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边界历史探微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中朝边界问题都甚少有人提及,但这却是我国东北部边疆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现实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在清朝早期,中朝双方开始有划界的意愿。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之命,代表清政府与朝鲜李朝京官李义复等人赴长白山分水岭处议定中朝两国边界。这次商议的结果是两国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这两条河都发源于长白山天池。按理说这次边界的勘定已经十分确切了,不应该再有什么争议。然而,实际上此次勘界还是遗留了不少问题,为此后中朝的边界争议埋下了伏笔。当时作为勘界大臣的穆克登只探索了图们江干流,而没有亲自继续探索图们江的源头,于是哪个地方是图们江的正源便成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其次,图们江译音的不同也导致双方对界河“图们江”各持己见。在历次翻译中,出现了“图们江”、“豆满江”、“土门江”等不同说法。在我们看来,这三个名称不过是对同一发音采用了不同汉字表示而已,应当都是表示同一条河流——图们江,但朝鲜一方却认为“土门江”和“图们江”是一回事,而“豆满江”却另有所指,是我国延吉市的海兰江。


由于上述两点争议,于是便有了晚晴时期的中朝第一次划界,想以正式条文确定两国边界。1885年,中朝两国进行了勘界与谈判,清方坚持“豆满”也是图们江,朝方则称海兰江才是“豆满”界河。两国对长白山中朝边界情况做了详细勘查,但界谈未取得一致结论,对“豆满”为何水未达成共识。关于图们江正源问题,清方主张以红丹水为界,因为根据“源远流长”的原则,红丹水是源头最远的支流;而朝方主张以红土山水为界。图们江上游共有三条支流,分别为红土山水、红丹水、石乙水。从地图上,很容易看出来,红丹水更偏南方,对清朝有利;红土山水虽然短小却更偏北方,对朝鲜有利。由于以上种种因素,第一次界谈没有实质性成果。


1885年界谈后,朝方自行放弃了“豆满”非图们江的观点,承认中朝两国原本就以图们江为界河的事实。1887年,双方进行了第二次界谈,讨论图们江上游地段以何水为图们江正源并以之分界。清方这次主张以红丹水和红土山水之间的石乙水分界,朝方则依旧主张以红土山水分界,谈判始终未达成一致,最后朝方提出听由清光绪帝裁决。光绪帝命以石乙水分界,朝方仍持异议。1897年之后,朝方又重新提出“土门”非图们江,只因无法自圆其说,最终不得不放弃。


图们江入海口地区三国边界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爆发,此战日本获胜,之后的东北便俨然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在此过程中,日本一手炮制了“间岛省”,把一个朝鲜人聚居的“间岛省”划为了朝鲜的一个行政区。在晚晴时期,与中国毗邻的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发生了灾荒,于是便有一部分朝鲜人越过鸭绿江、图们江到中国境内避灾,由于这些人是来逃难的,朝廷当时便允许他们在中国境内短暂居留。但由于清王朝对边境管理比较松懈,这些人便从短暂居留变为了永久居留,于是便在图们江北部的中国一侧形成了朝鲜人聚居区。日本人正是在此背景下,将这块有朝鲜人聚居的中国领土划成了“间岛省”。在今天,所谓“间岛省”包括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下属的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四县市。日本人炮制“间岛省”的阴谋当然受到了中方的强烈反对。清末韩日单方面挑起领土主权争议,1909年9月4日中日双方代表在北京签订《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韩国单方面又称“间岛协约”,确定间岛为中国领土。同时,在此协议中,还确认以石乙水作为图们江的正源划分两国边界,图们江正源争议于此告终。当前各国政府,包括朝鲜、韩国都承认间岛是中国领土。


新中国建立之后,中朝双方于20世纪60年代陆陆续续进行了多次边界谈判,最终签订了中朝边界条约。这个边界条约对历史上已经形成的边界条款和事实予以承认,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便是鸭绿江和图们江,重申了以石乙水作为双方的国界,还对两江中所有的沙洲、江心岛都做了一系列的主权归属认可。


中朝、中韩海距

以上所述的中朝边界争议都已经解决,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今天中朝、中韩还有海上的边界争议问题迟迟没有解决。国际上将海岸线向海延伸200海里的地区称为经济专属区,中朝、中韩之间以200海里的经济专属区划界的话便会引出了一些问题。由于黄海并不十分宽阔,特别是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之间的距离很窄,不够400海里,所以便有了争议。中方建议不足400海里的地区按照中线来划分,但韩方却不同意,他们认为这一区域应该按照纬线来划分,即某一条纬线的一侧归韩方,另一侧归中方。韩国人的方案显然对中国不利,于是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争议,至今没有解决。中方还提出了大陆架自然延伸划界方案,以海底大陆架黄河沉积物与淤积物自然延伸的范围属于中方,这个方案对中国更有利,所以韩国更加不同意。


以上便是中朝、中韩边界问题的历史渊源。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朝边界历史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