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给她一次机会

我不是一个热衷体育的人,平日里对体育新闻和体育事件都是比较迟钝的。但是今天看了《历史的温度》一书里提到的何智丽的故事,让我不得不写点什么才会舒服些。

这位出生于上海的前中国国家乒乓球队队员,最后改入日本国籍,以日本选手的身份在1994年的广岛亚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中夺冠,而她打败的对手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乒乓名将邓亚萍。

老实说,我第一次听说在中国体育圈有如此名正言顺的让球一说。这是教练组成员集体商议后的一种战略技术,让更有胜算的选手进入决赛,那么那些相对来说没那么重要的选手就会被要求让球。

而说到底,这是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求运动员放弃个人利益。

可是并不是所有运动员都愿意服从上级命令而在正式比赛中故意让球,毕竟从个人角度来看,运动员用真实水平去参加比赛才是对自己的最大尊重,也是对观看比赛的观众的最大尊重。何智丽就是这样一位不服从让球策略的运动员,至少在她认为重要的比赛中她都坚持真打。

据说她后来退役之后去上海某单位参观指导时,即使被邀请和对方的领导打球,她也依然没有让给领导一个球,如此看来她是本性使然,性格上就不是一个会轻易让球的人。

是啊,谁会那么心甘情愿地为了集体利益而将自己可以夺冠的机会白白放弃呢?那如何对得起自己平日的刻苦训练呢?我们都知道运动员表面上光鲜,但背后却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刻苦的训练,据说澳大利亚的游泳名将放弃参加1500米的比赛,因为1500米的训练强度太大,连他自己都没有自信能够坚持下去,所以从一开始就选择放弃,由此可见运动员训练的难度和强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更何况,并不是所有的运动员都能够进入到最终的夺冠比赛中,获得冠军的机会很有限,错过了一次谁又能知道下一次是什么时候呢?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一般都很短,也许错过了一次机会就将会是终身的遗憾。

再站在教练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会有所谓的让球战略呢?其实也很好理解,教练员要拿到满意的结果,在国际比赛中将自己带出来的运动员不仅可以取得很好的个人成绩,同时也能拿到团体赛的好名次,这就跟田忌赛马一样,需要一定的战略布局来达到最终的结果,所以在某些时候牺牲个体利益就是必要和必须的。

回想我们上学时的运动会,由于参加的都是个人项目,不涉及团队协作和团体名次,所以也不存在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情况,只需要将个人实力发挥到最佳水平就好,比赛是纯粹的,真实的。

很难想象,当一心向往通过大赛肯定自我,获得荣誉的运动员在接受这样的命令时,心里该是怎样的心情。

看完何智丽的故事,我突然想起高中时候的一件往事。有一次,班主任找我单独谈话,委婉地让我将入党机会让给另一位同学,而那位同学据我所知家长和校长是亲戚关系。那个时候,我是没有反抗的余地,自然是要同意老师的建议了,最后那位同学被推荐到校委会,很快就被宣布是预备党员,而我也对此事再无牵挂,直到上大学之后才重提入党之事。

如果我也可以像何智丽那样有判断和选择的主动权的话,也许结果也会不一样的吧!而如果再给何智丽一次机会呢?结果会怎样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再给她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