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20:21,壹品创作者联盟(以下简称“壹品创联”)网文纵横公会头脑风暴公社准时召开“武林大会”,集结各路“英雄好汉”到场“听海观潮”“一览众山小”“一语道破天机”。
经过一天的投票,2月20日公社心灵捕手——“五大名捕”评选结果已揭晓,他们依次是:无_穷、悟莘斋主人、发愤的草莓、风扬先生、小桃爸爸膏膏(每月获评心灵捕手次数最多者自动成为月度心灵捕手,每年获评心灵捕手次数最多者自动成为年度心灵捕手)。
头脑风暴(2021年2月20日):
一、思考与探讨课题(发愤的草莓命题)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离开学校之后,你通常会听到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说,毕业这么多年,学校里教的知识根本没有用到,干嘛浪费那么多时间寒窗苦读;另一种声音说,工作以后,越发觉得当年在学校学的知识很有用,太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
今天让我们来聊聊关于学校教育的话题——
1.你对这两种说法怎么看,你觉得哪个说法是对的呢?
2.当年在学校学的知识点,哪些还记得住?哪些至今让你受益匪浅?
3.对现在的国内学校教育,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二、思辨与华山论剑(按出场顺序)
发愤的草莓:
微积分没学过,论文还在用。物理化学政史地挺好的,上学时很喜欢,不管成绩好坏,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默认很多人要进入科学研究领域,这些都是打基础。
因为客观原因,我国人口基数大,如果实行素质教育的话,我觉得各阶层更难跃迁,素质教育往往是靠钱砸出来的。
应试教育能存在这么多年,说明有其必然的道理。现阶段家长没办法去改变什么,但是我们可以学会从应试教育这里找到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比方说,从这种考试过程中培养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成长型的思维等。
我现在不太知道学校里面的教学状态怎么样,是不是还跟我们十几二十年前那种状态一样,如果是十几二十年前的那种状态,老师教学还是偏向于课本上的知识点讲解,可能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做一下拓展,如果有拓展的话,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我现在回头再去看很多以前的课本知识,当我知道来龙去脉之后非常惊叹,原来这个知识点的背后有这么浓厚的历史背景渊源;一条真理的诞生原来经历了这么多波折的过程。只是当年太埋头于知识点学习,没有打开格局去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
现在重新回看以前的知识点,就会发现5000年前,我们与古埃及的一起抗击洪水;4000年前,我们跟古巴比伦人一起铸造青铜;3000年前,我们跟希腊人一起讨论着哲学;2000年前,我们跟罗马人一样开疆拓土;1000年前,我们跟阿拉伯人一样富有;而今天,我们将和美利坚一决高下。这太不容易了。
所以,其实除了看分数以外,我们作为家长在平时也要注重孩子的软技能,学校不教、社会必用的那些,很多人离开学校才突然发现职场技能的缺乏,包括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精力管理,知识管理,通通一片空白。还有那天橙子说的“教养”的话题。
以前有个朋友,他给他孩子挑选学校的理由就是小学作业多不多,太多的学校他就不要,他想让孩子有更多玩的时间,后来小孩上了清华。这也是十几年前的事儿了。
书养性,诗洗心,反省是财富。
当然,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是比较明显的,对于升学的孩子来说,目的目标非常清晰,就是最大化自己的分数,虽然能用真正的知识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但如果有一些更加便捷的方式。就能拿到高分的话,很多学生都会选择后者,比方说什么“3短1长选1长”、“3长1短选1短”这种。
第1种声音说知识无用,学校学到的知识没有用,其实是指那些为了最大化分数而构建的知识。这也是为什么高分低能会出现的原因。
第2种声音说的知识有用指的是那些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人类最聪明的大脑积淀下来的模型。所以,我觉得两种声音都对,因为他们最初描述的都不是同一个事物。能发出第2种声音的人我觉得是很牛的,说明他不只是为了学而学,而是真正为了获取知识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同时,他们能实现知识的迁移,比如,把学校里解数学题的思维方式迁移到职场当中,说明,看得到这些知识背后的底层逻辑。
应试教育容易出现最大化分数的现象,不一是咱们教育的初心。但却让学生们在就业时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企业、公司靠分数和学校出身来筛选应届人才要看文凭,另外一方面,又希望筛选出的人,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种筛选方式和筛选目标的不匹配,就使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试的学生不得不在进入职场后,要重新去学习一些更加实用的知识、职场技能。
但是正如我刚才所说的那样。素质教育其实高喊了10年都没有改革成功,他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在美国的素质教育的评分机制,是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才艺特长,是一种主观的评价,所以很多只有富人的子女才能享受到的提分渠道。
所以,当前如果没办法保证设计出让得分的目标,就等价于这个人的能力的话,那么权宜之计的方案,恰恰就不是推行素质教育,而更可能是应试教育,解决的不是人才教育的质量问题,而是人才选拔的公平问题。这几年我都一直在关注着一个北京的创业者,我觉得他特别牛。
在北京那个地方家里本身就寸土寸金,能藏书9万册,其中有数千万册的传记。听到这个数字,很惊讶。传记类的书能读个10本就很渊博了,人家看的是几千本。12年闭关啃了将近10万册的书,对,12年。把自己喂的饱饱的,文化资本很充足。听到这个藏书量,你可能觉得他是一个书香世家,但其实并不是。他出生于湖南的一个农村家庭,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走到帝都还能创业成功的人士,实现阶层大跃迁。不是铜臭味很强的商人,是带着书香的知识大咖。
因为有应试教育的高考,他才能走出来,他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然后又接着读研究生留在北京。如果不是的话,他可能就是一直是农村的一个孩子,在那个穷乡僻壤穷山恶水里过完一生。可以说是高考改变了命运,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个范例。
目前我还没看过能跟他匹敌藏书量和读书量的人 不禁感慨,看的书太少了,只能被人割韭菜。这个话题其实下次也可以聊一下,互联网时代还看书吗?
郑渊洁的儿子好像就是他自己教的,不走传统路线。
目前我看到这解决方案就是把教育分段,一个是负责筛选目的的义务教育阶段,另一个是负责更加实用目的的高等教学阶段。
虚构类还是非虚构类?我觉得翻一下不是问题啊。关键是这本书能够对当下产生价值,哪怕只有一个点有用就划算了。
应试教育带来另外一个问题,最悲催的一件事,我们从6周岁开始进入义务教育阶段,花了十几年寒窗苦读。但最后的真相是,很多人一辈子可能都没搞清楚“什么叫学习”,也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有效的学习……误用记忆来学习。
不读书只有一种人生,读书有千万种人生。这个说得好,所有人用同一本教材、同一本教辅书、同一套练习题,考出来的成绩却会不一样。
学习是从有限的例子中找到问题和答案之间规律的过程,从而能应对无数的情况。找出的规律叫做知识。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费曼说,“如果你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你所学的知识,就没有真正学会。因为学习正是用知识来压缩信息。”所以,欢迎大家都来群里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分享学到的知识。
班小君:
在高校里,最重要的是学习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知识。
风扬先生: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也有一个问题——读小学时,我们学习到的是简单的语数英,到了中学还增加了物理、历史、化学、生物等,到了高中,又增加了微积分、函数等,到了大学,哎呀,又要写论文什么的。可你发现没有,现在社会上大多数都是底层的人,出了社会呢,连作文之类的都用不上,更谈不上应用历史、政治、地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何况微积分、论文那些?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取消那些课程?!谁能给我答案。
互联网上看书也是看,通过纸质书看书也是看,两者有什么区别?!
我看过有一位父亲是这么说的——孩子,你现在读的书,以后会变成你脚下的台阶,当你所处位置低的时候,你或许认为读再多的书都没有用;当你往上走的时候,偶尔兴趣来了,或许会翻阅一两本书,偶尔嘴上冒出一些名人警句,或许会一语惊人;当你走得更高,视野也开阔了,你会发现,普通人只有一种人生,而你可以有一千种人生。多年后,他的儿子才反应过来,读那么多书、考那么高的名次关键在于一点——善于努力学习的人,这项技能已经变成了一种本能。
关于教育,简单通俗一点,就像一个老师带一个班一样,即便是学习同样的课题,面对同一门课程,一样存在优胜劣汰,一样存在学习不好和学习好的区别。因为,自古以来,能入老师的眼只有那么几种学生——第一,学习成绩好;第二,家庭条件好;第三,因为调皮捣蛋而让老师头疼得要命的。至于中间那部分人,全当参与了而已!因为会因材施教的没几个,能耐得住性子去教的更少,回头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无_穷:
后悔当时没好好学习,现在知识不够用。
学校学习的基础知识最实用,比如什么是电以及更多的基础知识。
在校园塑造了正确的价值观——什么是真善美。
当下教育更像是模板教学,统一提升学生的知识认知水平,缺点是没有以人为本,对孩子的天赋和特长缺乏重视。
认知世界和为了吃喝拉撒而努力是两回事,我认为。
悟莘斋主人:
记得看过齐帆齐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她的一位美籍华人朋友讲到,真正步入社会很优秀的人里面,往往不是学习很好或者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人,而是班里排在十几名的人里面更容易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混”得好,因为这一部分人往往是往上够一够可以够得上,往下也差不到哪里去,更容易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这方面使他们更显随和,也更善于与他人处理人际关系。想想也不无道理,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仅仅成绩好或者高分低能也是弊端所在,需要全面发展才好……
很多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通过后天的努力一样在未来出类拔萃,这就是说接受应试教育的程度或者文凭高低并不是起绝对主导作用的,其关键在于个人对自己的把握和提升。也就是说,并非一个人没接受过高等教育就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没文化,而是看个人有没有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丰富和武装自己的头脑,提升自己的文化等各方面素养……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参与学校的教育是一个集中“充电”以积累方方面面知识技能的累积过程,除了学习知识技能,也在参与个人社会化进程,即如何与身边的人共处,包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学、老师等,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相处的人与事物还是相对单纯的。
进入社会后,这种“象牙塔”式的人事环境秩序将会被打破——重新洗牌,由于社会上人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际关系的相处难度陡然增加,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常常显得无所适从甚至处处碰壁,因此会有“大学刚毕业,还是社会大学的小学生”的说法。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其关键核心就在于学习是伴随人的一辈子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全部完成和一劳永逸的。因此,我们首先要正确看待个人教育与成长进步的关系,认清发展的长处与短板之所在,进而时刻准备着向超越自我的方向学习与实践,取得更好的成果和业绩……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反映出人类、时代与历史的进步。公元1199年,古罗马帝国的一位冲锋陷阵的王的肩膀中了一箭,所产生的细菌与炎症因为医学不发达无法控制,古人通常采取的办法不是消炎与麻醉,而是直接截肢,而肩膀上的炎症加重没办法截肢,最后这个王只能在痛苦中于两周后去世;公元1815年滑铁卢战役后,在拿破仑王朝的宫殿外,出现大批量被截肢的胳膊、腿,很多士兵最终难逃厄运,在痛苦中死去……
人的认知是不断深化与发展的,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工业化进程加快等,科技、教育、数学、物理、医药、生物学等飞速崛起,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的电灯、瓦特的蒸汽机、莱特兄弟的飞机等等相继问世,极大地加快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在未来,人类甚至可以通过数百万纳米机器人导入人体内疏通血管、延缓衰老甚至轻而易举地更换器官,打造一套完整的仿生免疫系统,这将导致人类最终极有可能打破死亡的限制并可能战胜死亡,而决不仅仅是攻克癌症、变异病毒、艾滋病等的困扰那么简单。
即便如此,我们人类目前在基因学、量子力学等各领域已经取得多方重大突破,还是无法研究得出“为什么人的大脑会产生意识”“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等诸多谜团的答案。
所以,就我们未来的教育趋势而言,对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重视与投入加大,将是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不可或缺的推力和必然结果。
“认知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就拿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举例,我们的这一发明仅仅局限于燃放烟花爆竹上面,没有任何皇帝、大臣、平民百姓想到用它来研制枪炮弹药,但是这一发明在远超过四百年后被欧洲拿去研究发明了手枪、火炮,将世界局势进行了扭转,你说气人不?但问题是,各种科技发明的运用要受制于背后的意识形态、司法体系、宗教神学等约束,要打破根深蒂固的思想藩篱和制度体系绝没有那么简单。
所以说,正如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相世界,面相现代化”,我们国家未来的教育就是要把人无限大而强的潜力,通过多方面混合因素和有效系统的激发,充分挖掘其意义和作用,既能让国民素质普遍提高,又能够让国家的各方面人才队伍高精尖和多强广,这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应当反思和精准发力的关键所在……
哭泣的橙子:
你说的那些问题可以增加人的知识素养,增加国民的平均素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当年修长城当时来看也是一件祸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情商财商,挫折商,逆商都需要后天培养。
现在的学校也是主要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与培养,不过也有创业孵化园,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学校正在平衡发展。
小桃爸爸膏膏:
我觉得无论做什么,基础教育都是必要的,因为无论你做什么职业,甚至平时出门买菜都是用得上的。一些受到高等教育知识的人所学的知识未必会有实际上的用处,但是学习它们的过程却能学习到一些方法,例如看待事物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做法甚至可以产生对人生的感悟。
现在的教育真的是一言难尽,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家长为了子女将来高考从幼儿园就开始抓起。
若冰_68765:
我认为,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如果是专业性很强的专业,而恰好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又是本专业,那必须是第二种情况 。如果所学专业属于“很大众”的那种,而且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又专业不对口,那很多时候是第一种情况,觉得学的都没用。但是,上大学,所学专业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学习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丰富自己的阅历,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不是死啃书本。比如说,学好语文有助于你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学习数学可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哲学、历史等,可能塑造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并非学习什么,就要用到什么,而是把学校教育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到一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当中。而不是说你工作上用不到数学数学就无用,用不到物理,物理就没用。啰啰嗦嗦说的太多,可能也没表达清楚。
群星璀璨_75f9:
我想说学历不能代表能力,也不能代表修养。修养高的人必定懂得感恩、懂得爱自己和爱他人。
现在孩子的压力很大、所学的知识点很深的,我发现现在的孩子没有我们以前童年时的那种快乐了。他们都在不断地学习,有时候连玩的机会都没有,现在依然有这样多的作业,学习好的很多学生都是持有快乐心态的。
我想说人生就是一种体验,体验后我们能内观反省才是我们的财富。
司空颜:
都对,家猫野猫,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那就是好猫。
知识的阶层是敲门砖,倘若自身拥有资源已足够。
唐四平方根:
互联网时代更看书,纸质版与电子版都看,我电脑上有16G电子书存量。
没有区别,只是把电子书放在电脑里方便携带,最近搬家,我搬纸质书搬得闪了腰。其实好多都只是翻一下。
文言明语:
面对人生同样的课题,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结果自然就不一样了。
思之域_b01c:
学以致用是我希望以后能改变的学习方式,但人小时候并不成熟,所以罗列的多种科目让你学习,作为后来你的兴趣倾向性选择,基础的学习构建是必须的。很多知识你学到可能进入社会没用,但对自己兴趣爱好的培养是有益的,比如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绝对是我仰视的和佩服的,他们提升的是自己内在的素养。
教育也在改变,只不过应试教育已经深入了人的内心,让学生从主动爱学习到被动为分数学习,这让我无奈。
希望她今后上学的时候大环境会改变,得以在义务教育阶段拥有更适合个人发展的学习理念。
培养挫商也不错。
三、后记
广大优秀的简友们,经历了一场曼妙的头脑风暴后,你是否有对其中的些许文字产生共鸣或有更加精彩的论述在脑海中灵光浮现,欢迎在下方留言区域留下你的精彩观点和感受,同样欢迎优秀的你加入网文纵横公会之家,共同推进壹品创联建设发展,为注入生生不息的人气和能量,让你我行走在文字江湖中充满力量。
往期回顾:
壹品创作者联盟
壹品创联网文纵横公会与你同行
我在《菲斯杰龙凤书香岛》小岛等你来继续华山论剑,头脑风暴思考与探讨课题开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