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抑郁症

文/上海叔本华哲学促进会会长--矿野飞雕

首先以简短的语言,简单梳理一下本会以往对抑郁症考察。

先说第一种:本能自救假说。

这个假说,已经得到当今许多人的注意,并沿着这一思路继续前行。

说的是,动物本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无论如何也无法达成某种结果,而这个结果对自己的生存本身是决定性的,从而感到彻底绝望。

对这一绝望的意识,触发了本能的自救,本能通过剥夺愉快感,从而消灭许多外在动机,限制了人的外在行为。

通常情况下,这种本能自救,并不剥夺食欲和性欲这两项,而只是剥夺外在的社会性行为。

即是说,抑郁的人,仍然能够感到饥饿和性需求。通过进食和性生活,仍然有愉快感。

并不像其它一些外在活动那样,如一些社交活动那样,完全没有兴趣和愉快感。

从这一细节上看,似乎印证了这一假说,支持了它的合理性。

因为对于外在行为,它已被认定为“此路不通”的,如果你一定要强为,那么可能就意味着危险,因此,本能剥夺了这项动机,避免你朝着危险迈进。

通过这一假说,内在机理的考察,就能发现,人的本能,内在体验,它们具有实实在在的先见之明,具有超前性、敏感性、预见性、真实性。

具有对一切行为的控制性,包括对思想、认识的控制性。

所以说,本能,体验,才是真理,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门径,是真理之源。

它们直接促成人的思考、决定,它们是根本性的,它们甚至不需要知性、理性的参与,即能感知一切。

其实,不仅是抑郁症,也包括其它很多心理问题,都是这样的,都是本能的一种直接反应。也都显示了本能的强大性、不可抗拒性、预见性、灵敏性。

关于抑郁症的另一个看法。

通过观察抑郁症发病的年龄结构,本会认为,抑郁症的发病,与认知有密切关系。

众所周知,在我国,性格不太健全,或者说有性格缺陷的人比比皆是。

这是由家庭教育的错误、父母养育方式不当、父母本身的扭曲性格及精神特质、先天或后天身体疾病等多种原因导致的。

也就是说,有许多幼儿、儿童,本身就含有抑郁的潜质。

但是,抑郁的发病时间,触发抑郁的事件,大多在少年、青春期及以后。

具体为初中阶段及以后。

很少有初中之前的儿童发病抑郁症的。

这即是说,在初中之前,有许多小孩子本身具有抑郁潜质,但还没有被触发,没有达到发病状态。

这种发病,往往发生在人对某种绝望有清醒意识的时候。

尤其是社会性绝望。

即是说,认识到有东西严重影响了自己社交功能,让自己力不从心,从而陷入对未来的巨大惆怅中不可自拔。

因此说,从懵懵懂懂的孩子,向即将觉醒的孩子过渡时期,是抑郁的高发期。

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虽说也会被抑郁潜质长期折磨,倍感痛苦,但他们对自己的不佳状况并没有明显的认识。

他们离走向社会独自闯荡还很远,他们仍在父母的呵护下,迷迷糊糊地生活着。

这些,都很容易理解。


现在,我们要梳理的是另一个基本认定。

即,精神类疾病、情感障碍、心境障碍、人格障碍、性格缺陷、心理疾病、生理不适(如呼吸窘迫)、生理慢性病、慢性疼痛,

它们之间往往彼此联系,相互交叉渗透。

生理疾病与心理疾病,这两者往往又互为因果,互为先兆,彼此验证。

例如,身体上的某种不明疼痛,往往是心理疾病、精神类疾病的先兆。

反过来,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病情演化,也往往能预示生理上即将到来的疾病。

还有,精神类疾病之间,如抑郁症、自闭症、边缘型人格缺陷、强迫症、焦虑症、歇斯底里症、分离转换障碍。。。

它们之间,它们的症候之间,也并不是单一的、纯粹的,而是经常表现为彼此交叉渗透。

即是说,若得了某种心理问题,那往往必定也含有其它心理问题的某些症状。

把精神类疾病,仅仅诊断为某一单项疾病的错误做法,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那是一种陈旧的、落后的、粗鄙的、不科学的、愚昧的荒唐之举。

即是说,人若患了精神类疾病,那么往往是多种疾病的症候共同存在。

下面,我们要梳理的,也是我要重点述及的,是本会对抑郁症的独立探索和发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