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礼仪(之二) ——使用微信的礼仪

本文的上篇(之一)谈到短信和电子邮件中的电子礼仪问题。鉴于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短信和电邮很快就被更加方便快捷的QQ和微信所替代,成为非主流的通信方式。本篇涉及微信使用的电子礼仪。眼下几乎人人微信,否则被认为“out”了。其实和短信电邮一样,无论多么高级的平台,都只是现实生活的延伸,所以礼仪依然是必要的。

收到个性化的信息必须回复。从微信收发的信息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转发他人的帖子。自己看了感觉不错,希望其他人也能看到,于是转发。这样的信息因过于易得,过于易转,所以数量庞大。接收者可以回复数语评论,或许看过后一笑置之,免予回复,这都是合乎常理的。但是另一类是非常个性化的,是对方专门发给你个人的,比如一起出游时所拍的照片、需要你填写的表格、你要求对方帮你查阅或者搜集的信息等。这样的信息,你在收到后,按照礼仪,你必须回复对方,至少要回复“收到,谢谢”这样的简约信息。或许你认为现在的通信技术已经可以保证所发的任何信息都会准确地到达对方的接收终端,何必多此一举。其实并非如此,虽然就技术可靠性而言,收到是有保证的,但是收到是否“看到”却是未知的。你的回复就是告诉对方,“我看到了,放心吧”。

微信另一个问题是普遍使用昵称。在社交平台上用昵称是世界范围的通行方法。但是由于微信往往不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也经常用于公务场合。所以有时候昵称是很滑稽搞笑的事,比如你参与了一个老校友的群,很多人相隔多年没有任何交往,大家建个群增进交流和感情。此时,昵称成为交流的障碍。尤其是你在昵称中添加了教授、文化名人、高高工、国务院特贴这样高大上的字样,会令人感到不适——“我啥也不啥,不说也罢”。

另一个不适合使用昵称的场合是在和官方打交道的情况。向领导提交工作资料、向政府提交意见、建议之类的信息;学生向境内外学校申请入学许可。凡此种种使用昵称都可能令对方感觉难堪。但是眼下这个问题从技术上讲或许不容易解决。

如果在一个群里,改变昵称比较容易解决,微信有设置在本群称呼的功能。设置完成后,这个称呼只在本群有效,并不改变你和其他人通信时候的名称。如果是一对一的微信,眼下是无法改名称的,一旦改了名称,就彻底改变你在微信中对其他所有好友的称呼了。


                                                                                               微信群可以改称呼

昵称带来的更糟糕的后果是说话不把关。既然谁也不知道我是谁,那我说啥都不要紧了。于是在帖子的评论区经常会看到骂人、说脏话“喷子”。这实在是有伤大雅的事。社交群里语言的文明程度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所以随意骂人说脏话实在是对社会的污染。鉴于群信息的快速传递性,这种风气容易互相感染并情况加重,强烈呼吁各位网友文明使用网络,使文明的气氛得以快速传播。

另一个经常发生的不合礼仪现象是在群聊空间抢话题,如果日常生活中多人在一起聊天,正说着一个话题,说到兴头上,你突然插进去说了一个和本话题毫无关系的话题,这当然是失礼的,会令人感觉扫兴。线上交谈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大家都在互传同一次旅游所拍的照片和谈感想,你突然发个帖子,说哪里有个大新闻,这会令众人感觉难堪,应腔吧,谈兴正浓的话题被打断了,不应腔吧,似乎有点失礼。你不如等人家的话题告一个段落再发你的信息,这样会防止扫了大家的兴。

总之,只要记住社交平台仅仅是生活的工具和延续,人们共同生活的基础并未改变,那么该有什么礼仪也就自然通达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子礼仪(之二) ——使用微信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