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教学怎么教

图片发自App


          ——读《巨人的花园》有感

干国祥老师执教的《巨人的花园》很好地解读了他所提出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扎扎实实讲效率。从预习检测以及对鱼骨图的梳理,干老师带领学生在整体上对文本进行了一个回合的解读。

第二重境界带领学生经历“原初的困惑与探索”,即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干老师凭借对童话的象征这个特点,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把文章中的巨人、小孩、花朵、强大、谦卑、弱势等主题,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得以顺利地突破,带领学生体验到阅读的最高峰。

第三重境界让课文和孩子的生命、世界相打通。课堂上干老师借助互文式带文、对比等手法,把学生带入文本的场景中,对自己想成为巨人还是孩子进行了思考,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带给学生以及读者一定的头脑思维风暴。

以上是对课堂的一个整体的感知与解读。读完这则案例,我有以下三个感受。

感受一:对比、互文式带文。不长的一篇童话,干老师则带了《吉檀迦利》、《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巨人的花园》原文结尾、作者王尔德的大学生涯以及柏格理的相关资料。在文中,老师采用的带文方式和我们实践的主题阅读“得法于课内,用法于课外”不同,这是一种互文解读式与对比式带文。带文的目的旨在帮助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丰富学生的多元认知,从而进行深度学习。尤其是带入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老师巧妙的将诗与童话进行了穿插式解读,两个文本的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生成了智慧的课堂。这种带文方式的处理,需要老师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怎样能够找到带文的点,又如何深入浅出的将它在课堂呈现,还需要一个研究的过程。但此带文的方式、意义及所产生的课堂效果,值得我们借鉴与尝试。

感受二:童话的象征意义。读完这个案例,对我最大的冲击是童话教学该怎么教?若只停留于故事情节,那教师就成了一个讲故事的人;有的老师可能会让学生把童话变成一个剧本去表演,这虽然上升了一定的境界,但对于童话教学而言,它的结构以及象征意义是不是也需要讲呢?若在课堂上进行分析会不会破坏童话故事和形象的那种圆满呢?以上是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讲童话,演童话我们都可以做到,但如何在设计中将童话的象征意义或者结构讲清楚又不影响课堂的效果?我觉得值得我们思考。如何让童话既能带给学生真善美的同时,又让学生深刻理解童话的象征意义,我觉得这是我们今后思考的方向。

感受三:与学生的生命相打通。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与我何干。是的,那么如何能让文章的内涵或者童话的主题深入学生的生命,引起学生深度思考,从而让阅读净化孩子的心灵,带领他们前行呢?这是一个难点但也是我们必须攻克的一个课题。我们来看干老师是如何让这篇童话和孩子们的生命相打通的。

每一个人都是巨人。干老师出示世界各地名人的图片,引导学生成为巨人的过程——考上大学,成为有能力的人,成为名人,修建属于自己的花园,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巨人,知识的能力上的巨人。花园即心房。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房,春夏秋冬的景色其实也是心情的反射,每个人都有着巨人的自私,你能做到所有的好东西都和别人分享?你能做到博爱吗?人在成长当中,是否丢失了美好与纯真?对于巨人和孩子如何理解?老师的解读是我们既可以成为经济上的、知识上的巨人,还可以同时成为灵魂与精神上的孩子。

一篇简单的童话,干老师却解读出如许的内涵。读完这则案例,我们应该好好反思,童话教学我们该如何教。

                                        2019/5/4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话教学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