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我不是编译器专家

我不是编译器专家

工作多年以来,我深刻体会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做过“编译器”工作的人,哪怕只做了点皮毛,都容易产生高人一等的心理,以至于在与人合作中出现各种问题。由于他们往往也存在偏执心理和理想主义,所以在恶化人际关系的同时,也可能设计出非常不合理的软件构架,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我曾经提到的 DSL 例子,就是这样的两个人。他们都自称做过编译器,成天在我面前高谈阔论,甚至在最基础的概念上班门弄斧,显示出一副“教育”其他人的姿态。其实他们只有一个人做过 parser,还不算是真正的编译器工作,却总显示出高深莫测的模样。哲人一样捋捋胡子,摇摇脑袋,慢条斯理,嗯…… 另外一个完全就是外行,只是知道一些术语,成天挂在嘴边。每次他一开口,我都发现这个人并不知道他自己在说什么,却仍然洋洋得意的样子。

我是被他们作为专家请来这个公司的,来了之后却发现他们最喜欢的事情,是在我面前显示他们才是“专家”。他们也问过我问题,可是每一次我都发现他们并不想知道答案,因为我说话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在听。不管说什么问什么,他们似乎只想别人觉得他们是最聪明的人。

虽然对其他人趾高气昂,全懂了的样子,对于 Brendan Eich(JavaScript 语言的创造者)这样有权势的人物,却是各种跪舔,显示出各种“贱”来。我虽然尊重 Brendan Eich 个人和他的语言,然而很明显他是半路出家,对语言设计并没有很深的造诣。对语言稍微有点研究的人,都不会对这种人物显示出谄媚的态度。

“Yin,你知道 X 吗?” 当然他期望的是你说不知道,这样他就能像大师一样,把这个刚学到的术语给你讲半天。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起一个前同事喜欢说的一句话:“你问我,是因为你不知道,还是因为你知道?” 其实他问的这个概念 X,常常是我很多年前热心过,试验过,到最后发现严重问题,抛弃了的概念。

更糟的事情是,这其中一人还是 Haskell 语言的忠实粉丝,他总是有这样的雄心壮志,要用“纯函数式编程”改写全公司的代码……

遇到这样的人是非常闹心的,到了什么程度?他们经常雄心勃勃用一种新的语言(Scala,Go 之类)试图改写全公司的代码,一个月之后开始唾骂这语言,两个月之后他们的项目不了了之,代码也不知道哪里去了。然后换一种语言,如此反复……

后来实在没做出什么有用的东西,这两个人又突发奇想,开始做 DSL,闹得团队不得安宁,有点资历的工程师(包括我和一位早期 Netscape 的资深工程师)都极力反对,向大家指出更容易,更省力的解决方案。然而由于管理层根本不懂,所以任凭这两个人拍胸脯,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因为烦于他们在我面前高谈阔论,而且对这个 DSL 的事情实在看不下去了,我干脆换了一个部门,不再做跟语言和编译器相关的事情。

现在这个 DSL 做了好几年了,仍然很垃圾,然而公司人傻钱多,居然请到了 Java 界的资深人物来给这 DSL 写 specification。这两人也分别升职为 Principal Engineer 和 Distinguished Engineer。当看到“Distinguished Engineer”这个 title,我觉得太好笑了。当然,我相信有资历的 PL 人都会明白这 DSL 的问题,我想象着这位 Java 人跟这两人将会发生的冲突。如果他对此没意见的话,那他的水平还真是值得怀疑了。

在 Coverity 和其它公司遇到的编译器人,基本是差不多的问题。他们下意识里把自己看成是最高档次的程序员,所以对其他人显示高高在上的气势。

Coverity 有一个 ABC 工程师,因为自己写过完整一点的静态分析,比较会折腾 C++,总是趾高气昂的对待其他人,甚至直接对别人说:“你写的这是什么代码啊?我绝对不会写出这么烂的代码!” 还有一个从斯坦福编译器教授 Alex Aiken 那里毕业的 PhD,在 Coverity 做构架师,平时一行代码不写,也不看其他人写的,说不出见解深刻点的话,因为与实际工程脱节,尽在瞎指挥。地位最高的 Distinguished Engineer,成天优哉游哉,看一些关于 parser 的话题,似乎 parser 是他终身的研究方向,也不做什么实事。

我所在的每一家公司,只要工作跟编译器沾边,总是不免遇到这样的人。其它的我就不细讲了。

有些美国公司在招人的时候表示,对简历里提到“做过编译器”的求职者有戒备心理,甚至直接说“我们不招编译器专业的人”。以至于我也曾经被过滤掉,因为我做过编译器相关工作。编译器专业的人本来可以做普通的程序员工作,为什么有公司如此明确不要他们呢?我现在明白为什么了,因为自认为是“编译器专业”的人,有大概率是性格很差的团队合作者,喜欢显示出高高在上,拯救世界的姿态,无法平等而尊重的对待其他人。

有些人也把我叫做“编译器专家”,喜欢在我面前提“编译器”这个词。我一直听着别扭,却没有正式拒绝这个称呼。每每遇到“真正”的编译器专家,我总觉得自己不是那个圈子的。不是我不能做编译器的工作,而是编译器领域人士的认识水平,理念和态度和我格格不入。

所以我应该明确表个态:我不是编译器专家,而且我看不起编译器这个领域。我一般不会居高临下看低其它人,然而对于认识肤浅却又自视很高的人,我确实会表示出藐视的态度。现在我的态度是针对编译器这整个领域。真的,我看这些人不顺眼很多年了。

就最后研究的领域,我是一个编程语言(PL)研究者,从更广的角度来看,我是一个计算机科学家。有人听了“科学家”一词总是误以为我在抬高自己,而在我心目中“科学家”仅仅是一个职业,就像“厨师”一样,并不说明一个人的水平和地位。PL 研究者被叫做“计算机科学家”是很恰当的,因为 PL 领域研究的其实不只是语言,而是计算的本质。通常人公认的计算机科学鼻祖 Alan Turing 也可以算是一个 PL 研究者,虽然他认识水平比较一般。

IT 业人士经常混淆编程语言(PL)和编译器两个领域,而其实 PL 和编译器是很不一样的。真懂 PL 的人去做编译器也会比较顺手,而编译器专业的却不一定懂 PL。为什么呢?因为 PL 研究涵盖了计算最本质的原理,它不但能解释语言的语义,而且能解释处理器的构架和工作原理。当然它也能解释编译器是怎么回事,因为编译器只不过是把一种语言的语义,利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翻译一下。PL 研究所用的编程范式和技巧,很多可以用到编译器的构造中去,但却比编译器的范畴广阔很多。

深入研究过 PL 的人,能从本质上看明白编译器里在做什么。所以编译器算是 PL 思想的一种应用,然而 PL 的应用却远远不止做编译器。每次有人说我是做编译器的,我都觉得是一种贬低。我只不过拿精髓的理念稍作转换和适应,做了点编译器的事情,就被人叫做“编译器专家”,而我根本不是局限在这个方向。

专门做编译器的人,一般是专注于“实现”别人已经设计好的语言,比如 C,C++。他们必须按照语言设计者写好的语言规范(specification)来写编译器,所以在语言方面并没有发挥的空间,没有机会去理解语言设计的微妙之处。

许多做编译器的人并不是从零开始写的,而是拿现成的编译器来修改,所以他们往往被已经存在的,具体的构架限制了想象力。极少有编译器人完整实现过一个语言,都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小改一下,优化一些局部的操作。这大大限制了他们可以获得的全局洞察力。

很多编译器工程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 PL 理论教育,有些甚至是半路出家,在学校里根本没碰过编译器,也没研究过 PL。比如我的第一个公司 Coverity,招进去的很多人从来没碰过编译器,也不懂 PL。我进去不久,Coverity 的 VP 满口牛气向新人宣布:“我们会教会你们一切!” 然而很可惜,PL 的精华根本不是一个公司在短期能够传授的。Coverity 没有这个能力,Google,Facebook,Intel,微软…… 都没有这个能力。

很多半路出家的编译器工作者以为在公司跟着做项目,折腾下 LLVM 之类,就会明白所有的原理。然而事实是很多人这样做了十几年,仍然不明白最基础的原理,因为他们被具体的实现限制了想象力。PL 理论联系着计算的本质,不明白这些原理就只能看到肤浅的表面,死记硬背,遇到新的现象就没法理解了。跟 LLVM 专家聊天,我很多时候发现他们的知识是死的,僵化在 LLVM 具体的实现里了。

由于缺乏对 PL 理论的深入研究,编译器人往往用井底之蛙的眼光来看待语言,总以为他们实现过的语言(比如 C++)就是一切。一个语言为什么那样设计?不知道。它还可以如何改进?不知道。“它就是那个样子!” 这是我常听编译器人说的话。当然很多编译器人连 C++ 都没法完整实现,只是在已有基础上做了很小的改动。

许多编译器人把 C++ 的创造者 Bjarne Stroustrup 奉为神圣,却不知道 Stroustrup 在 PL 领域并不是闪耀的明星。Stroustrup 曾经在 2011 年 11 月 11 日来到 IU 进行关于 C++11 的演讲,IU 的资深 PL 教授们都有到场。Stroustrup 谦卑的说:“我需要向你们学习很多东西来改进 C++。” 看似“谦虚”,其实他说的是实话,因为 IU 的教授们在语言设计上确实比他强很多。

Stroustrup 的整场演讲,我没有看到任何新颖的突破,全都是几十年早已出现,我天天都在用的东西。然而这些 C++ 的改进被编译器人看作是重大的历史性的突破,因为他们很多人根本没用过其它语言,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后来我的一个能力比较弱的 PL 同学进入了 C++ 委员会,为改进 C++ 做一些事情。从她的描述和表现,我感觉 C++ 委员会气氛十分的官僚,古板和愚钝。她进了 C++ 委员会之后,感觉整个人都傻了一样,很肤浅的小事也说得眉飞色舞,好像什么重大的突破一样。真懂 PL 的一些同学,很少有混进 C++ 委员会的,因为那意味着要利用另外的关系网,让一些自己根本看不起的人骑在自己头上,必须先帮他们做一些瞎扯淡的事情。

这句话解决了我多年的一个疑惑,那就是我们学校有 3 个 C++ 标准委员会委员,但是为何教学水平还是那么烂。

编译器人所膜拜的大师,在真正的 PL 研究者眼里其实不算什么。编译器人与 PL 研究者在见识上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PL 人因为看透了很多东西,比较谦虚,往往不想揭穿编译器人的差距。但编译器人却因为在“工业界”有地位,趾高气昂以为自己懂了一切一样,结果遇到深刻点的 PL 问题就各种稀里糊涂。

实际上做编译器是很无聊的工作,大部分时候只是把别人设计的语言,翻译成另外的人设计的硬件指令。所以编译器领域处于编程语言(PL)和计算机体系构架(computer architecture)两个领域的夹缝中,上面的语言不能改,下面的指令也不能改,并没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这句话为我拼上了一块知识拼图。

编译器领域几十年来翻来覆去都是那几个编程模式和技巧,玩来玩去也真够无聊的。起初觉得新鲜,熟悉了之后也就那个样了。很多程序员都懂得避免“低水平重复”,可是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编译器,他们往往误以为做编译器是更高级,更有趣的工作,而其实编译器领域是更加容易出现低水平重复的地方,因为它的创造空间非常有限。

同样的编译优化技巧,在 A 公司拿来做 A 语言的编译器,到了 B 公司拿来做 B 语言的编译器…… 大同小异,如此反复。运气好点,你可能遇到 C,C++,Java。运气不好,你可能遇到 JavaScript,PHP,Ruby,Go 之类的怪胎,甚至某种垃圾 DSL。但公司有要求,无论语言设计如何蹩脚,硬件指令设计如何繁琐,你编译出来的指令必须能正确运行所有这语言写出来的代码。你说这活是不是很苦逼?

我在 Cornell 的时候,有一个很有权势的编译器教授,从未发表有理论价值的 paper,却老在 Java 上面做文章。他和他的博士生们总是把一些其它语言几十年前已经有的“新特性”搬到 Java 上面,老酒换新瓶,发 paper 拉 funding。由于拉了很多钱,所以在系里很受宠,他的学生们在其它人面前都趾高气昂的样子。

后来这教授的一个学生去了 Facebook,帮他们做 HipHop,一个从 PHP 到 C++ 的“编译器”。其实这种“源到源”编译器做起来不算难,但给 PHP 这样劣质的语言做编译器,实在是狗血的工作,繁琐而头痛。没有任何理论价值不说,在工业界有什么价值也难说。我的一个前同事曾经对 Facebook 的这个项目发表了一个尖锐而幽默的评价:“Facebook 现在不但给母猪涂上了口红,而且真的开始 f.. 它了!”

后继的还有 PHP VM 一类的东西,越来越离谱。后来这位同学可能也受不了,换组去做其它跟语言无关的事情了。在 PL 研究者看来,VM 也并没有什么稀奇。PL 领域有各种各样的“抽象机”(abstract machine),比如 CEK machine,它们揭示了计算的方方面面。我自己都设计实现过好几个“可逆抽象机”,它们可以进行所谓“可逆计算”。所以一个 PL 研究者很容易就能设计出一个 VM 来,它们只不过是一种经过部分优化的解释器。

每每看到编译器人说到“VM”这个词的时候那种荣耀而敬畏的神情,好像只有他们明白 VM 是什么,我就觉得好笑,外加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编译器人虽然知道一个具体的 VM 怎么实现,知道一些死板的细节和术语,却不知道 VM 的本质是什么,不知道一个全新的,具有新特性的 VM 要怎么设计出来。

在《Chez Scheme 的传说》一文中,我提到在 Cornell 的时候选过一门编译器课程,后来在半学期的时候 drop 掉了。现在回想起这段历史,发现它对“教育理念”这件事挺有启发意义。教育是什么,是为了什么?Cornell 的这门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这个编译器课程那一年的教授是 Tim Teitelbaum,他也是 GrammaTech 公司的创始人。GrammaTech 是与 Coverity 类似的静态分析工具,不过 GrammaTech 还能分析二进制代码。Tim Teitelbaum 是 Donald Knuth 的崇拜者,他经常提到 Knuth 提出的一些“伟大概念”,比如 attribute grammar。总是把 Knuth 那些东西说成是最伟大的发明。

这门课不知道最初是谁设计的。Andrew Myers 和 Tim Teitelbaum 以前交替着讲这个课。

那么我为什么会 drop 这门课,而且是在学校允许 drop 课程的 deadline 之后呢?因为它的教育理念非常的落后和不合理,可以说就是坑人的。

从课程的大纲你可以看出来,它是很传统的编译器课程,一开头花很多时间精力去折腾 parser。源语言是一种类似 Java 的语言,parser 是使用类似 lex,yacc 的工具生成的。这种盲目重视 parser 的误区,我已经在另外一篇文章批评过,但还这不是我鄙视的重点。

这门课最让人受不了的事情,发生在我成功完成 parser,开始编译代码的第一个 pass 之后。当得到那次作业分数的时候,我惊呆了。我从来没有得过这么差的分数!仔细看原因,说我的代码没通过好些“测试”。我到那个时候才明白,原来提交后的代码,会被助教拿来跑一些我毫不知情的测试(test),然后他简单的根据这些测试的结果给出分数。

作业本身的要求是用大段大段的英语写下来的。你需要按照这些英语描述从零实现编译器。真的是从零开始,没有任何的框架或者示例代码,完全从白纸开始。经过许多努力,你写出了编译器,还自己写了一些小测试,你觉得完全满足了作业的要求。可是提交之后,你的编译器代码却要被一整套你手里没有的“测试”进行检验。所以最后你惊讶的发现,自己以为做对了,而助教那里的测试有那么多没通过!

最让人无语的事情是,学生手里是没有这套测试的,而且他们不给你。也就是说,你提交作业的时候,无法用最后给你评分用的那些测试来跑你的编译器,所以你无法知道提交之后会有多少测试失败。

当我向助教和教授抗议,说这样不合理,要求得到那些测试的时候,我受到粗暴的拒绝和鄙视。那种语气,好像是在说我是一个不合格的学生,提一些无理要求。用来打分的测试怎么可能给你,你是太笨了吧?

很多其它 Cornell 学生被这样对待,可能都以为没什么,按照他们的要求做就行了,然而这是完全不合理的。按照合理的教学理念,学生应该有权得到自己学习状态的反馈。如果学生做这种编程作业,就应该能从实际的测试中得到反馈,知道自己的编译器是否符合要求。要知道,大段大段的英语描述,是很容易漏看或者误解的。只有大量的测试才能正确的抓住“要求”本身。所以不给测试,就相当于不给你准确的要求,到后来却要拿这套测试来给你打分。

课程本来应该把测试连同英语描述一起给学生,他们实现之后,自己跑通所有测试,再提交代码。这样学生就能准确的把握作业的“要求”,而不是看着那些混淆不堪的英语段落自己在那里猜。

因为这个原因,而且由于教授和助教的傲慢态度。我最终决定在课程都快进行到一半的时候 drop 这门课程。当然,要进行这个操作是需要系主任签字特许的,为此我还在系主任那里留下一笔“污点”。

在我看来,Cornell 教授们的这种做法,根本就不是合格的教育者,可以说就是在坑人,整人,害人。在他们的理念里,教育是单方面的,学生必须通过作业和考试,而教授却不需要为教学方法负责,可以随便怎么教,作业和考试想怎么整都行。

我还以为填鸭式教学是中国特色……

很多 Cornell 教授有类似的现象,教学不用心,光是各种拉 funding,耀武扬威,完全不顾学生死活。也许这就是为什么 Cornell 总是有学生自杀。我走了之后有一年,在一个星期之内有三个学生从学校里瀑布旁边的吊桥跳下去自杀,新闻轰动了全美国。

后来在网上看到有人骂 Cornell,说:“Cornell 想教你游泳,于是他把你推进池塘里,等你扑腾上岸。等你快上来的时候,他又朝你扔一块大石头,然后继续等你游上来。等你又快上岸了,他又拿起一个榔头往你头上猛砸。这样你就可以死了,可是 Cornell 仍然在那里等着你游上岸来……”

这段话恰到好处的描述了我的在 Cornell 的经历。

转学到 IU 之后,我参加了 Kent Dybvig 的编译器课程,发现我所设想的编译器课程原来早已被他实现了,而且实现的如此友好。编译器的每一个 pass,都会把所有的“官方测试”发给学生。学生按照要求实现每个编译器 pass,在自己电脑上跑通所有测试,充分检查,然后才提交作业。而且作业的网站会自动测试你提交的代码,在提交的当时就给你反馈:“你有 N 个测试没通过,请修改后重新提交。”

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因为它给予学生合理的反馈,让他们清晰的知道自己的表现是否符合预期,主动进步,而不是拿一些学生事先不知道的标准在那里瞎坑人,光是给人打分。

Cornell 没有明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不只是给人发文凭。Dybvig 教授不但技术和学术水平远高于传统的编译器人,而且他的课程也设计得如此科学和友好。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者。

虽然苦逼,编译器人往往自高自大,高估自己在整个 IT 领域里的地位,看低其它程序员。编译器人很多认为自己懂了编程语言的一切,而其实他们只是一知半解。

编译器领域最重要的教材,龙书和虎书,在我看来也有很多一知半解,作者自己都稀里糊涂的内容。而且花了大量篇幅讲 parser 这种看似高深,实则肤浅的话题,浪费读者太多时间,误导他们认为 parser 是至关重要的技术。以至于很多人上完编译器课程,只学会了写 parser,对真正关键的部分没能理解。龙书很难啃,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自己都不怎么懂。虎书号称改进了龙书,结果还是很难啃,感觉只是换了一个封面而已。

我曾经跟虎书作者 Andrew Appel 的一个门徒合作过,当时这人在 IU 做助理教授。借着一次我跟她做 independent study 的机会,逼我写毫无意义的论文,而且对人非常的 push 和虚伪。作为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的 PhD,学识水平跟 IU 的其他教授格格不入,却在待人接物方面显示出各种“贱”,对编译器领域的“牛人”各种跪舔,随时都在显示自己以前在某某人身边工作过。那是我在 IU 度过的最难受的一个学期,这使我对“编译器人”的偏见又加深一层。

编译器领域的顶级人物如此,其它声称做过编译器的人也可想而知了。大部分自称做过编译器的人,恐怕连最基本的的编译器都没法从头写出来。利用 LLVM 已有的框架做点小打小闹的优化,就号称自己做过编译器了。许多编译器人士死啃书本,肤浅的记忆各种术语(比如 SSA),死记硬背具体实现细节(比如 LLVM 的 IR),看不透,无法灵活变通。

所以我常说,编译器是计算机界死知识最多,教条主义最严重的领域。经常是某人想出一个做法,起个名字,其他人就照做,死记硬背,而且把这名字叫得特别响亮。你要是一时想不起这名字是什么意思,立马被认为是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中国人不知道毛泽东。你不是做编译器的!

现在因为 AI 的泡沫,很多人转向所谓“AI 框架”,“AI 编译器”。这类职位如此之多,以至于很多人根本没碰过编译器,也摇身一变成为了“深度学习编译器工程师”。

半路出家的“AI 框架工程师”和“AI 编译器工程师”们,在别人写出来的框架上小打小闹优化一下,就以为自己做的是世界上最前沿的工作,却不知道深入研究过 PL 的人其实很容易就看破了那些东西。很多 AI 框架工程师嘴里各种奇怪的术语,却看不透所谓“AI 框架”只不过是“可求导编程语言”,完全不能从高级语言和逻辑的角度去看问题。

AI 框架和编译器里面的原理和本质很容易被 PL 理论解释,PL 研究者能够为这些项目指出正确的方向,避免不必要的弯路,然而这些自诩为“编译器人”的 AI 框架工程师们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自高自大,膜拜权威,完全没有去听 PL 研究者在说什么,甚至觉得能“教育”比自己看得透的人。

每一个大公司都要趁着 AI 这个热度做自己的“AI 框架”,“AI 编译器”,唯恐不做自己的框架,就会在业界丢面子,所以一窝蜂而上。一定要聘用名声很大的 AI 框架专家来公司站台,虽然也不知道他最后能做出什么来。所有 AI 框架和编译器都大同小异,属于无谓的重复劳动。有些人捣鼓一下这个框架,然后用同样的技巧去捣鼓另外一个,中间都是一些工程性的脏活。这种事情真是非常无聊。

AI 的热潮正在褪去,大部分 AI 公司会在一年之内失败。“AI 编译器”的工作也会濒临灭绝。所以任凭他们自己瞎蒙乱撞吧,反正坚持不了多久了。

这就是为什么虽然有多次编译器的工作机会,包括 Apple 的 LLVM 部门,我最后都没去。进入 Intel 的时候,本来编译器部门也欢迎我,可是再三考虑之后还是选择了其它方向。因为我很清楚的记得,每一次做编译器相关工作都是非常压抑的,需要面对一些沉闷古板而自以为是的人,而且内容真的是重复,无聊和枯燥。

我唯一敬佩的编译器作者是 Kent Dybvig,但我也不想跟他一起做编译器。最近很多芯片公司的“AI 编译器”部门找我,我全都拒绝了。我不喜欢身边围绕着这些人,做着这些事。我宁愿去卖烧饼也不想做编译器。

由于编译器人的性格特征,除非一个公司专门要做编译器,否则对于曾经做过编译器,想换个方向的求职者,在面试的时候最好深刻了解他们的性格,态度和做事方式,看他们是否能看淡这些,能否平等对待其他人,能否理性而实在的对待工程。否则自视很高的“编译器人”进了公司,很可能对团队成为一种灾难。

我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警醒广大 IT 公司,也是为了在精神上支持其它程序员。我希望他们不要被编译器的“难度”迷惑了,不要被编译器人吓唬和打压。你们做的并不是更低级,更无聊的工作。正好相反,真正可以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并不在底层的编译器一类的东西,而在更接近应用和现实的地方。

每当有人向我表示编译器高深莫测,向往却又高攀不上,我都会给他打一个比方:做编译器就像做菜刀。你可以做出非常好的菜刀,然而你终究只是一个铁匠。铁匠不知道如何用这菜刀做出五花八门,让人心旷神怡,米其林级别的菜肴,因为那是大厨的工作。要做菜还是要打铁,那是你自己的选择,并没有贵贱之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我不是编译器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