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最美古诗词第二天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是盛唐的书法家。唐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为天下三绝。”张旭是当时社会名流,不仅书法写得好,诗作也不错。此诗就是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写的写景诗。

          首先诗由远景落笔“隐隐飞桥隔野烟”,意思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我向远处眺望,只见那横跨山涧的长桥,仿佛凌驾于虚空之上,忽隐忽现,似有似无。令人仿佛来到仙境。静止的桥与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隔”字暗示作者站在远处。接着,一个“问”字很有代入感,把镜头对准近景,诗人站在溪畔石矶前,望着一片片桃花瓣随着清澈的溪水不断飘向远处,于是迫切而又无比向往地问渔夫,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陶渊明读的《桃花源记》中对桃花源的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样幽美的景色让诗人张旭产生幻想,感觉自己已经来到桃花源处,把眼前的渔夫当成了当年曾经进入世外桃源的武陵渔人,那“问”字便脱口而出。从最后一句“洞在清溪何处边”,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向往世外桃源,追求隐逸安稳的生活的情感。

      诗人借用这美好的意境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在构思上,从远到近,然后又用问询的方式,由实入虚,表达向往之情。可谓布局相当新颖。在讲究炼字酌句上,诗人的笔触没有对景物做过多赘述,而是一个“隔”,一个“问”字用的巧妙自然,使《桃花源记》的意境在本诗中意境深邃,画意甚浓,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正如蘅塘退士所说,“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读最美古诗词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