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文艺之水·寻美学之源——巡礼《美的历程》


【阅读感悟】

      美,无处不在。

    《美的历程》大开大阖,中国史前到明清时期八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在李泽厚先生的笔下犹如一条绵延万里的大江,从遥远的天边滚滚而来,又以同样豪壮的姿态向着晴川一往无前地奔去。十几年前,站在岸边的我凝望着一朵朵裹挟着远古灵魂的浪花,轻触着包融民族一件件“有意味”的文艺作品、一段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水流,细品一捧积淀着先民喜怒哀乐的跳珠,心底产生了狂热的崇拜。而今重走《美的历程》,我依然可以满怀热情地追寻“美”的源头。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在这条千万里的历史文化大江中上溯,竟无一处不在“美”的笼罩之下。

        历史有时唱的是鲜血与烈火之歌,但这阻碍不了“美”的产生。原始社会晚期,“炫耀暴力和武功”是氏族、部落大合并的光辉和骄傲;“杀俘以祭本氏族的图腾和祖先”是当时的常礼。应运而生的青铜饕餮与一股无可阻挡的历史力量和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相结合,拥有了狞厉可畏又崇高的美。魏晋是“充满动荡、混乱、灾难、血污的社会和时代。”这反而激发了人的觉醒,文的自觉,成为了魏晋风度“美”的底色:表面颓废、悲观、消极,内里深藏着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满清帝国扼杀了在明中叶以来出现的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资本主义萌芽,历史发展受到严重挫折,但诞生了中国文学的无上珍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红楼梦》。

        历史有时绘的是和平与宁静之景,“美”更是铺天盖地而来。汉朝实行轻徭薄赋、德政仁政的民本政策。《史记》记载:“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代艺术便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琳琅满目、充满着非凡活力的世界,饱有“对世间生活的热情和肯定”,展现出了古拙、开阔、雄沉之美。“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对外是开疆拓土……对内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一”“中外贸易交通发达”,这些都为文艺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政治经济基础,于是乎,唐诗一语百妙,唐书法驰骋飞扬,唐音豪雅并存,唐舞飞转腾挪,我们对古典文艺的浪漫想象几乎都汇聚在这个壮阔的时代里。

        一个历史阶段充斥着战争、动乱,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时,哲学的思辨就会发达些。一个历史阶段相对稳定,生产力不断发展时,各类型文艺作品就都会更发达些。审美的不断嬗变来源于历史现实,但不管历史如何变迁,每个特殊的历史时段都有“美”的月光在照耀或呵护着华夏民族的心灵。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中国宋代画家、美学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一文中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阅读《美的历程》犹如行走在“真山水”中。

      远望是一派磅礴雄阔之景。李先生以他睿智的洞察力和丰厚的文化修养研究了中国古代的整个艺术文化领域,涉及到诗(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篆刻、工艺品九种类型,让读者宏观地鸟瞰中国古典艺术连绵起伏的发展脉络。

      近看是一番灵动而有气韵之境。李先生从纷繁复杂的审美对象中着重选择了分析诗词歌赋和绘画(书法)的意境美、线条美,并归纳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中国诗(文学)以抒情为主,形式上喜欢“不道破一句”,内容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或雄浑或清丽的意境。因而《诗经》“贵情思而轻事实”,庄子酣畅飘逸地说理,《离骚》将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的个体情操完满地融合于一体(它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和无可比拟的典范),盛唐诗歌尽显青春活力,《西游记》《牡丹亭》散发着浪漫气息。

      绘画、书法都是极尽线条之美。汉代的墓壁画中用粗线条勾勒图景,构成汉代艺术“古拙”的外貌,展现出一种生动活跃的气势和力量。魏晋书法家以极为优美的线条形式,高度集中、纯粹地表现出人的风神状貌——飘逸飞扬,与北宋山水画强调风神气韵不谋而合。

      现实与想象相辅相成,理性与浪漫和谐共生,线条与气韵神奇共存。“丘壑之美”来自于那个时代的人们饱蘸着真情的生命表达。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中国古典文艺作品中蕴含的“美”大多与自然景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神话传说到山水诗篇再到无我之境再到对无垠时空的哲思,人们对自然的情感从恐惧到依恋再到欣赏再到最高境界“天人合一”。从而,“艺术作品中传达的命运感、使命感、历史感、人生境界,便具有了某种神秘的伟大力量。”历代中国人通过社会历史实践的力量,使得客观的山川草木、飞鸟虫鱼具有审美性质,最终成为审美对象。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提到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

      《美的历程》的语言表达本身也如这“悦鸟性”的山光、“空人心”的潭影,让人醉心其中。如文字中大量的四字短语的运用让我嗅到了浓浓的古典香:魏晋风度是“飘俊飞扬、逸伦超群”;陶潜的艺术境界是“超然事外,平淡冲和”,阮籍的艺术境界是“忧愤无端,慷慨任气”;中唐边塞诗的风格比盛唐“微增秋厉”;初唐时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的兰亭摹本,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拢,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明市民文艺开出了“典雅骀荡”的浪漫之花。另外《美的历程》处处体现着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赋予历史文化以哲学的严谨。所以《美的历程》本身也是一种美。


【金句解读】

      1.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

    【解读】孔子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生活、伦常感情、政治观念中,塑造了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至今仍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里。

        2.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

      【解读】亭台楼阁不再是冷冰冰的建筑物,那威严庄重的架梁之椽、回环纷繁的廊腰檐牙、迂回曲折的深深庭院都带着民族的余温从千百年前站立至今,置身其中,历史的痕迹就凝固在每一个铜环、每一块红砖之上……

      3.文艺之可贵就在于各人表达这种自己的真实……真实地提倡以自己的“本心”为主,摒弃一些外在教条、道德做作,应该说是相当标准的个性解放思想。

      【解读】李贽反对一切传统的观念束缚,甚至包括无上权威的孔子在内。这种心灵的觉醒其实在魏晋时期就曾经存在过。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以及对抗“约定俗成”的勇气让社会的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的精神财富得以不断丰厚。尼采说,“道德有两种: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中国历史上这些觉醒的人应该就是真正的贵族。

你可能感兴趣的:(饮文艺之水·寻美学之源——巡礼《美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