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行仓库”到“上海宝山”

“那时候,老兵就把子弹头磨尖,来增加对日军的杀伤……敌人有重武器,我们没法,就等他们靠近,拿刀他们肉搏,教官教过我们刀术和武术……”一位参加过淞沪会战的老兵如是说。

战争对于年青一代来说,有些遥远。面对屏幕里的生离死别早已习以为常,也许是因为于现实太不真实。影视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往往能在社会氛围中引发一时的激荡,《八佰》即是如此。

电影《八佰》

《八佰》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八百壮士”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少敌多顽强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观影过程中,全场寂静无声,在某些情节处还能听到轻微的抽泣声,足以证明这部电影极强的代入感。《八佰》的上映引发了人们对“八百壮士”故事的关注,一时间微博,知乎等主流媒体平台都为此贡献了一席。我也不例外,了解到四行仓库保卫战为中国军队淞沪会战的最后战役,我去查找并看完了淞沪会战的纪录片。

淞沪会战的意义在于粉碎了日本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为后续的抗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文字实在过于苍白,难以描述战争的残酷。四行仓库保卫战仅仅是淞沪会战一个缩影,其中还包含着各大大小小的战役,其中宝山保卫战引起了我的关注。


淞沪会战

与四行仓库保卫战相似的是,宝山保卫战的中国军队同样是孤军,没有后援,以及一群视死往之的战士;不同之处在于,宝山保卫战的结局更加惨烈,营长姚子青带领最后的二十余名战士全部殉国,电影《捍卫者》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电影《捍卫者》

《八佰》与《捍卫者》都是优秀的国产抗战片,抛开商业电影本身特质不说,两部电影所彰显的真实的战争残酷性便值得一看。但放眼当下的部分抗战片,里面所展现的内容却令人啼笑皆非。“抗日神剧”的名号来自于对真实历史的胡编乱造,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纪录片中一位耄耋老兵曾说过,抗战期间,我们十个战士的命才能换一个日本兵的命。以真实的历史为基础,认真打磨,用心讲述一个真实的事件便足以打动人心。

胡说乱编那段充满硝烟的历史,带来的往往是受众对历史的轻佻。当代的年轻人避开了艰苦岁月,也缺失着对那段历史的同理心,同理心的缺失使得再多的宣传教育也只是蜻蜓点水。时代的差异性导致人们对于影片表现的内核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解,对人物表现的大义行为甚至感到麻木与陌生。

有言之,老兵不死,只会凋零。引用之,若记忆褪色,则无颜以对先灵。

杨养正老人(淞沪会战前任88师524团一营一连一排排长,曾参加四行仓库保卫战,已于2010年去世)在接受采访表示自己很惭愧,不应该受到如此高的尊重,当记者询问原因时,老人说:“我流血流泪应该的,我的国家怎么不应该保护?”

杨养正老人

安宁从来就不应该成为遗忘的理由,娱乐也无法作为嬉改历史的凭据。当今,影视业不断发展,抗战片层出不穷,是否在要求制作方严谨的同时,国人自觉提升对历史,对先烈的内心的尊重。

若非正视,不能接纳;若非接纳,无可学悟;若非学悟,则无法受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四行仓库”到“上海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