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伊利诺大学阅读研究中心主任里查德·安德森教授主要从事儿童阅读研究,他曾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儿童的课外阅读并与美国儿童的阅读做了比较,得出如下结论:一个中国普通家庭和一个美国普通家庭为孩子提供阅读材料的经济能力大体相当,但是美国儿童的阅读量却是中国儿童的六倍。
看到这个研究数据不禁纳闷,现在的中国家长和孩子对阅读的重视程度应该很高啊,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呢?
家庭阅读习惯和氛围不好
每天下班后,问问自己,有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如果没有,怎么要求孩子?
每天下班后,有没有每天都看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如果有,怎么要求孩子?
这两个问题,我们做父母的都可以问问自己,看看答案是什么。我们爱孩子,最好的爱是理解,那么你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下这个问题,当你不断要求ta在阅读,而你在休闲娱乐,孩子的内心会不会有疑问?
我们听过学霸的故事,任何一个学霸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家长,正是家长的自律,孩子在这种氛围下想不学习都难。
阅读也在于一个习惯的培养,所以家庭里的学习、阅读氛围就像一棵树的土壤,是供给养分的,直接影响着这棵树能否枝繁叶茂。
超前选择课外读物
前面讲了一个学习氛围打造的重要性,现在要讲到的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后,还有可能出现阅读量不高的问题,原因在哪里呢?
我们有没有要求孩子从小背诵《唐诗三百首》《宋词》等这类书籍,在孩子能够当众背诵时,父母总是感到很欣慰,觉得孩子在自己的培养下多么聪明,比其他孩子显得能干。
其实孩子在这个阶段根本不能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意境,ta的认知能力也无法做到归纳总结,只是一个强行记忆的过程。
当然,孩子的记忆力比成年人强,确实看似有成效,但孩子长此以往,得不到阅读带来的乐趣,接触到的都是学科的阅读方式,就不愿意继续花时间在这上面了,阅读量就会下滑。
如何打造孩子阅读习惯,达到美国孩子的阅读量
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读物
在学龄前和小学低幼阶段,是培养阅读习惯的黄金期,一旦让孩子爱上阅读,以后就是自主阅读的阶段了,父母就不用那么累了。
爱上阅读需要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学龄前选择适合年龄阶段的绘本,绘本最大的特点是用图画来表达的方式居多,而弱化了文字的部分。这个时候孩子更多的会被精美的图案、角色所吸引,就愿意往下继续看。
不要一味的认为孩子会读几个词、会造句、会背诵就是有输出了,如果孩子暂时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父母也不用着急,就像一个“蓄水池”,储存在那里了,有一天一定会喷涌而出的。
我们需要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而不是累赘,在就已经走出了坚持的第一步,低幼阶段尽量选择口语化,趣味化的,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读物。
带孩子去图书馆、阅览室
我们到了图书馆里,是不是会情不自禁被图书馆强大的书海和那里人们的学习氛围所感染,连大声说话都觉得不好意思。
经常带孩子去,目的是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读物,毕竟在家通过购买的总体数量还是有限的。让孩子自己看到浩瀚的书海,自己做出选择,知道孩子对哪些读物感兴趣,图书馆确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地方。
不要去评价和阻挠孩子选择感兴趣的书籍,也不要去妄加评论,即使你认为不合适,也可以让孩子借阅回来,真的不适合孩子,ta自己能够感受的到。你越不让,孩子可能越想借阅。
定期规律的制订家庭读书时间
前面已经提到了家庭阅读氛围的重要性,父母的阅读习惯对孩子一辈子会产生深远影响。我们需要让孩子有带入感和参与感,所以一起制定家庭阅读时间计划就很合适了。
一周一次的读书心得分享,是非常有效的输出环节,起码让读物形成了一个内化的过程;
每天20-30分钟的定时阅读,将阅读这件事作为常态化的休闲安排,体会到读书的快乐和恬静。
家长能够有效陪伴、互动
中国家庭与美国家庭相比,亲子陪伴的时间确实少了点,美国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每天就会抽时间陪伴孩子,直至小学阶段。
而中国家庭大都以“忙碌”“没时间”看似非常正当的理由,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
再者,中国家庭的陪伴大都以陪写作业为主,反而弱化了读书时间,相反,在孩子学业加重后,最容易被挤占的也是阅读时间,这是最可惜的。
可以把阅读放在临睡前的半个小时,既坚持了阅读,也亲密了亲子关系,两者兼得。
朗读也是阅读的一种辅助手段
朗读,其实是很好的记忆和内化的过程,很多人觉得好像没有大作用。
来说一个小例子:我女儿的英语在辅导老师的要求下,每天坚持晨读,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做首字母填空时,有些词也不知道原因,就能够填出来了。这其实是坚持朗读后语感的强化作用。
思品老师让他们在元调前,每天朗读一节课文内容,她很不以为然,但是读了两天的课文后,自己都说:有些内容以前翻书都不知道在哪里,现在一看题目就知道是哪个章节了。
你看,就这么有效,看似不经意的一个朗读,带来的变化却是这么明显。
在面对教育体制改革的前提下,素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语文素养的不断强化,对阅读的要求不断的提升,对孩子低龄阶段的阅读习惯的培养越来越重要,不要让我们再在未来输给美国孩子。
-end-
哪一个孩子的成长不是浸透了父母的心血?我是“亲子壹课”,是两个孩子的宝妈,职业女性,在教育的这条路上不断付出和投入,却依然经常焦虑。同为父母的你是否有同感呢?一起探讨孩子快乐成长的方法和心得!
欢迎大家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