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文化,伊水相存 ——从“威尼斯小镇”想开去....

自从朋友圈里爆出上海有个”威尼斯小镇“,就和朋友琢磨着去看一看这个新晋网红的打卡之地。

穿越江南小桥水色的烟桥画柳、秀水清波,在清亮圆润的江南名曲茉莉花的经典旋律里,乘坐小舟,顺水而来。

此情此景,凭谁问一句:谁道江南无醉意?且看夏风十里香。


图片发自App

和着这样的意境,且随玫瑰姐一起去看看笔下的意大利威尼斯水乡吧!

难得夏日雨中的申城,除了滴答的雨声,和偶尔的车声,少了几许人声的街头,却更显清癯秀静,撑着伞,迈入沪上高楼林立中的”威尼斯小镇“,内心却着实有些纠结,眼前的小型仿罗浮宫玻璃金字塔结构的造型,便是这遥远浪漫而又近在眼前的“威尼斯小镇”的入口。


图片发自App

好在是雨中,来打卡的行人无几,那些看着几静的罗马柱,那青绿的流经叹息桥的水影,特别是停靠的”刚朵拉“小船,让我几竟穿越到了我曾经深深喜爱并流连忘返的那个欧洲水乡,那圣马可广场上五色的人群和自由自在穿翔在脚下的和平鸽.....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在雨花声声的叹息中,我好似恍然大悟,有一句话叫”世界上的水是相通的“,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实是条条河流连着这人间对跨越地域文化的交流沟通。这世上的人心意全是相通的,江南水乡也好,意大利小镇也罢,这无处不在的都是人们心底涌动的和流水一样交流互通的美好愿望,我还有什么可以纠结呢?

图片发自App

700多年前,就有一个出身于威尼斯商人家庭的孩子,据称17岁就跟随父亲和叔父从威尼斯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河,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海峡乘船,他们在霍尔木兹一直等了两个月,也没遇上去中国的船只,只好改走陆路。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让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却步的路。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当时美丽繁华的喀什、盛产美玉的和田,然后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历时四年于1275年来到当时中国元朝的北部首都上都。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马可波罗。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借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许多地方,并在当时吴越文化的繁荣之地扬州为官三年。下面的图片可以看到,他游历中国的主要路线和玫瑰姐在“运河古镇开篇—新市美韵”里提到的京杭古运河的流经之地是那样吻合!

图片发自App

所以在玫瑰姐的想象里,马可波罗每每在运河中乘船南下,他一定深刻地忆起了他的威尼斯水乡,但他仍然可以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流连忘返17年,除了他的理想,一定是江南吴越这里的风土文化深深地吸引了他。

玫瑰姐在前两天的“那些从吴越文化中走出的江南女子...."一篇中曾写过: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今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在近千年前的那个时代,陆路运输远比不上水路运输来得方便,所以有水的地方,船只来往,带来的不单是经济的繁荣,还有文化教育的昌明。马可波罗来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江南之时,正逢经历过吴越大地史上最繁荣的南宋100多年定都在杭州之后的元初。

唐以前是陆上丝绸之路(由西安始,一路向西,跟中亚联系),到了宋代,北面有辽、金、夏等夷族对陆上丝绸之路的侵扰,于是开始开发海上丝绸之路。从吴越太湖流域、运河出口及至长江口一带因此受到空前重视。另则元代虽然历史短,然则疆域广,对外交通空前发达, 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元代首都北京需要的大量物资从江浙一带沿运河源源不断运到北方,陆上运输成本很高,大运河异常繁忙拥堵,于是谋求开辟海上航路,而作为当时海上出口的上海,(松江府)就在那个时候诞生,脱胎于吴越文化的上海(松江府)其实从她的出生就连着世界的水系,正如玫瑰姐在”上海的外婆河—苏州河“里说的那样,我们的祖辈、祖祖辈摇着小船从吴越大地沿吴淞江(苏州河)一路来到上海的时候,那基因里早已写满了吴越文化的刻痕,包括我们的语言、我们的饮食、我们的衣着,都是一脉相承(玫瑰姐在以后有关吴越文化的篇章里一定会写这片土地孕育出的衣食住行文化,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水域文化是最包容的,《老子》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还有魏徵的箴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古时圣贤都写出了水的包容,水的力量。

所以难怪在今天高楼林立的都市里迎来的“威尼斯小镇”一样吸引着人们趋之若鹜,那是一种水域文化的情节,是一种世界相连的乡情。


图片发自App

穷尽我的想象,玫瑰姐很想写一部有关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17年的剧本,我想他在中国不仅学会了汉语蒙语,克服了语言交流的障碍;还有饮食的满足,服饰的喜爱,在他回乡之后通过水路源源不断运去欧洲的茶叶、丝绸等,都可见西方人对东方水土的喜爱。至于意大利美食“披萨饼”的出现,更是有着一段美丽的佳话:当年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时最喜欢吃一种北方流行的葱油馅饼,回到意大利后他一直心心念念,他请来一位来自那不勒斯的厨师,按着他所描绘的方法制作,但始终无法将馅料放入面团中;于是马可·波罗提议将馅料放在饼上吃。后来该厨师按此法配上了当地的乳酪和作料,大受欢迎,从此“披萨”就在欧洲大地传开了。至于马可波罗想不到的是如今从北方传来的“大饼油条四大金刚”也是上海滩老百姓的心头好,而披萨是上海新一代,包括我自己最爱的西式美食。

从这里也可看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遥想700多年前的吴越人民该也是张开双臂拥抱这位来自遥远威尼斯水乡的长着高鼻子的年轻西方人。南宋诗人范成大《吴郡志》中谚曰:“上有天堂地下苏杭”,后来此谚语变成“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当时的马可波罗也赞誉苏杭为:“最华贵美丽的天堂之城”。可见在这富庶的吴越大地上,一位游子一定也有着美丽动人的故事在上演,也许是哪位天仙般的江南才女呢?还记得玫瑰姐那些从吴越文化中走出的女人们吗?虽则多数写了明清以后,然而丁香一样的女子撑着花伞穿着云锦的丝绸,讲着吴侬软语,那样的柔软那样的精致,却有着包容的胸怀,坚定的志向,该也是吴越文化的最美好象征吧!这样的精致却又这样的包容,一个西方的游子又怎能不留恋往返?


图片发自App

后来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之后,在一次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口述旅行经历,写出旷世奇书《马可波罗游记》这一被奉为西方了解中国东方文化经典之作。无论后世一些史学家们对他是否来过中国有过任何争议,这部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并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书中尤其详细记述了元大都时的西安、开封、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及至福州、泉州等各大城市和商埠的繁荣景况。第一次较全面地向欧洲人介绍了当时他最喜爱的包容的开放的精致的吴越大地上各种风土人情文教昌明,将中华文明展示在世人面前。

行文至此,我深深感谢我的先祖将我生养在吴越大地,从骨子里沐浴着长三角这块土地上滋生和发展的吴越文化。所谓的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溯(长)江、环(太)湖、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吴越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吴越人民世代相袭的聪明才智,非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还记的玫瑰姐笔下川沙“内史第”的大教育家黄炎培们,还有平江路上那些状元郎,更有高桥走出的那些营造工匠们,这块生生不息、富有激情和创造的土地,千年的演变就是这样以水的包容不断兼并着海内外南来北往的优秀文化,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并不断敢为人先,超越自我,向前发展。

写到此,玫瑰姐不由得想起了太湖中心鼋头渚“包孕吴越”的历史,也许根据史书是清末无锡知县的妙笔生花,然而我更愿意去想象康熙或者乾隆大帝下江南时,站立浩渺太湖,指点江山的真实心情写照。如今太湖边根据赵朴初笔法石刻的“横云”“包孕吴越”,绝是对吴越文化包容孕育万物的极佳诠释。每每回到家乡举目望去,那万千气象的茫茫水域,都令人极目望向水的尽头,天的尽头。其实东方西方,我们彼此站立的地方不同,而我们脚下的水流,远远都会将这世上这地球上人类的心意贯通。


图片发自App

午后,雨开始停了,徒步向西南去了始于宋元年间的真如寺,雨后的寺庙一尘如洗,香火依旧袅袅,经桶在风里缓缓转动,这世界如此真实如常,不知那时的马可波罗也会和我一样转起经轮为世界为人类祈福!感恩这生生不息的养育人类的大江大河,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架起永恒的桥梁!


图片发自App

最后为了感谢亲爱的你们阅读了我如此长的文字,玫瑰姐放一首由我本人朗诵的诗人描写吴越的诗歌以飨大家!

https://www.meipian1.cn/24yv7316?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share_from=self&share_user_mpuuid=88a7ce5aff3602e4867eb2028fa118b5&user_id=14525586&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utm_source=singlemessage&uuid=5ee3f09061e59b117e400de0c92698ca&v=4.12.1

《在柔软的拐角处》

作者/子晟

在有拐角的地方停一停

不为别的,停一下

生腔硬调会变成吴侬软语

春风会变得轻柔,五月花落

不再应声叹息。

不为别的,在山塘街停一停

拐一个弯,山会变成小丘

飘落丝缎的雨,过一座小石桥

春天就会被挤过去一点。

在拐角处,换季的人停一下

树荫就会腾出一块浅夏,茶楼里落下

雨点般的琵笆,数一数

柔软的水乡,昨夜星辰。

而我到之处,不为别的

在苏州山塘街拐角的地方,停下来

听伍子胥站在盘门,用湘语

喊楚国的孤魂

尽管天边很远,话语绵长

小巷深处,转弯的词句凸现甜糯

停一停,在魂归的弯道上

有落花的叹息,无奈的痛感。

农立四月十四是苏州赶仙节

铁拐李把阊门胥门的小巷走弯

众神们,把桂花糖粥舀成一勺岁月

香客把吴侬软语,掰弯成粘稠的好话。

夜已深,神走远

只有一轮弯月,点丁星火

在山塘街的茶楼旁,等候句号。


图片发自App


注: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出生于克罗地亚考尔楚拉岛(当时属威尼斯管辖),意大利旅行家、商人,著有《马可·波罗游记》。

作者:格格,一个爱自由爱读书的上海玫瑰女人,复旦工学硕士,社科院经济学博士,曾为国际著名汽车公司中国区高管,自由撰稿人。颇具人文情怀,射手B型,去过一些国家,见过一些人,读过一些书,做过一些事。喜爱笔尖上的文字,舌尖上的美食,脚尖下的旅途,本着一个学者的严谨治学态度,愿用文字弘扬历史人文,抒写美好人生。

更多文章请关注我们的《玫瑰女人俱乐部》官方微信账号:rose_club

如果您想查看历史记录,或进一步关注我们每天的更新,请【添加好友】→【搜索公众账号】中查找rose_club

您也可以在今日头条查找头条号:玫瑰姐,谢谢!

感谢读者的精选留言,特刊出:

读《威尼斯小镇》有感:

汲水水中月,星光璨璨月在手;

提笔笔蘸墨,文章处处墨透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吴越文化,伊水相存 ——从“威尼斯小镇”想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