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街巷》17:全兴成烧酒作坊

作者:韩忠智;摄影:水梅子】

        清乾隆年间,陕西凤祥府王氏兄弟二人入川经营酿酒生意。初期,他们选酒坊地址于成都老东门外水井街的香巷子对面,命名“福全升”。到了道光初年,烧坊经营扩展,暑袜南街便成了当时的首选建坊之处。选址于此绝非偶然,那是颇有一番考究的。都知道酿好酒需好水,故有传说“酒乃水之精,水乃酒之魂”,二者相辅相成,不可获缺。早先“福全升”的酿造之水需途经双槐树、金泉街、星桥街,又过九眼桥到数里之外的薛涛井汲取,再原路返回来,这一来一回甚是麻烦。如今恰逢酒坊迁址之机,又机缘巧合地知悉暑袜南街之上有一口古井被称做成都海眼之一,所出之水清澈莹亮,乃酿酒之佳选。于是,新的酒坊便落户此街,定名为“全兴成”。全兴成烧坊不断改良酿造工艺,创出了闻名睱尔的全兴酒。

2004年水井街全兴酒窖(水梅子摄影)
2004年水井街全兴酒窖(水梅子摄影)

        据说全兴成烧坊的酒窖是北郊凤凰山之泥修筑的,因而确保了良好的保水性。再加上成都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被合理的运用,经全兴成酿造的佳酿总是甘醇芳香,颇受好评。相传百年前的一个暮春之日,烧坊学徒不慎打翻酒坛,那一坛美酒淌了一地。顿时,酒香弥散了整条街,过往行人皆叹世上竟有如此佳酿。那时的全兴成烧坊与老成都大多数酒坊一样,不单外售,同时还卖“杯杯酒”。这也是遗留在老成都印象中的地方特色之一。恍惚间,一幅斑驳的历史画面展于眼前:在全兴成烧坊侧的小铺内,方桌三四张,高凳七八条。酒客们隔着临街的栅栏,一边看那熙攘繁华的街景,一边悠闲自得的举杯细品。待到热闹时,细斟慢酌的,猜拳行令的、谈笑闲聊的……互不干涉,各行其乐,好不惬意。再看那十分讲究的酒具,虽说不上雅致,却也别有风味。锡制的酒杯口底呈圆,大的五两、小的一两,那杯颈有如细长棒口,似杯非杯,似壶非壶,倒是集杯子与酒壶于一体,便于温酒和饮用,因而酒客们又戏称此为“棒棒儿酒”。到了民国时期,全兴酒的买卖更是趋于红火,城里如“颐之时”、“明湖春”等众多名噪一时的大餐馆、酒楼都与全兴成结成了业务关系。许多名人亦对全兴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诸如清末劝业道周善培晚年时曾对老友谈过“他喜爱成都的两样土产,一是地瓜,一是全兴大曲。还有著名文学巨匠巴金,在他的文章中也特意提到了全兴大曲,他还对前去探望他的川人表示,早已戒酒的他,全兴酒他还是会喝上一点的。可见全兴之美,已超出其味,更多的是一种难以忘怀的情结了。

      (下篇:《罗全善背大算盘》)

你可能感兴趣的:(《锦江街巷》17:全兴成烧酒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