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戒烟笔记

吸烟是很多男生的成人礼。这并不是说男性烟民都是在18岁这一天用吸烟来庆祝,我身边有一些资深烟民从十二三岁就开始吸烟,有的甚至更早。说是“成人礼”,因为一般吸烟的嗜好受父辈影响较多,在一个家庭里,父母的形象代表了成熟,权威,随心所欲;影视剧里吸烟的行为往往也和“深沉”、“思索”、“决断”等状态连在一起,让人心生向往。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吸烟是一种对成年的向往和模仿。

对处于青春期的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社会、学校和家长的禁止,让烟同时有了离经叛道、特立独行的意味,无论是在同龄人面前实践,还是自己一个人偷偷体验,过程中都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很酷的事情。

当然这都是别人的故事,我的吸烟史开篇更为保守——那是二十岁冬天的某个大雪纷飞的期末,学院图书馆门口,彼时作为学渣的我正猫着腰,准备钻进去临阵磨磨枪。一个嘴里叼着香烟的白胖子叫住了我。

“干嘛呢”他问,看我一脸的颓废相。

“明儿考试,还有点儿发烧,估计要挂”我回答。

“来一根,退烧快”他递过一根烟,并且说他也是发烧刚好。

过了一会儿他又递了一根过来,用眼角瞟着我说,你得往里吸。就着冷空气和满天飞雪,我猛吸了一口,好像还真的好了似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带来的眩晕感,加上冷空气的刺激,有一刻让我瞬间清醒。面对考试的紧绷神经也似乎得到缓解。在“治病”的自我暗示下,抽烟贯穿了整个期末。这就是我的沦陷过程。

第一次戒烟

第一次戒烟发生在毕业后的第二年,那时候我已经是个两年多烟龄的成熟烟民了。一般大学里中等生抽烟的借口都是为了学习、写论文之类,但真正让烟瘾发扬光大的还是几个烟鬼假借去图书馆学习的名义凑到一起开老鼠会,或者边激动嚎叫着打游戏,边夹着一根烟“压神儿”。那时候我的烟量基本是国烟(从国内带到加拿大的)两天左右一包,Belmont加拿大本地烟(25根一包的)三天左右一包。加拿大本地烟常有而国内烟不常有,而且本地烟一股生烟丝味儿,没有特别好抽,只能算抽习惯了聊胜于无。

书归正传。第一次戒烟的主要原因是穷。那时候刚毕业不久工资很低,房租水电,吃喝拉撒都是不小的开销;为了上班方便还要养台车(公交是非常不现实的)。那年春节跟家里视频,因为花钱“大手大脚”的问题跟老妈闹了不愉快。做为“男子汉”,我咬了咬牙,说“再不向家里要一分钱”。嘴硬、没本事的结果就是生活难以为继,得戒烟了。

在加拿大,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原因是除了原住民地区印第安人自己卷的烟外,其余正规厂的烟都不便宜。如果按货币的绝对购买力算,就相当于你一个吃劳保的人天天抽中华。不过那个时候我主观上确实“舍不得”戒烟,再加上手里还有两三包烟。心想那就控制自己少抽吧。

第一项我就先从“习惯点”的烟下手了。饭后烟,睡前烟,起床烟统统先停掉——这几个时间点的烟实际不抽也没什么,只要其他时间有烟抽就可以“解馋”。这样烟量直接少了一半。接下来,我把开车时抽的烟断了,改成下车抽,增加了点烟抽烟的“成本”——不能一手拿烟一手潇洒地转方向盘了,抽烟多了解安全带,熄火,开门的过程,麻烦了很多。这样一天就剩下了两三根。

那时候恰好是我体重爆肥的一段时间——当然这实际跟戒烟没什么关系,因为发生在戒烟之前,主要还是压力肥——我开始有计划地每天坚持跑步。这让最后的几根烟也没了去处。于是几乎是没怎么挣扎,在烟没抽完之前我就戒烟成功了,还把剩余的一包半给了身边的损友。

要说第一次戒烟也是很彻底的。那时候我和朋友经常没事儿坐车里抽烟,两人你来我往,一抽就是半包。等到我戒烟成功的时候,他在车里抽烟我会把他赶出去,说烟味太难闻。其实这不是开玩笑,当你戒烟两三个星期,再闻烟味就已经跟以前完全不一回事儿了。

第一次戒烟终结

差不多整一年后。这次戒烟成功给我营造了一个假象,那就是戒烟对我来说“太容易”了。对我来说只需要干两件事儿,第一是把习惯点的烟先戒了,改成“延迟满足”,再加上运动就完事大吉。但这个方法除我之外只对一个烟瘾也不怎么大的学弟成功过,后来等我再想戒的时候就完全无效了。

但彼时的我自以为无敌。而且人就是这样,经济状况一好点儿就找不着北,抱着抽一两支不会上瘾的“试试看”的想法,我又很快跟公司的一批烟鬼达成一片,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真正的清醒是十多年后的事了。中间隔三差五也曾动过戒烟的念头:有的时候是因为自己身上烟味太大遭人嫌弃,有的时候是因为入冬就犯气管炎,一嗑就是十天半个月,还有的时候就是单纯想停一停,减减烟量。但长则两三天,短则两三个小时,戒烟这个事儿对我来说变得越来越难。有的时候甚至因为想到了要戒烟这个念头而会多抽上一根。可以说过去的十年中,吸烟已经融入了我生活的各个部分,喜好、习惯、情绪、生活规律都与烟密不可分。尤其是后面的一段创业过程,极大量地消耗香烟,从每天十根左右到半包、一包,最后一包半。直到离开公司的一年后,也仍保持每天一包半到两包的水准。到了这个时候,我哪怕是一丁点不抽烟的想法都没有了。

某年某月某日,我突然不想抽了

我清楚的知道这一天是19年3月17日,不过这个日子一点也不重要,没有任何大事发生,对我个人也是稀松平常,没有迹象存在“人生拐点”。只不过是当我“决定”不抽烟的时候,下意识地记了一下这天是几号。

一般你能听到的戒烟故事里,没有几个人会特别记住戒烟的日子。如果你周边也有人曾经尝试过戒烟,甚至已经成功上岸,那么不用过多解释他就能明白这是为什么。

首先这件事情确实很难,在一个人找到成功的方法前,应该都尝试过很多次,下过无数次决心,不过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所以脑海中很难形成有效的记忆点。

另外,戒烟这个行为因为太过简单(只需要不作为就可以了),甚至在个人的主观视角看来不值一提,容易在“战术”上轻视。别说是记得日期了,连具体计划都没有,就手无寸铁地冲向战场的例子,在我等烟民的“禁烟战争史”里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最终落得丢盔弃甲的惨败也是如喝水一般常见。说句酸点儿的话,“每一个印刻在脑海中的日期,都是让人不愿回忆的错付”。

回归正题。这一天来的其实比较平常,我倒不是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没有一定要今天戒烟。甚至到马上要来的几分钟里不点这根烟的时候,我也没有下决心要“戒”烟。如果我能带你穿越到这一天,你会发现我“此时此刻”正弯腰斜坐在电脑桌前,离握着鼠标的右手一扎不到的地方,就摆着各抽了一多半的一包玉溪;桌子靠窗的不远处,还整齐地码着三四条。就在我正对着的键盘后面,还躺着两根,不知道什么时候丢在那里。不过,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它们还会原封不动地躺在原位,互相假装视而不见。

如果说戒烟的想法是凭空出现的话,那也不符合实际。因为每个烟民的心中都会有担忧的心理,怕自己真因为抽烟得病。这倒不是什么杞人忧天的想法,因为抽烟不舒服的时候是真的不舒服,咳、喘、痰也是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尤其是当你烟量大、或是烟龄比较久、或者二者皆而有之的时候,胸闷、胸痛,有时感觉似乎心脏位置不舒服就都会开始变得真实而明显。

说不担心是假的,但又有谁会因为担心而戒烟呢?毕竟很少有人身边就有实实在在的例子,大家听说的更多的是某某老太太活了100岁抽烟喝酒吃肥肉,样样不耽误。

但是这一天的彼时彼刻,本来应该要点烟的我确实犹豫了一下。有点不太舒服,先不抽了吧。时间很快到了傍晚。我忽然发现,我竟然一整天都没抽烟。我甚至都想不起来,上一次一整天没抽烟是在什么时候。这时候一个念头忽然冒出来:假如我今天一整天没抽烟,是不是我过去十年里面几乎很少有的一天呢?

这个念头吓了我一跳。这就像人工智能有一天突然自我认知了,开始给自己提问题,开始追问“我”是谁。好像推倒多米诺的第一支骨牌,一发生就惊天动地。这在我看来丝毫不是夸张的说法。我开始不断回想过往,思考为什么我之前没有想过类似的问题。

我是怎么戒烟成功的

正如我在全书里陈述和不断强调的,戒烟这件事是靠“我”来完成的,“我”自己主观的想法起到了非常核心的作用。说得更直白一点,为什么戒烟,这个问题比怎么戒烟重要得多。反思我第一次戒烟为什么最终只成功了一年,就是因为在一年后,我失去了继续不抽烟的理由——因为我从没认识到我为什么不应该抽烟。与这个理由比起来,其他的因素显得微不足道。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科学有效的引导又是行不通的。我们都太容易受到来自周围的、来自社会的影响,这些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经常不合时宜地出现,让我们刚刚燃起的希望的小火苗一吹即灭,不堪一击。这个引导指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指导你怎么屏蔽这些影响,进行自我保护的指南。

以我个人来说,经常正面的鼓励和负面的嘲讽都可能对我“有害”——我相信也有不少跟我一样“脆弱”的人,还没做出成绩就被夸,极度容易被捧杀;刚刚尝试就被泼冷水,也会失去继续下去的动力。这么说吧,为了能够保持良好的“戒烟心态”,头半年连我亲妈都不知道我戒烟这件事。

当然,我也相信很多人不必像我这样谨小慎微,你们的内心足够强大,也能主动屏蔽很多外界的评论信息。你们可以把这些谨慎的引导当做最简单、易行、无偏差、最大成功率的一条路径,在此基础上随意增加难度。

理由第一重要,引导其次,方法再次。这本书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只希望能在这几方面都给大家一些启发。希望它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成功上岸,找回自信。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人称戒烟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