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读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导读-6/6

第六章 支撑性对话/鹰架对话

——其实是发展心理学里常说的「搭脚手架」scaffolding

这是维果斯基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提到的概念,与「最近发展区」紧密相关。即,在教授技能过程中,根据儿童的现有水平来调整对他们的帮助,把任务分解成容易掌握的单元;一开始时指导较多,当孩子有进步时,就减少、停止帮助。

现在的「蒙氏教育」「混龄班」也是让孩子可以在和比他大一点的孩子的互动中,得到成长。


一个苹果如果在跳一跳就能够到的地方,孩子可以自己跳一跳去摘,不需要帮忙;但如果在更高的地方,则需要父母帮忙搭一个架子,让他能爬上去摘。

——这个脚手架很重要。它能够让孩子习得技能(知道如何摘到高处的苹果)获得自主感和自信(知道自己可以摘得到)学会合作(知道自己可以获得支持、对「关系」有信任感)…并且把这些都内化成自己的资源

有些来访者走进咨询室,带着很深的无望感,Ta想要的苹果太高了,根本不可能摘得到,于是很绝望,或者已经说服自己,其实不要那个苹果也没什么啊、我不想要。有些来访者认为「求助行为」就很羞耻、很没用。

作者在最后一章讲「搭脚手架」,不止是叙事治疗,其实各个流派的心理治疗都在做,儿童的发展也有赖于父母能够做好这件事。

心理咨询与治疗,某种意义上,是在咨询室里,再把这些从前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再做一遍。咨询会告诉来访者,你不必一下子就知道怎么摘那个高处的苹果,我们可以看看你现在在哪里,然后分解任务,一步步走到那个地方,在这过程中,不仅获得摘苹果所需要的能力,也获得自主性、自信心。

叙事治疗中的确有很多问话,会让来访者回答「我不知道」——这也要求咨询师随时能「退后一步」,用来访者可以理解的方式,再问一遍,或者用咨询师的回答启发出来访者答案。这也是「搭脚手架」,需要咨询师:①敢于去问、敢于承认问题太难;②知道来访者的位置;③有耐心和技巧去搭建脚手架。


脚手架的另一层意义是「支持/支撑」,针对的是「必须独立应对/自己负责」

维果斯基强调,学习不是个人单独完成的,而是社会合作的结果

有些来访者带着自责、自罪。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就是我做不到,我太糟糕了,他们骂的没错。

但是,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当下的个人主义,带来一种新的权力关系,人们必须独立、依靠自己,否则就是失败的、无能的——事实上,这也是文化建构出来的。

成年了,应该独立了,不应该表现脆弱,上有老下有小要强撑,否则自己也太无能了——这些指向自身的负面评价,又加重了焦虑、抑郁、无力感,并且真的影响到行为表现。

但是,谁说年纪到了,自动就会独立了、强大了、就能抗下所有的事情呢?

如果一个孩子从来没有见过摘苹果或者核桃/梨子,他没有别人一起摘过苹果,他得要怎样才可能学会摘一颗苹果呢?


「搭脚手架」主要讲了两件事:「最近发展区」和「支撑性」,它不是单独的技术,更不只是叙事治疗的技术。

书里最后一句话道出了中心意思:

很多来访者就一些困难向我咨询,其问题看起来似乎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随着咨询的深入,我发现在社会合作的基础上,来访者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

其他理论阐述的部分,我承认没有仔细读。就酱紫吧( ̄▽ ̄)" 等着周二的读书会再补课。

---导读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Guan读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导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