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8号陪审员,请就座

作者:小圆子

此时,在一所政法大学的废旧杂物间里,正举行着一场略显尴尬的辩论。

这场辩论源于一件真实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某富二代;死者,该富二代的生父。

该案件共有两个证人提供了相关证词。证人一:楼下老大爷,声称听见死者与嫌疑人的争吵,期间嫌疑人伴有“我要杀了你”的偏激言论。此后听见死者倒地,并目睹了嫌疑人从楼梯跑过。证人二:死者窗对面的女房客,声称看见了嫌疑人杀死死者。

至此,“富二代手刃生父”似乎已成定论。而因为“富二代”、“穷爸爸与富爸爸”、“弑父”等标签,此案成为了社会讨论的热点。各路网友化身福尔摩斯,“活灵活现”案发现场,人们纷纷向“富二代”发出“正义”的审判。

政法大学将此案搬上了补考生的模拟法庭,并邀请补考生的家长作为陪审团。这便有了本文开篇的那一幕,各位家长被请到了一个房间里,要求十二位家长在一个小时内就案件讨论出一个统一的结论:该富二代是否有罪。

随着讨论的展开,十二位陪审员的社会背景也渐渐呈上桌面。这其中有脾气暴躁的出租车司机、充当和事佬的数学教授、精明利己的房地产商、黑社会似的小哥、理性儒雅的急诊科医生、油嘴滑舌的商摊小贩、沉默寡言的空巢老人、收租维生的本地房东,还有政法大学的保安、买保险的推销员等。

还未就座,大家似乎都已达成一致,“富二代有罪”好像已经板上钉钉。但8号陪审员的“无罪”论却出乎意外。8号陪审员的“反叛”言论,立马引起了大家的不满。出租车司机十分恼火,认为他在搞破坏,而商贩直言他在浪费大家的时间,房东更是嗤之以鼻。但随着8号陪审员的一再坚持:我就是想再讨论讨论。

大家轮番上阵准备说服他,却在一条条存疑的可能性里:曾受无名迫害的空巢老人跟着“无罪”,曾遭冤狱的“黑社会”小哥改了“无罪”,尊视生命的医生投了“无罪”,保安与教授也相继被“无罪”理论人士的疑证所打动。

腿脚不利索的高龄老人是否能在十五秒内从卧室到楼梯目睹嫌疑人的逃离?又能否在列车的轰鸣声中听清楼上的犯罪经过?隔着一辆轰鸣列车的近视女房客能否在黑夜里辨清嫌疑人行凶的全程?嫌疑人与死者的身高差距能否印证死者的伤口结构?
持“无罪”观点的陪审员们一条条地提出疑点,“有罪”论者渐渐开始放下“嫉妒”与“歧视”,“傲慢”与“愤怒”,放下积累的偏见。在这场不似辩论的辩论里,大家在浮世里偷得了尺璧寸阴,不再作为一个伤心的父亲,一个愤恨的社会资源捍卫者,一个高高悬起的事不关己者,暂时放下自身的社会关系,放下纠纷的利益相关,而是真正作为一个权利和义务的主体,中国的公民,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利,承担其相应的责任。
正如8号陪审员所说: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判定一个人有罪,除非证据确凿。这就是司法,充分尊重的人权,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在人人都具备麦克风的时代里,我们每个人都充分享有话语权,但在权利行使中,更需要对自身言行的负责,所有妨碍司法公正的媒介审判、道德逼视,背后都是对生命的漠视、对权利的不负责。
所有针对他人无根据的“审判”,都是对公平与正义的“杖杀”。掌握话筒,就应该对自己言行负责。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陪审员,但生活中却到处都是“审判”。提起河南人就说是骗子、看见美女开宝马就联想钱色交易、说起有钱人,都是乍富不仁。当你在随意判定他人“有罪”时,在你心里这个人就已经被无端判了死刑。

在生活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8号陪审员,对生命的尊重与理解、对权利与责任的承担,是一门永远值得修行的课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好,8号陪审员,请就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