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漫忆:伦敦——国际新闻之都

作者:辣舅舅罗比(个人wx: rob828,本系列拟写30篇完整文章,约15万字。欢迎交流)

《一个中国驻外记者的英伦漫忆》

第一章 来到国际新闻“天堂”

1.3  伦敦——国际新闻之都

“采访去找那个部门?应该采访谁?他们能告诉你什么?即使你经验丰富,刚来伦敦做记者也可能是一件令人生畏的事情。”英国外交部新闻官达维娜在发给我的邮件中说。

好在,英国政府部门和外国记者之间的关系不算差,每年都为外国记者举办交流见面会,从首相府到财政部到旅游局,几十个政府部门分别派出代表,在外交部华美的大厅里"摆摊",接受各国记者问询,借机交流“勾搭”,沟通工作需求。

我数了一下达维娜给我发来的出席记者名单,吓了我一跳:光是正式报名参加交流会的外国记者就已达117人,他们代表的媒体涵盖了五大洲大大小小几乎所有你能叫得上名字的国家(或地区),考虑到每家媒体其实只派少数记者出席这个交流会,因此常驻英国的外国记者总量多到惊人。

伦敦不愧是国际新闻之都。欧洲学者Georgios Terzis近年在全欧盟范围内针对6000多名驻外记者开展的研究显示,在英国工作的驻外记者数量有1700余人,远远超出第二名法国(945人)、第三名比利时(931人,比利时为欧盟所在地)、第四名德国(729人)。

"伦敦是驻外记者的世界性首都", 这项研究的结论指出。

伦敦为何成为外国记者扎堆的地方,以至于常驻伦敦的外国记者数量超过了欧盟所在地的比利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英国传媒业发达,《泰晤士报》、《金融时报》、路透社、BBC、《每日电讯报》、《卫报》、《每日邮报》等具备全球性影响的媒体总部都集中在伦敦,这里每天爆出的新闻成为外国记者的重要信息来源。

其次,英语语言是国际通用语,也是大部分驻外记者愿意使用的主要工作语言,在英国生活和工作一般没有语言上的障碍。

第三,英国的信息公开制度比较完备,政府、议会和官方机构普遍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动态,首相和大臣、官员的发言与讲稿一般在当天就会一字不差的发在政府官网上供各国记者查询和引用,记者还可以单独联系政府部门索要相关资料。

第四,英国经济较为发达,伦敦金融城是世界性金融中心,通讯技术便利,与世界各国有广泛的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联系,这些本身就是重要的新闻资源。

第五,英国所处的时区和交通比较便利,可以很方便地前往欧洲大陆、中东、非洲和北美,因此很多外国媒体都愿意在伦敦设立区域总部,把伦敦作为辐射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基地。

伦敦作为“国际新闻之都”的地位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中国最早的驻欧记者萧乾,是唯一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现场报道的中国记者。萧乾1939年受重庆《大公报》委派常驻欧洲,足迹踏遍法德等欧洲列国,而他的常驻地也是在伦敦。

伦敦作为“媒都”,并非只有记者们才能感受到。生活在伦敦的普通居民,每天也都可以感受到发达的媒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比如著名的地铁免费报纸。

伦敦地铁口经常有义工在发放免费报纸,其中以《旗帜晚报》(The Evening Standard)最为知名。虽然是免费的,但报纸并不low,厚厚的一大叠,刊载的内容丰富,大部分报道质量上乘。

只要你在伦敦坐地铁,你很容易在车厢里的座位上躺着几份《旗帜晚报》,那是前面的乘客看完后留在座位上,让新上车的乘客也可以读到。

这份地铁小报,虽然在伦敦随处可见,但没有人敢瞧不起。它最早创办于1827年,现在已有19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媒体史上算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了。

要知道,在1827年的时候,现在的很多国家都还没影呢。(今日打卡:1305字



以下为注释部分,不包含在打卡字数当中

此为第一章第一节的一部分。

本系列写作思路:在3-4天的时间里,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有层次写作,每天写超过1000字,三天不少于3000字。这三天的内容加起来,大致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每天只完成一篇文章的约三分之一。

最终计划完成约30篇完整文章,预计总共15万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英伦漫忆:伦敦——国际新闻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