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老先生的散文《四随》-随喜、随顺、随缘、随业,每次翻看都有不同的收获。
比如,随喜这篇中,他提到,布施就是随喜:
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们见到了令我们同情的人而行布施之时,我们等于在同情自己,同情我们生在这苦痛的人间,同情一切不能离苦的众生。
接着他又说:
怀着同情、怀着悲悯,甚至怀着苦痛、怀着鄙夷来注视那些需要关爱的人,那不是随喜,唯有怀着感恩与菩提,使我们清和柔软,才是真随喜。
年轻时会以为自己多么优秀,多么与众不同,看不上周围的一切。而今中年,近半个人生,才明白林老先生所言:“在某个层次上,我们都是无脚的人”。
如果说我们还能温饱无忧,还没有流落街头乞讨,应该感恩我们拥有的一切,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离流落街头不过是一步之遥。我们能做的比他们好,只是我们的平台稍好些而已。
在今天,虽然不至于饿死,一夜回到解放前,也是常有的事。我常警告儿子,不要觉得你生活多安逸,假如没有爸妈,你连乞丐都不如。扪心自问,能够旱涝保收,永远没有危机的人,还有多少呢?
感恩那些秽陋残疾的人,使我们警醒,认清这是不完满的世界,我们也只是一个不完满的人。
这种心态下,就能体谅身边任何让你不满的人和物,不要抱怨公交上碰撞你的人,给那些非要抢你前面的车让下也无妨,回到家多刷个碗少拖个地的,那不都是太小的事情了?
写到这里,想起我妈,我不知道该怎么劝,才能让她不去计较那被多占的一点地,碰掉的一个树枝呢?想起我婆婆,怎么才能让她不怨恨早年受的苦,不计较一口饭,一块肉呢?这么想着,突然觉得,能在农村站住脚,沉住气、呼吸自如的人,才是大家啊!
附:
随喜
在通化街入夜以后,常常有一位乞者,从阴暗的街巷中冒出来。
乞者的双腿齐根而断,他用厚厚包着棉布的手掌走路。他双手一撑,身子一顿就腾空而起,然后身体向一尺前的地扑跌而去,用断腿处点地,挫了一下,双手再往前撑。
他一走路几乎是要惊动整条街的。
因为他在手腕的地方绑了一个小铝盆,那铝盆绑的位置太低了,他一“走路”,就打到地面咚咚作响,仿佛是在提醒过路的人,不要忘了把钱放在他的铝盆里面。
大部分人听到咚咚的铝盆里,俯身一望,看到时而浮起时而顿挫的身影,都会发出一声惊诧的叹息。但是,也是大部分的人,叹息一声,就抬头仿佛未曾看见什么的走过去了,只有极少极少的人,怀着一种悲悯的神情,给他很少的布施。
人们的冷漠和他的铝盆声一样令人惊诧!不过,如果我们再仔细看看通化夜市,就知道再悲惨的形影,人们已经见惯了。短短的通化街,就有好几个行动不便、肢体残缺的人在卖奖券。有一位点油灯弹月琴的老人盲妇、一位头大如斗四肢萎缩摊在木板上的孩子、一位软脚全身不停打摆的青年、一位口水像河流一般流淌的小女孩,还有好几位神智纷乱来回穿梭终夜胡言的人。这些景象,使人们因习惯了苦难而逐渐把慈悲盖在冷漠的一个角落。
那个双腿残缺的人是通化街里落难的乞者之一,通常都无法引起路人特别的注意。因此他的铝盆常常是空着的。他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有时故意来回迅速的走动,一浮一顿,一顿一浮。有时候站在街边声,听到那急促敲着地面的铝盆声,可以听见他心底多么悲切的渴盼。他经常戴着一顶斗笠,灰黑的,有几茎草片翻卷了起来,我们站着往下看,永远看不见他脸上的表情,只能看到那有些破败的斗笠。
有一次,我带孩子逛通化夜市,忍不住多放了一些钱在那游动的铝盆里,无腿者停了下来,孩子突然对我说:“爸爸,这没有脚的伯伯笑了,对我们说谢谢呢”!这时我才发现孩子的身高正与无腿者一般高,想是看见他的表情了。无腿者听见孩子的话,抬起头来看我,我才看清他的脸像整个被风霜淹渍,厚而僵硬。这笑应该是长久没有使用过的表情了。此时,他的眼睛和我的眼睛相遇,我看见了这一直在夜色中被淹没的眼睛,透射出一种温暖的光芒,仿佛在对我说话。
在那一刻,我几乎能体会到他的心情,这种心情使我有着悲痛与温柔交错的酸楚,然后他的铝盆又响了起来,向街的那头响过去,我的胸腔就随他顿挫顿浮的身影而摇晃起来。
我呆立在街边,想着,在某一个层次上,我们都是无脚的人,如果没有人与人间的温暖与关爱,我们根本就没有力量行走。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们见到了令我们同情的人而行布施之时,我们等于在同情自己,同情我们生在这苦痛的人间,同情一切不能离苦的众生。倘若我们的布施使众生得一丝喜悦温暖之情,这布施不论多少就有了动人的质地,因为众生之喜就是我们之喜,所以佛教里把布施、供养称为“随喜”。
这随喜,有一种非凡之美,它不是同情,不是悲悯,而是众生喜而喜,就好像在连绵的阴雨之间让我看见一道精灿的彩虹升起,不知道阴雨中有彩虹的人就不会有随喜的心情,因为我们知道有彩虹,所以我们布施时应怀着感恩,不应稍有轻慢。
我想起经典上那伟大充满了庄严的维摩诘居士,在一个动人的聚会里,有人供养他梢美无比的璎珞,他把璎珞分成两份,一份供养难胜如来佛,一份布施给聚会里最卑下的乞者,然后他用一种威仪无匹的声音说:“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
他甚至警策的说,那些在我们身旁一切来乞求的人,都是位不可思议解脱菩萨境界的菩萨来示现的,他们是来考验我们的悲心与菩提心,使我们从世俗的沦落中超拔出来。我们若因乞求而布施来植福德,我们自己也只是个乞求的人,我们若看乞者也是菩萨,布施而怀恩,就更能使我们走出迷失的津渡。
我们布施时应怀着最深的感恩,感恩我们是布施者,而不是乞求的人:感恩那些秽陋残疾的人,使我们警醒,认清这是不完满的世界,我们也只是一个不完满的人。
我想;怀着同情、怀着悲悯,甚至怀着苦痛、怀着鄙夷来注视那些需要关爱的人,那不是随喜,唯有怀着感恩与菩提,使我们清和柔软,才是真随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