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架构

在面试的时候经常会和面试官聊架构,多数同学可能会认为架构是一个玄学问题,讨论的是“玄而又玄”的知识——如同道德经般的开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实架构领域也有通用的语言,有自己独有的词汇。虽然架构师经常为了系统架构争得面红耳赤,但是即使发生争吵,大家也会遵守架构思想准则。这些优秀的架构思想和准则,很大一部分来自早期的黑客们对程序语言编译器实现的探索、对操作系统实现方案的探索,以及对计算机网络应用发展的思考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比如现在的面向对象编程、函数式编程、子系统的拆分和组织,以及分层架构设计,依然沿用了早期的架构思路。其中有一部分非常重要的思想,被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Unix 代码贡献者 Douglas McIlroy誉为 Unix 哲学,也是 Linux 遵循的设计思想。今天我就和你一起讨论下,这部分前人留下的思想精华,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日后的架构工作。

组合性设计(Composability)

Unix 系设计的哲学,都在和单体设计(Monolithic Design)和中心化唱反调。作为社区产品,开发者来自全世界不同的地方,这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开发团队,自然会反对中心化。而一个巨大的开发团队的管理,一定不能是 Mono 的。举个例子,如果代码仓库是Mono的,这意味着所有的代码都存放在一个仓库里。如果要上线项目中的一个功能,那所有项目中的代码都要一起上线,只要一个小地方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全局。在我们设计这个系统的时候,应该允许不同的程序模块通过不同的代码仓库发布。再比如说,整体的系统架构应该是可以组合的。比如文件系统的设计,每个目录可以有不同的文件系统,我们可以随时替换文件系统、接入新的文件系统。比如接入一个网络的磁盘,或者接入一个内存文件系统。与其所有的程序工具模块都由自己维护,不如将这项权利分发给需要的人,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更多的小团队去贡献代码,这样才可以把更多的工具体验做到极致。这个思想在面向对象以及函数式编程的设计中,同样存在。比如在面向对象中,我们会尽量使用组合去替代继承。因为继承是一种 Mono 的设计,一旦发生继承关系,就意味着父类和子类之间的强耦合。而组合是一种更轻量级的复用。对于函数式编程,我们有 Monad 设计(单子),本质上是让事物(对象)和处理事物(计算)的函数之间可以进行组合,这样就可以最小粒度的复用函数。同理,Unix 系操作系统用管道组合进程,也是在最小粒度的复用程序。

管道设计(Pipeline)

提到最小粒度的复用程序,就必然要提到管道(Pipeline)。Douglas McIlroy 在 Unix 的哲学中提到:一个应用的输出,应该是另一个应用的输入。这句话,其实道出了计算的本质。计算其实就是将一个计算过程的输出给另一个计算过程作为输入。在构造流计算、管道运算、Monad 类型、泛型容器体系时——很大程度上,我们希望计算过程间拥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泛型类型的统一。这样才可以把一个过程的输出给到另一个过程的输入。

重构和丢弃

在 Unix 设计当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哲学。就是希望每个应用都只做一件事情,并且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如果当一个应用变得过于复杂的时候,就去重构这个应用,或者重新写一个应用。而不是在原有的应用上增加功能。
上述逻辑和商业策略是否有相悖的地方?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你自己进行思考,我不能给你答案,但欢迎把你的想法和答案写在留言区,我们一起交流。设想一下,我们把微信的聊天工具、朋友圈、短视频、游戏都做成不同的应用,是不是会更好一些?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目前来看,如果把短视频做成一个单独的应用,比如抖音,它在全球已经拥有 10 几亿的用户了;如果把游戏做成一个单独的应用,比如王者荣耀和 LoL,它们深受程序员们和广大上班族的喜爱。还有,以我多年从事大型系统开发的经验来看,我宁愿重新做一些微服务,也不愿意去重构巨大的、复杂的系统。换句话说,我更乐意将新功能做到新系统里面,而不是在一个巨大的系统上不断地迭代和改进。这样不仅节省开发成本,还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进入微服务时代,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另外多说一句,如果一定要在原有系统上增加功能,也应该多重构。重构和重写原有的系统有很多的好处,希望你不要有畏难情绪。优秀的团队,总是处在一个代码不断迭代的过程。一方面是因为业务在高速发展,旧代码往往承接不了新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程序员本身也在不断地追求更好的架构思路。而重构旧代码,还经常可以看到业务逻辑中出问题的地方,看到潜在的隐患和风险,同时让程序员更加熟悉系统和业务逻辑。而且程序的复杂度,并不是随着需求量线性增长的。当需求量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复杂度增长会变快,类似一条指数曲线。因此,控制复杂度也是软件工程的一个核心问题。

写复杂的程序就是写错了

我们经常听到优秀的架构师说,**程序写复杂了,就是写错了。**在 Unix 哲学中,也提出过这样的说法:写一个程序的时候,先用几周时间去构造一个简单的版本,如果发现复杂了,就重写它。确实实际情景也是如此。我们在写程序的时候,如果一开始没有用对工具、没有分对层、没有选对算法和数据结构、没有用对设计模式,那么写程序的时候,就很容易陷入大量的调试,还会出现很多 Bug。优秀的程序往往是思考的过程很长,调试的时间很短,能够迅速地在短时间内完成测试和上线。所以当你发现一段代码,或者一段业务逻辑很消耗时间的时候,可能是你的思维方式出错了。想一想是不是少了必要的工具的封装,或者遗漏了什么中间环节。当然,也有可能是你的架构设计有问题,这就需要重新做架构了。

优先使用工具而不是“熟练”

很多程序员在工作当中都忽略了去积累工具。比如说:你经常要重新配置自己的开发环境,也不肯做一个 Docker 的镜像;你经常要重新部署自己的测试环境,而且有时候还会出现使用者太多而不够用的情况。即使这样的情况屡屡发生,也不肯做一下容器化的管理;Git 的代码提交之后,不会触发自动化测试,需要人工去点鼠标,甚至需要由资深的测试手动去测。很多程序员都认为自己对某项技术足够熟练了。因此,宁愿长年累月投入更多的时间,也不愿
意主动跳脱出固化思维。宁愿不断使用某一项技术,而不愿意将重复劳动转化成工具。比如写一个小型的 ORM 框架、缓存引擎、业务容器……总之,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开发效率越来越高。
在 Unix 哲学当中,有这样一条规则:有些人使用“熟练”而不是使用工具来减轻工作,即便是临时需要去构造一个工具,你也应该尽可能去尝试实现。我们现在每天都用的 Git 版本控制工具,就是基于这样的哲学被构建出来的。当时刚好是Linux 内核研发团队的商业代码管理工具到期了,Linux 的缔造者们基于这个经验教训,就自主研发了 Git 这款工具,不仅顺利地推进了后续的研发工作,还做成了一个巨大的程序员交友生态。

其他优秀的原则

不要试图猜测程序可能的瓶颈在哪里,而是试图证明这个瓶颈,因为瓶颈会出现在出乎意料的地方。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写性能测试程序并且构造压力测试的场景。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的程序更健壮,承载更大的压力。
再比如:花哨的算法在业务规模小的时候通常运行得很慢,因此业务规模小的时候不要用花哨的算法。简单的算法,往往性能更高。如果你的业务规模很大,可以尝试去测试并证明需要用怎样的算法。这也是我们在架构程序的时候经常会出错的地方。我们习惯性地选择用脑海中记忆的时间复杂度最低的算法,但是却忽略了时间复杂度只是一种增长关系,一个算法在某个场景中到底可不可行,是要以实际执行时收集数据为准的。再比如:数据主导规则。当你的数据结构设计得足够好,那么你的计算方法就会深刻地反映出你系统的逻辑。这也叫作自证明代码。编程的核心是构造好的数据结构,而不是算法。尽管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算法和数据结构是一起学的。但是在大牛们看来,数据结构的抽象可以深刻反映系统的本质。比如抽象出文件描述符反应文件、抽象出页表反应内存、抽象出Socket 反应连接——这些数据结构才是设计系统最核心的东西。

总结

再和你分享一句 Unix 的设计者Ken Thompson 的经典语录:搞不定就用蛮力。这是打破所有规则的规则。在我们开发的过程当中,首先要把事情搞定!只有把事情搞定,才有我们上面谈到的这一大堆哲学产生价值的可能性。事情没有搞定,一切都尘归尘土归土,毫无意义。今天所讲的这些哲学,可以作为你平时和架构师们沟通的语言。架构有自己领域的语言,比如设计模式、编程范式、数据结构,等等。还有许多像 Unix 哲学这样——经过历史积淀,充满
着人文气息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你可能感兴趣的:(linux,架构,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