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读后感

本作作者是师徒组合,老师田丰现为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学生林凯玄为2019届硕士研究生,两人一组开展研究。在社会学调查当中,两人一组本就显得有些罕见。这本书是一位社科院研究生在半年的田野调查以后与导师共同完成的,通过白描的方式全景式展现“90后”和“00后”农民工流浪三和的生活,从而打破大众对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了解中国社会剧烈变革之下的城市化问题,探寻解决底层社会问题的进路。

“三和青年”指的是什么?在深圳龙华三和人力资源市场,生活着一群“三和大神”。他们干一天玩三天,白天四处闲逛,晚上睡大街;吃5块钱一碗的“挂逼面”,喝2块钱一大瓶的水,抽5毛钱一根的散装红双喜,在臭气熏天的网吧里呆到天明。混吃等死,得过且过,挣扎在城市边缘,在生存的极限自我麻痹。他们是城市化浪潮中掉队的人,是被时代遗弃的“零部件”。“留城无望,回村无意”,是他们共同面临的两难困境。深圳有个三和人才市场,混迹于其中的年轻求职者就被称为三和青年。在这里,工作机会以日结工为主,种类不外乎快递、工地和保安。他们干一天混一天的日常,也很自然地引起了关注。

三和青年之所以可以在这个地方以较低的成本和“干一天玩三天”的方式生存下去,离不开两个方面:收入来源和生活物质的获取。

从上游来说,三和青年获取收入来源的方式是“日结”工作,即以天或小时计算工资,当场结算。这并不是说三和人力市场只提供短期工作,而是获得固定长期生活的人并不属于三和青年群体,在工厂打工,住集体宿舍,按月结算工资,这样稳定的生活不属于三和青年心目中的理想状态。三和青年青睐日结工作,如工地、快递、保安,这些工作相对自由,可以随时做随时走,不受严格规章制度的约束,符合他们心中的自由预期。三和青年也需要日结工作,因为只有日结工作中每天都可以获得工资,才可以维持接下来几天的住宿、吃饭和娱乐的开支。直到身上的钱花个差不多,才再次出来,抢一份日结工作干一干。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和青年并不像是一般工人那样出来打工赚钱的,他们工作纯粹是为了维持接下来几天的生活,或者说是生存

实际上,想要解决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三和青年现象是很容易的,文中给出了几种思路,一是寄希望于三和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动力脱离眼下“混吃等死”的局面。二是生态链的断裂,中介,房东,小商贩,“业务人员”,这些都是三和青年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打击一环,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难以为继。三是进行城市社区改造,产出城中村这种诞生三和青年的土壤。总的来说,后两种方法都是提高生活成本,使得三和青年无法维持“干一天玩三天”的生活方式,被迫融入长期工作的工厂或者返回家乡。

但可以解决三和青年这一现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作者认为,从大方面来说,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从小方面来说,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这才是根源上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