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用“贞”不用“真”?—贵州大学陈昌茂教授

一、问题的提出

这个问题段玉裁已经提出: 《說文解字注》, (眞)僊人變形而登天也。此眞之本義也。經典但言“誠實”,無言“眞實”者。

諸子百家乃有眞字耳,然其字古矣。古文作,非倉頡以前已有眞人乎?引伸爲眞誠。后引申为“真实”,与假、伪相对。

古文真,段玉裁的问题是:孔子时代是有“真”字的。那么:孔子为什么不用“真”而用“贞”?

二、真与贞的比较

1、贞

《說文解字注》,⺊問也。大⺊。凡國大貞。大鄭云。貞、問也。國有大疑。問於蓍龜。後鄭云。貞之爲問。問於正者。必先正之。乃從問焉。引易師貞丈人吉。从⺊貝。會意。㠯爲贄。說從貝之意。一曰鼎省聲。

甲骨文:贞 金文:贞 说文:贞

会意。从卜,从贝,甲骨文作“鼎”,后省改为“贝”。鼎本是食器,这里表火具,即用火具而卜。本义:占卜。

"占"意为观察,"卜"是以火灼龟壳,认为就其出现的裂纹形状,可以预测吉凶福祸。它通过研究观察各种征兆所得到的不完全的依据来判断未知事物或预测将来。

占卜是由外界事物的动向和变化向非人的灵体探询想要知道的事物。它和预言不同的地方在于,通常会出现模棱两可的答案,让占者去找出一种合理的解释。

《周易》之始作于伏羲,当时仅有其象,尚未有文字。周文王演变为六十四卦, 又属之以辞,是为《彖辞》。周公赋予爻象,各作《爻辞》。最后孔子作《十翼》。此经于是灿然大备,史称"易经四圣"。

《易经.系辞》云:"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中国卜筮文化之术,以易经为权威。

季冬,陈玉,以贞来岁之恶。——《周礼·春官·天府》。郑玄注:“问事之正曰贞。”

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周礼》

假借为“正”、为“定”。端方正直

元、亨、利、贞。——《易·乾》

综上所述,贞,占卜有三个特点:A是专心致志地求解,真诚地希望知道结果;B求证的事情是有关国家的大事;C观察各种征兆,由占者自己得出解释和结论。

所以,占卜的解释和结论,不是“征兆”本身,而是对“征兆”的解释,取决于占卜者的“内心”。所以,它只能够是主观上的“诚”不“诚”,而不是客观上的“真”不“真”。

2、真

《康熙字典》说“真”是一个俗字。古人云,“不雅言俗”。

------- -------

金文:真 说文:真 秦系简牍:真

《說文解字》, ,僊人變形而登天也。从 从目从 ;音隱。八,所乘載也。真,后来,后引申为“真实”。与假、伪相对。“假金方用真金镀”。(李绅《答章孝标》)

《庄子·田子方》:“其为人也真。”

孔子不用“真”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理解:A从真的本义来说,孔子不相信有所谓的“人飞天”,属于他不言的“怪、神”一类;B即使后来引申为“真实”,孔子也不会使用,因为孔子不相信有所谓“真实”存在。

三、孔子认为,有“誠實”,但是没有“眞實”

世界、事物是人说出来的,如果他说假话,------不诚,那么,所谓“客观”就不客观了。他必须“诚”,即说出来的事物是用“心”说的,所谓客观就是一种“诚实”现象。孔子认为,离开了人的参与,无所谓事物的客观存在。因此,他要求把“诚”作为人要遵循的“德”。

那么,“诚”为什么是人要遵循的“德”?这又回到了“天地人”的世界模型,------人要遵从“天地”之德。天地运行是“诚”的模板。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那么,如何保障和检验人的“诚”呢?这就引出了“信”的概念。------“诚”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就体现为“信”。通过语言分析,特别是与行为比较,可以判断真伪。

四、贞而不谅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贞,正也。正大,纯正,平正。《易·乾卦》“元、亨、利、贞”,《书·太甲》“一人元良,万邦以贞”,贞,均作正义。

孔子强调大信,他认为大人物应该贞诚,应该卓越,讲的是大信,不为小节束缚;实际上,孔子区分“大信”与“小信”是为了体现现实生活中的“智”,如果事事都体现“信”,那么,智就没有了空间,特别是国家大事。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大义是:做国家大事者,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办事不一定件件落实,一切只按义的标准去衡量。就是今天讲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君子只固守正道,不拘执小信。”“贞而不谅”,主要是强调贞,同时说明当谅与贞发生冲突时,要取贞舍谅。

五、现象学的解释

所以,孔子不用”真“字,用”贞“字”----世界是与心相联系的事物,只有“诚”,------他说出来的才能够是“实”的,------现象学中的“实事本身”。

胡塞尔的现象学认为,世界是人心与对象构建出来的“现象”,只有通过“还原”,“实事”才能呈现出来。孔子不相信所谓“真实”,因为真实是离开人的主观参与来谈论事物。

孔子一方面用社会行为来约束人的“诚”,如果“不诚”,在社会生活中无路可走;另一方面,孔子用仁学的品德来约束。故有“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一说。

后来,董仲舒用法律来约束:使“诚”以“信”的形式成为人常------五常之一,-----然后转换为“承诺的契约”,从而使“信”从哲学范畴转换成为一个法学范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孔子用“贞”不用“真”?—贵州大学陈昌茂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