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热思考题】
你是如何理解“会叫的孩子才有奶喝”这句话的?
前阵子在周会的时候,我向组员们重点分享了一个在职场中非常重要的认知 —— 会叫的孩子才有奶喝。当时也是临时起意,没有做过多的准备,就是想到啥说啥。现在想想,感觉需要总结一下,好好说道说道。
你不说我怎么知道?
很多人都是含蓄的,特别是我们中国人,但内心却是经常上演大戏。“我工作那么努力,天天加班到这么晚,领导肯定是把我的付出看在眼里的。我的代码写得这么优雅,其他人写的都是一坨什么呀,这么明显的对比,领导肯定知道谁的编码能力更高。我开发的需求一点问题都没有,顺顺利利的上线,稳稳当当的运行,其他人写的需求各种延期,各种报线上问题,不用想,领导肯定会知道谁才是这个团队的骨干。又到了考核期,我这么优秀,其他人都各种问题,都是渣渣,不用我说,领导都知道该给谁打 5 星了...”
我只想说,你怕不是得了病,该去看看医生了。实际上,在领导的眼里:“你问 xxx 表现怎么样?我觉得中规中矩吧,没出问题,但也没什么亮点,这次考核打个 3 星吧。”
结局大家都知道了。“xx,我的领导瞎了眼,我的团队嫡系文化太重了,业务做成这幅鬼样,都是无能领导的错...”
我只想给部分领导辩解一句 —— 你不说我怎么知道?我为什么应该知道?
领导又不是组员肚子里的蛔虫,为什么会知道组员想什么?想要什么?领导的精力和时间就那么多,怎么可能会关注到每一个组员的情况?领导的精力只够关注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思考如何达成目标。而正常来说,普通员工是不会列入领导的培养目标的。除非是高潜员工,但是,高潜员工是怎么来的?像孙悟空那样从石头里突然蹦出来的吗?当然不是,高潜员工至少是通过好几次在领导面前露脸、留下好印象、能够帮助领导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才得来的。
因此,如果员工不会叫,又怎么会有奶喝?就像婴儿,不会叫,又怎么会吸引到大人的注意?又怎么会让大人知道:“哦,小宝贝应该是饿了。”
所以,如果你想要什么东西,首先,你得说出来。
假设现在领导有一个项目需要分配,底下有 10 个员工,领导要分给谁呢?如果领导觉得分给谁都能完成,那很大概率就会选择分配给那个跟领导明确提出过述求的员工。理由主要有以下 3 点:
- 领导不知道其他员工的明确述求,如果让他们做完项目,员工获得的成就感是不确定的。因为每个人的想法和述求不一样,如果项目成果跟负责员工的述求不匹配,那员工就会把这个项目当做领导安排的任务,完成是应有之义,没什么好值得高兴的。那现在有一个员工是明确的,项目分配给他完成之后,他会很有成就感,必定会有成长,也会有团队归属感。既然如此,领导为什么不分配给他,而要去开盲盒呢?
- 一个人如果目标明确,而且做的事情正好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他一定会充满动力、自发主动的努力去做这件事情,那么,他成功的概率就会很高,做出来的成果就会更好。在同等条件下,领导不更应该把项目分配给那个员工吗?
- 领导都喜欢做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员工明确告诉领导自己的述求,那领导在做资源分配的时候就只是一道选择题。否则,领导要先做一道问答题 —— 这位员工想要什么?每个社会人都是懒惰的,于是,当领导能够直接做选择题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逃避做问答题了,结果就是没有提述求的员工被 pass 掉了。
你会来事吗?
给大家讲个朴实无华的故事...
从前有个技术非常厉害的前端团队,它非常注重利用技术去解决问题、提升团队的工作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经过多年的深耕,这个前端团队从曾经频发的线上问题、用户反馈问题、发布问题、需求延期问题、被产品和设计团队吐槽,努力改进,成为这个业务最为扎实、高效、高质量交付的技术团队,同时也成为业界有知名度的前端团队。
某年,这个业务原来前端出身的技术总监离开了,来了一位新的技术总监。自那以后,技术团队的大多数资源都往后台和客户端团队倾斜。这个前端团队的负责人很郁闷,前端团队的工作流程比兄弟团队要更加规范和高效。需求延期、发布问题和值班问题都比兄弟团队要少,需求的人力瓶颈从来都不会出现在前端。很多团队的研效基建、流程规范都是参考前端团队的来做。很多兄弟团队在做的事情,前端团队都已经做过并且做的更好。前端团队没出现什么问题,兄弟团队经常出问题需要救火。为什么每次考核,技术团队的资源反而都向兄弟团队倾斜?
这个前端团队的负责人百思不得其解。你能给出答案吗?
每次考核季,脉脉上也总是能看到类似的吐槽 —— 为什么自己什么问题都没有,安排的任务都完成了,最终得个 3 星,那些经常写代码出现问题的人反而得 4 星。
这里的问题所在当然不是大家吐槽的什么嫡系文化了。归根结底就是,员工会不会来事。单纯会来事还不行,还要有技巧的“会来事”。
这是个心理学原理。如果某个员工“平平无奇”,领导对他的印象就是没有印象,那他就永远是正常的中等绩效。如果某个员工一直给领导叠加好印象,那就会是“超出预期”的表现,是高绩效。如果某个员工给领导造成了坏印象,很可能就会背低绩效,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好印象和坏印象不是对等抵消的,而是非常多次叠加好印象都可能无法消除一次坏印象。
根据这个原理,上述故事的原因就很好理解了。不管这个前端团队有多厉害,如果不会来事,那就是没有印象。但是兄弟团队会有技巧的来事,不断给领导叠加好印象,那最终就能获得资源倾斜。
那什么是有技巧的“会来事”呢 —— 擅于利用或制造机会,给领导展现正面成果。
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就像没有任何一个软件没有 bug 一样平常,只要不是那种影响特别重大或者是态度上的问题,那出现这些问题反而是个机会。我们可以用非常高效、有方法论、优雅的行动解决这个问题,并把这个过程从头到尾展现给领导,那就是一个好印象。领导能够从中发现并了解到这位员工的做事情,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表达赞赏、肯定和鼓励。同时,会让领导觉得这位员工有能力,可堪重任,如果有合适的项目,就会安排给这位员工,并且会很放心,因为领导见识过这位员工的能力。
如果其他员工不会“来事”,那么,上面说的通通都不会有。眼见为实,领导都没见识过员工的能力,凭什么会认为员工有这个能力?
因此,出现问题是暂时的,只要能够给领导展现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成果,那领导只会记得员工的能力和成果,而不会记得问题的原因是有多低级。但是,如果员工总是出现同样的问题,而没有任何改进的表现,那必定是极差的印象。
会叫的孩子有奶喝,但这还不够,这个孩子喝完奶之后,他要能长大成人,让大人看到成果,达成目标,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否则,后面再怎么叫,都没奶喝咯。
不能退让的博弈
尝试分析一下,不会叫的孩子的心理,主要有两种。
第一,天生不喜冲突,不擅长争取资源。尝试争取,别人稍微一挑战就立刻退缩。是我的跑不掉,不是我的强求不来。对于有这种心理的孩子,我只能说一句 —— 活该没奶喝。如果不突破这层心理,改变自己,那就永远没奶喝。
第二,可是,叫了也不一定有奶喝呀。我提了呀,可是领导满足不了呀;我争取了呀,可是领导还是不给呀。既然领导满足不了,下次我就懒得提了,反正提了也没用呀。也有很多人是这种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不可取的。原因如下:
- 叫了不一定有奶喝,但不叫就肯定没奶喝。
- 这一次不行,还有下一次。这是一场员工与领导之间的博弈。第一次不给,第二次还是不给,事不过三,员工心里必有怨气,未来产出和积极性肯定也会受到影响,在这个团队也待不久了。领导肯定知晓这里的道理,那么领导就要选择了,要不要争取这个员工呢?想要留下员工,就要不断满足员工的述求,否则就是推员工离开,不做他选。员工在这场博弈中必须要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否则就是给领导留下了盘旋的余地 —— 不是我不给你,是你自己不说出来,怪不得我。
每一次员工提了述求,不管最终结果如何,都是在督促领导对自己有更多的思考。领导需要思考,这个员工的能力和表现怎么样?是否能够胜任更有挑战的事情?是否值得培养?是否能够帮助我达成目的?即使,最终领导没有满足员工,领导也需要想方设法激励员工,留住员工,或者说 pua 一下。不管是哪种,员工都会在领导留下不会太差的印象。
到了下一次,员工又提了述求,领导就会想起上一次没有满足员工的事情。领导就会有那么一点点觉得亏欠了员工,或者思考这次要是再不满足,就很难再激励或留住员工了,会影响团队稳定性,一大堆的麻烦事接踵而来。那么如果领导是希望留住员工的,即使这次还是不能满足员工的述求,但肯定会从其他方面找补。
这是一场不能退让的博弈,你不前进,就丧失了主动权。每一次的退让,不仅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收益,还会损失更多!
小结
在职场中,如果你想要什么,首先,你得说出来。让领导知道自己的述求和目标,才能更好的让领导注意到自己,并做出资源安排的思考。如果在领导的管理思考中没有你,那注定资源分配跟你就没什么关系了。
在职场中,要学会有技巧的主动给领导留下印象的机会。起了头之后,就要努力把它经营成好印象,而不是坏印象,长此以往,就会成为领导的嫡系。
在职场中,要不断的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这过程很难,但是,如果只要一步退了,就会不断后退,因此,这是一场不能退让的博弈。
在职场中,“会叫的孩子才有奶喝”,社会的形成就是资源分配的过程,你不争取就一定没你的份。
【讨论问题】
世界上,最苍白无力的辩解之一就是 —— 道理我都懂。回忆一下,在过去的工作经历中,有没有哪些自己曾经做出退让的时刻?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一起讨论。
----------------【END】----------------
【公开调研】
引用
后续计划做一些个人职业发展相关的总结输出,想要做个简单的调研,希望大家可以共同参与:https://wj.qq.com/s2/12385427/6f37/
欢迎加我v【longyiyiyu】,进行无负担沟通,我会
- 长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
- 近期工作重点交流
- 职场解惑
- 面试辅导
也欢迎关注公众号【潜龙在渊灬】,收获程序员职场相关经验、提升工作效率和职场效能、结交更多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