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外面究竟有没有别人

前言

第一次读张德芬,是大四上半学期,在学姐的出租房里。
那时,学姐刚搬家,忙里忙外地忙碌着,怕我无聊,随手把单位发的书给我看,那就是《遇见未知的自己》。


图片发自App

时隔近十年,我仍清晰记得我看书后的震撼,仿佛突然间走出长期困在自己的囚笼。回宿舍的路上,我身轻如燕哼着小调,全然自得其乐,high到不知所终。

那一天我的日志是: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
只有你自己
你的好坏与别人无关
你的价值无需别人认定
你的勇气需要自己赋予

图片发自App

十年后的现在,在樊登读书会听着张德芬的新书分享:
爱与孤独是一体两面,能承受孤独,能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生命中遇到的那些人、事、物都是来帮成长的。
……

张德芬在樊登读书会熬的这碗鸡汤刚刚好,正合我心意。
于是我看了《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


图片发自App

总体来说,这本书没有遇见系列出彩。

遇见系列的张德芬像个导游,带着你到处游玩,跟着她的思想主线,你自然会找到她要告诉你的道理,“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

这本书的张德芬像个朋友,絮絮叨叨地讲着这些年的经历以及她的感触和对自我和生命的领悟,听的当下,懂她的情绪和佩服她的感悟,听完了,仿佛忘记她说过什么。

没有故事支撑的感悟终究鸡汤味太重。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人生经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力量。

我们终将遇见孤独

孤独是什么?孤独是向内生长的力量。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自己的感受只有自己体会。这一生的路,没有谁可以陪你走一辈子。
回到自己的内在,享受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觉察自己的潜意识,跟自己的孤独和平共处。

直面自己的不完美

每个人总是想彰显自己的完美,来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但尊重和爱就会如期而至吗?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总在扮演完美无缺的家庭主妇。


图片发自App

她从不让丈夫看到自己卸妆后的样子,在他睡着后卸妆,在他起床前化妆假睡,保持完美的相貌。
她练习瑜伽、健身、均衡饮食,十几年如一日测量着全身上下的各种尺寸,保持完美的身材。
这样的完美得到的是丈夫乔尔的出轨。

在人前光耀的你,有关注自己的内心吗?它是否有点疲惫,是否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崩溃,是不是会抑制不住对最亲最爱的人伤害。
其实放下对完美的执念,真实地做自己。或许这样的你不会人见人爱,但你自己会很爽。

这点自己深有感触。
初为人母的我,曾想着要科学育娃,想成为一个完美的新手妈妈。以睡觉为例,育娃书教的是,不能抱睡,不能奶睡。事实中,不是奶睡就是抱睡的娃令我很崩溃,我陷入“我不是完美妈妈”的自责中。
自责没有使事情好转,反而我不再纠结于怎么科学育娃,更多顺着孩子的天性养育,孩子更为舒服,我也更为轻松。

在育娃上,妈妈的舒服比妈妈的完美更重要。更多的事情也是如此,自己舒服比完美更重要。

去除假象的伤害

前一段时间,一篇以八分熟的牛排为例的文章火遍网络,讲的是因家境不好而自卑的女孩说“我没有涂过口红,没有坐过飞机。第一次去西餐厅,还点了一份八分熟的牛排……”

作者错愕于八分熟牛排的这一细节,因为她也爱八分熟牛排,肉质鲜嫩,多汁浓郁,美味来得刚刚好,既不夹生带血,又不因烹饪时间过长,而导致肉质偏老,简直是行家的吃法。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居然会有如此不同的感受,对内心有自卑伤口的女孩来说,八分熟的牛排是耻辱的经历,而没有这个伤口的作者认为这是行家吃法。所以,总是很在乎别人想法的我们,有想过真正的伤害是别人给予还是自己假象的呢?

如张德芬所说,我们自己内在的“伤口”需要对号入座,如果感觉不被爱、不受重视、被批判,于是就判定说,对方的言行是“针对我来的”,我做错了什么呢?上次见到他的时候我行为举止有不妥之处吗?还是他听别的朋友说了什么?各种猜疑,九转回肠,不作不死。

假象的伤害是纸老虎,你退一步,它进一步,你直面它,它反而害怕地退后。你越是在意别人的想法,越觉得别人在评论、猜疑你。你越是理直气壮、若无其事地过好自己的生活,别人的流言蜚语越是进不了你的耳朵。

好好爱自己

爱自己是浪漫终身的开始。每个人都知道要爱自己,那究竟该如何爱自己呢?张德芬说具体爱自己的方法有三个层次,和自己的思想相处,和自己的情绪相处以及和自己的身体有所联结。

倾听身体的声音,在生活中每时每刻去感受身体的状态,关注身体有没有在运动、吃的东西是否健康、是否得到足够的休息。

呵护内在的情绪,承认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趋乐避苦,学会跟自己不舒服的情绪相处,把它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接纳和包容。

觉察不良的思维,透过行为和情绪去感知自己的思维方式,当觉察到自己不良的思维,试着扭转自己的想法,去正面思考,给天边的乌云镶上金边。

当你在孤独中内在生长,你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就如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兰彻所说“我们的大脑很狡猾,它会对你撒谎,恐吓你将会处于危险之中,所有事情都会很糟糕。你念‘一切都会变好’就可以摆脱大脑的欺骗,之后一切都真的变好了。” 我们要相信,这一生,我们会做以往不敢做的事,最终过我们想要的生活。


图片发自App

我们终将遇见爱

爱是什么?爱是向外成长的力量。

我们渴望爱,希望父母能给予我们爱和尊重,期待爱人能满足我们所有爱的幻想,渴望与孩子保持良性互动的亲子关系。比起付出爱,我们更喜欢索取爱。

张德芬却告诉我们,和这个世界相处,最重要的快乐处方就是不要有期待。真正的爱,是永远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自己先舒服了,我才有资格说我爱你。

亲密关系:走出受害者模式

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常常在干一件蠢事,口口声声说要幸福,可是却始终把自己幸福的权利放在别人的手中。
结婚纪念日,老公忘记了。他怎么可以这样?我太生气了。
孩子在沙发旁哭闹,老公在沙发上父爱如山,一动不动。他怎么可以这样?我太生气了。
家里一堆家务活,要做饭,要洗衣服,要打扫卫生,老公在家当大爷,什么都不干。他怎么可以这样?我太生气了。
这样的生气太合理了。对方的不作为,导致我很生气。当我们认为我们的生气是对方造成的,觉得自己很委屈,明说暗示地提示对方,对方还是不理解。结果只有两个,要么冷战,要么热吵。

一旦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就会变得无助、无力,停在那里,期待别人的解救。他必须做出改变,这样我们的关系才会缓和,我才会不生气。可是亲爱的,你确定改变别人比走出自己受害者模型更容易吗?

走出受害者模型很简单,就是为发生在你身上的事,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放下责怪、埋怨、罪咎,而坦然面对这件事或这个人,用“如何让这件事能够发展得更好”“如何弥补这件事的缺失”“如何让双方都能够更好过”的观点去处理这件事。

亲子关系: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为什么我们跟孩子之间会有这么多问题?跟孩子的关系会那么紧张?

因为孩子是自己不良情绪的“投射板”。

在单位被领导批评了,你需要连夜加班赶报告。回到家孩子写作业总是东溜达西溜达,一直影响你加班的进度。生气不生气?该不该骂?
当下,你可能会控制不了情绪,生气了并骂了。

因为孩子是自己强烈遗憾的“投射板”。

我们总是抱着遗憾的生活,童年时没能学习乐器,青春期没能考上重点大学,最美的年纪没有遇到对的人,各式各样的遗憾贯穿着我们的人生。直到孩子的出现,我们的潜意识把这种遗憾转移到孩子身上,让他们去实现我们未完成的梦想。

因为孩子是不良夫妻关系的“投射板”。

很多亲子问题究其本质是夫妻关系,比如热播剧《都挺好》,明成的啃老幼稚和明玉的冷漠强势看似是苏母和他们之间的亲子问题,其实更是苏大强和苏母之间的夫妻问题。强势的苏母不满苏大强的懦弱自私,想要离开却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把所有负面的情绪和形象给了明玉,把自己的善良崇高的母亲形象展现给了明成。
我们总是把不属于孩子的情绪、期望和不满都压在孩子身上。

在亲子关系中,我们要做的是修炼好自己,稳定自己的情绪,解决自己的遗憾,处理好夫妻关系,给孩子充足的阳光和土壤,让他自由生长,成长为自己。

亲爱的,外面究竟有没有别人,那是无所谓的事。在孤独的时候,爱自己,向内生长;遇到爱,爱别人,向外成长。
唯有爱和成长,至死方休!

你可能感兴趣的:(亲爱的,外面究竟有没有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