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扎堆“开源”:人人可造车?

随着跨界融合、开放协同的互联网+悄悄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曾经封闭严苛的汽车体系也展露了新风貌:“汽车开源”。

对于汽车人略显生疏的“开源”一词,却是软件领域的高频词汇。它在汽车行业带来的概念除了本意的“开放性源代码”外,还代表着专利、技术、平台的开放和共享。

电气化、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改革风向下,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开始引入互联网行业流行的“开源”模式。

有人将它称之为“白科技”,是和“黑科技”截然不同的:黑科技属于突破性、神秘、高成本、高冷、前瞻性的时代产物,白科技更类似接地气的技术潮流,更强调贴近用户,融入用户生活,它强调量产、低成本、实用和普惠性。白科技显然是更有温度的人文路线,它的使命更在于广泛低满足用户“千人千面”的特定需求。

这样的”白科技“源自于一些极客的梦想:未来的汽车可以定制化,消费者在基础裸车身之上,凭着个人喜好可以挑选车机套餐、内饰、仪表台,外形颜色等。

90年代的汽车行业就出现了“开源”的声音。

1999年,Markus Mers 公司就发布了一个“开源”汽车方案Oscar, 但在2006年发布新版本后就销声匿迹,再无音信。

成立于2013年的OS Vehicle公司曾推出了全球首部“开源”汽车“Tabby”,用户购买基础零件之后就可以根据说明书或者教学视频自拼一辆汽车,但在市场上也未掀起波澜。

新能源浪潮下,汽车”开源“的呼声越来越大了。曾经固若金汤的技术壁垒正在逐渐被打破。

2014年,特斯拉官宣,将向世界开放包括电池组保护系统、过充、电动马达转子结构改造等共160余项专利,并不会对任何怀有善意使用这些技术的企业发起专利诉讼。

2015年,丰田宣布开放5680项有关氢燃料电池技术专利的使用权。

2018年,比亚迪举办了全球开发者大会,宣布面向全球开发者开放比亚迪汽车硬件的341个传感器和66项控制权。

2019年,大众宣布开放MEB平台的所有技术。

同年,丰田宣布免费开放23,740项混合动力系统、混合动力车的相关技术专利。

2020年,福特首次公开其在美国的自动驾驶测试数据,包括激光雷达和摄像头传感器数据、GPS导航和行驶轨迹信息、3D点云图和地面反射率地图等罕见数据等等,宣布技术人员可免费使用。

同年,吉利推出几何+平台,作为全球首个科技出行创意共享站,整合共享了领先的技术、产品、生态等资源,为热衷汽车的自由创客提供更大的汽车共创空间。

让未来变得更好这个信念,带动了这些先驱者的步伐。

只有当越来越多的车企参与进来,“开源”带来的规模效应或能碰撞出更多火花,打造更多实在的产品。

车企的开放设计,不是毫无原则地满足用户的创意,而是一定在保证整车安全、合规的情况下进行的。

“开源”为开发者获得高水平的素材提供更多的可能,有利于创造出更多贴近用户的新产品。

这种“共创”的模式也让用户更有参与感,无形中为企业树立更好的口碑,相当于刷了一波免费的广告营销。

如果企业的“开源”技术被众多厂商采用,表面看是无私奉献,但其实意味着其本身的技术逻辑与标准被更多的市场所接纳,普适性加强,随着时间推移,就极大可能变成整个电动汽车行业的定义者,掌握着标准的强大话语权。

一体两面。开源也面临着管理模式的彻底颠覆。从B端直接转向C端,涉及到产业链的方方面面,车企面临的挑战不小。

当然,更不能忽略的是技术的开源带来的也给黑客带来可乘之机。

据悉,国内一家企业曾做过一项针对特斯拉汽车的黑客入侵实验,通过远程无物理接触方式成功侵入特斯拉Model S,可以远程控制无论处在静态还是动态过程中车辆的解锁、车窗和天窗开合、转向灯和座椅调节等,更为严重的是在实验过程中,还可实现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远程刹车甚至突然刹停。

如果一些人通过撰写特定软件,自行设计三电控制系统策略,并通过后续OTA升级车辆,让车辆出现类似狂暴模式的运行模式,很可能给道路交通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如果这些人再通过类似方法获利,将可能扩大危害,威胁更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未来,在全面推动自动驾驶后使用更加“开源”的车载系统,行车的安全性会面临更多考验。企业监管环节权分减弱,车辆抵御恶意木马能力会降低,黑客入侵风险加大。如果保证用户行车安全,是车企责无旁贷的重中之中。

“开源”造车这一转型浪潮,可以预见,将为传统汽车行业带来彻底的变革。

重组和优化,是车企绕不开的新主题。

不管是车辆软、硬件架构涉及、产品开发流程、开发组织框架、人才架构,甚至是供应链体系、商业模式都将带来新变化。

不过,现阶段谈“开源”的成果似乎还太早。路长且阻。美好的愿景,不仅需要众人的智慧,更需要时光的沉淀。

让所有人站在所有人的肩膀上。也许有一天,人人可造车,不再遥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车企扎堆“开源”:人人可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