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往事》:张爱玲为什么要嫁给大自己29岁的美国老头?

1955年秋,张爱玲离港赴美。


第二年春天,为了专心完成第一本全英小说,张爱玲前往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在这里,她遇见第二任丈夫瑞荷。


彼时,张爱玲36岁,瑞荷65岁。


站在张爱玲的角度,这是一段十分不划算的婚姻。


首先他们年龄相差巨大,其次瑞荷身体不好,中过风,走路有点跛,再者瑞荷已丧失了赚钱的能力,没有积蓄,靠女儿接济度日。


我一度很不理解张爱玲的选择。


在上海,她一直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与胡兰成的婚姻,让她遍体鳞伤,好不容易才与其割舍干净。


她不在乎钱,与胡兰成分手时,她给了他一笔巨款。


但她又在乎钱,脱离父亲之后,她一直在为生活写作,生存的压力像鞭子一样一直抽打着她,她不敢停歇,因为她没有任何人可倚靠。


在麦克道威尔文艺营时,她的积蓄已所剩不多。可她的小说,投稿结果迟迟没有回音,她为自己的生存担忧不已。


瑞荷当时年迈多病,没有生存能力了。


张爱玲与其结婚,生活的压力将全部压她一个人身上,情况比她独身一人更糟。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张爱玲怀孕了。


瑞荷直言:他太老,负担不起一个孩子。


最终他们把这个孩子打掉了。


他们住着廉价的公寓,一应开销,都得从张爱玲户头支取。


张爱玲的《粉红色眼泪》屡屡被出版社拒绝。


她伤心痛哭,她说:他们不喜欢我的故事。她只得深夜写作,累了就倒在沙发上睡一会儿。


好在好友宋淇帮助了她,让其为香港的电影公司写剧本。


她为了赚钱,决定暂停小说整理工作,先写剧本赚钱。


但瑞荷却不考虑现实,说道:如果是这样,就难怪出版社对你的作品怀有疑虑了。


第一次看这部电视剧时,看到这一幕,我真的很心痛。


她本来获得了自由,我想要的自由,她并不惧怕孤独,所以她不是非得找一个人结婚,为什么她要让自己陷入如此窘境?


可是等我自己步入婚姻了,我却渐渐明白她的选择。



通俗来讲,婚姻其实就是缺啥求啥。

 

有人结婚或求钱,或求名,或求权,或求依靠,而她求爱、求包容、求理解。


张爱玲出身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所以她从小锦衣玉食。


一岁那年,母亲生下弟弟;四岁那年,母亲与父亲感情破裂,与姑姑结伴游学欧洲;十岁那年,母亲归家,与父亲协议离婚,将她上学事情安排好后,母亲再次离开。


十四岁那年,父亲再娶,继母并不良善。


张爱玲因小事与继母发生口角,被父亲责打,并拘禁半年。


在这期间,她被关在一间破屋子里,吃喝拉撒都在里面完成,与外界没有沟通。


有一次她病得快死了,父亲都不愿将她放出就医,而是自己给她注射药物,她顽强地活了下来。


纵使姑姑来交涉,父亲也不肯放人。


最终,她趁夜逃出,自此与父亲家彻底决裂,从此和母亲、姑姑生活在一起。


但母亲能力有限,自己生存尚且艰难,又要供养张爱玲,所以一直靠着变卖家产生存,母亲对她并不亲近。




比起物质,张爱玲更缺的是爱,父母的爱。


在她的成长历程中,父母的爱一直是缺失的。


因为缺失父母之爱,所以她会不自觉在婚姻中去弥补这种缺憾。


这大概便能解释:为什么张爱玲选择的男人都比她大那么多。


胡兰成大她14岁,而瑞荷大她29岁。


瑞荷对她包容、理解。


在麦克道威尔文艺营时,他深夜送她回房间;


他陪着她玩雪橇、追寻麋鹿的足迹;


他会在她冷的时候,把她的手放进自己的口袋;


看她房间里椅子太硬,他把自己软的沙发椅子送给她;


在她写作陷入困惑之时,他会给她建议;


他会静静聆听她的那些忧愁。


他们结婚之后,他会买花放在床头,让她醒来便能看见;


他会给她做早饭;


他会把在沙发上睡着的她抱回床上;


在她屡屡被拒稿哭泣沮丧时,他安慰她;


他搂着她,听她讲那些成长琐事。


抛开物质上不谈,瑞荷就是张爱玲的一个“美国老爹”。


我想这大概便是,张爱玲选择嫁给瑞荷的原因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海往事》:张爱玲为什么要嫁给大自己29岁的美国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