性
a需要证实其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
b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与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就评价体系的有效性而言,在以上基本标准的基础上,不同的组织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重点。例如: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对一个资源和基础条件较好的生产型组织,可能会将管理的重心放在过程、管理程序及相关职责的优化,以及产品的改进、设施和技术资源的更新改造方面,并建立与之适应的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对一个资源条件或管理基础相对薄弱的组织,则可能会将管理的重心放在强化资源配置、改进薄弱环节、减少内外质量损失等方面,并建立与之适应的评 立与之适应的评价标准;对服务型的组织,评价其体系有效性 价标准;对服务型的组织,评价其体系有效性的侧重点,可能又不同于生产型组织,需要更多地关注服务质量、服务环境、服务条件方面 多地关注服务质量、服务环境、服务条件方面的改进。
2)认证有效性
依据ISO/IEC指南2中给出的关于合格评定及认证的定义,管理体系认证可以理解为:由可以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过审核的组织其管理体系符合管理体系要求的书面保证。据此,可以对认证的目的进一步理解为:在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对组织具备的以下两方面的能力给予保证:稳定地提供满足要求的产品; 建立并有效地实施了持续改进其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强调的是“符合”的保证,即认证机构向组织颁发了认证证书,意味着向组织的相关方提供了组织符合特定标准 着向组织的相关方提供了组织符合特定标准要求的担保。认证机构提供了这样的担保以后,组织在客观上是否具备认证依据标准所规定的能力,就成为判断认证是否有效的最基本的评价标准。围绕这一基本准则,认证机构可能需要在认证及审核方案的管理、审核组实施实施审核的能力及审核结论的可靠性等诸多方面建立评价认证有效性的目标或指标体系。
3.体系有效性与认证有效性的关系
建立并实施一个满足标准要求的管理体系是组织的责任。认证机构的责任在于客观。真实地评价管理体系满足标准要求的程度,确保认证结论的可靠性,不能将体系有效性及认证有效性相混淆。诸如改进资源和管理的有效性、减少内外部质量损失等,属于体系有效性的范畴,是组织的责任和行为,不是认证机构的责任,也不是认证本身所能解决的问题。
一、有效性分类
1、从体系满足标准的程度上分:
a、体系文件适合于企业自身的产品和规模,体系标准涉及的条款都开展了活动,与标准要求符合性较好。
与产品实现有关的各个管理环节符合性、控制程度较好,都形成了某一过程的PDCA循环(文件管理,采购、生产、检验、销售及服务等活动过程)。另外,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内审、管理评审、数据分析和改进等标准条款,也开展了满足标准和体系文件的相关活动。
b、多个产品实现环节缺乏管理,个别的管理环节有不可思议的漏洞。
c、体系基本无运行
2、从对于企业发展和效益增长上分:
a、建立体系后产品不断开发、质量步步提高、市场快速扩大,实现了业绩、效益的快步增长;
b、认证企业多年来从产品、企业规模、资本积累上讲基本原地踏步,没有大的变化;
c、认证企业市场逐步变小、效益下滑,管理人员不断更换,认证证书先后被暂停、注销或撤销资格。最后企业干脆退出了认证之初的行业
综上体系运行是不是有效?从体系运行与标准的差距上,对于认证机构判别起来不难。但是企业发展和效益增长作为认证有效性的判别就有些困难了。发展和效益增长不好的企业,不一定体系建立时各项管理活动策划的不好,不一定执行的不好。但国家政策的原因,产品老化的原因,迫于发展资金跟不上的原因,以及企业内部人员的配合、协调原因,国内外某些特殊时期的原因等等都可以是一个管理基本完善的企业发展停顿或倒退。
三、认证有效性差的原因与对策:
1、企业的原因造成认证有效性差与管理者有关,与企业的历史原因有关。 1)虽然建立了文件化的体系,但执行力度不够(最高管理者组织、领导能力不够;管理体制僵化;管理人员协作精神差;人员素质较低,对标准不能很好的理解;只顾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对已经策划好的流程不予执行等等); 2)体系建立时对体系的各个过程策划不好,过程流程缺少控制或过于繁琐(文件管理、采购控制、产品实现过程,以及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等过程),在多次审核时没有被审核员提出来或提出来没进行整改; 3)企业对标准、对新的法规和对部分审核员的说法没有充分的理解,策划出错误的控制方法和流程; 4)产品老化、企业缺乏资金等因素造成企业的生存存在危机,进而在体系的运行商大打折扣。
2、审核机构和审核员的偶然或必然做法造成多年的审核不能发现企业的失控环节或繁琐流程,而使企业不能发现策划的问题、执行的问题,甚至给企业误导出新的与标准不符的做法。
1)部分审核机构没有给审核组、审核员充分的审核资源。如审核人日过少,兼职审核员不能提前获得被审核企业、审核产品和历次的审核信息等;
2)被派往某个被审核企业的审核组的审核员偶然或必然的多年没有变化,审核员的关注点、审核方法一直没有变化;
3)部分审核员审核时审核时间过分集中在某些方面,没有一个合理的分配或者说审核时间没有充分利用。反复审核一个企业也有很大的可能发现不了问题。
4)审核员的误导造成企业的部分过程失控。
5)企业某些管理环节过于复杂,也应当作为认证有效性不足的一个表现。
3、对于以上种种有效性差的原因的对策,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企业建立体系应当建立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为满足准入门槛、达到行业监管要求、为推广市场提高知名度等出发点都是正常的。但建立体系最终的好处还是为了规范、提高管理水平,进而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
企业应当按标准中质量目标、管理评审、内审、过程监视和测量、数据分析、改进等条款,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问题的再发生。 另外,企业应当正确理解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目的,建立和运行体系是为了出厂产品符合标准要求、“满足顾客和法规要求”提供的一套过程控制方法,一套集合了集合了众多国家和各方面专家管理方法的结晶,为企业规模和业绩的发展提供管理上的保证。
2)认证机构应当提供充分的资源和条件,使审核员在审核开始之前了解被审核企业、被审核产品、相关法规和以往审核的情况。审核员也应当自觉地作审前准备;
3)认证机构应当经常组织审核员交流审核体会,总结、推广审核经验,规范审核流程;认证机构的有关部门应当认证查阅审核记录以便判定审核员审核是按照审核策划进行,达到了审核策划的目的(如是否按照审核计划安排的部门和条款进行审核、审核组前会议的提示是否体现等)。另外,机构应当从审核员的审核记录,发现系统性“审核方法”的不足,及时予以纠正和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4)从政府监督方面将,应加大认证宣传,增强对认证的认识。要进一步宣传认证知识和相关标准,让社会、企业、认证机构及各级组织全面、充分地认识到,认证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一种手段,认证可以促进生态、环保、产品安全得到全面提升。
积极推动认证,加大对认证的投入。要制定推动认证工作计划,并抓好落实。组织认证企业、认证机构、咨询机构等开展相关的活动,介绍认证有关程序、方法、经验及认证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等,促进更多的企业积极申请认证。同时,对认证采取激励措施,设置专项认证基金,对认证企业及认证机构、咨询机构有关认证费用给予资金上的资助,减轻企业认证成本费用,使认证机构、认证企业等认识到实施认证,特别是实施绿色认证、蓝色认证是在为社会尽一份责任、义务,是在为社会作贡献。
加强认证监督,提升认证的有效性。加强对认证机构、认证企业的监督,积极发挥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的作用。要加强对行业自律情况进行检查,不断促进行业自律管理能力。加大对认证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不按照相关标准规定从事认证的进行及时通报,强化认证机构自律管理能力,不断提升认证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建立完善的社会义务监督员机制,发挥好义务监督员的作用,同时发挥好社会舆论的监督。通过监督不断提高认证的有效性,促进认证的和谐、协调、全面发展。
推动认证的采信,提升安全、环保水平。将推动对认证的采信作为做好认证监督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引导消费者使用通过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企业的产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促使政府采购、行业管理组织、重点工程使用的相关重点产品,如涉及安全、卫生、环保、节能等产品时,将通过认证的企业、认证的产品作为条件之一;对从事重点工程的相关组织,将通过相关管理体系认证作为招投标的条件之一等。通过推动认证的采信,使认证的企业、认证的产品与未通过认证企业有着区别,将通过认证的产品在社会上、在各级组织、消费者中形成采信的意识,使之进一步推动认证,进一步提高各级组织的管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安全、卫生、健康、环保,提升人们的环保、安全、卫生等意识,促进我国整体管理、服务有一个大提高,使我们国家的天更蓝、水更清,生态得到自然的发展,促进社会更加文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