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之执着的海瑞

纵观历史,但凡能青史留名者,绝非等闲之辈,或才华卓越,名满天下;或公而忘私,舍生取义;或又贤又能,万众归心;或坏事做绝,罪大恶极……像海瑞这样凭一己之力在污浊世界蹚出一条大路,自始自终保持洁身自好者,堪属凤毛鳞角,正因为如此,他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说起海瑞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作结:想开创清明世界,想做个最好的自己。

01  初试身手,名动江湖

明正德九年,海瑞出生于海南琼山的一个书香家庭,只是随着父亲的离世而家道中落。时值四岁的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全赖母亲做针钱活贴补家用。

母亲是个明事理的人,她知道改变孩子命运的唯一办法就是读书,于是,尽管生活拮据,尽管受人歧视,海瑞却在母亲的陪伴与监督下学习了经诗子集,儒家经典,为后来走上仕途奠定了基础。

海瑞的最高学历是举人,此后再无精进。在明代,举人是可以做官的,只不过是ting缺候补队员,即使有幸出缺,也是个不入流的小官。

海瑞的笫一任官职福建南平县教谕便是这样取得的。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职却被海同志干出了大名堂。初到岗位,海瑞狠抓纪律作风,以身作则,按时点卯,不讲情面,一年下来,得了一个“海阎王”的名号,此后每到一地,都令混吃等死者、偷机取巧者闻风丧胆,以个人言行震撼了官场之风气,真可谓正气凛然。

对待下级可以这样理直气壮,那么对于比自己官阶高的领导,海瑞是怎么做的呢?话说一次有位巡按御史来视察工作,各地知府诚惶诚恐,小心伺候,生怕影响仕途。只有海瑞不仅不尽心招待,连起码的硊接仪式也取消,如笔架一般直直挺立,并声称“教育官员只跪圣人”,让御史大人尴尬而去。

海大人的壮举还不止于此,像抗倭总督胡宗宪之子及严党红人鄢懋卿在他这里也没讨到便宜,当然这两次是以智取胜,对位高权重的大人们,海瑞还是要给对方留点脸面的,毕竟同朝为官,低头不见抬头见,只要把事办好,方式方法就不用计较了。

由此可见,海瑞虽直,却不傻。他的不谙世事是骨子里带来的,谁又能奈他何?

02  登峰造级 ,清史留名

海瑞敢于碰硬碴儿的特殊个性及超强的办事能力一时间名动朝廷,这使他成为解决地方难政的最佳人选。

嘉靖年间,由于皇帝长年修道不理国政,致使吏治腐败,国库空虚,国家事务无法正常运转。为了缓解亏空,朝廷准备在浙江一带实施“改稻为桑”,以增加赋税收入。

此时,海瑞被破格提升为浙江淳安知县,他实地考察,了解真相,弄清了其中有人故意炸毁堤岸,让洪水淹没农田,然后贱买农民土地榨取利益的阴谋。因为气愤难平,遂提笔写下了大骂嘉靖皇帝无道的《治安疏》,并义无反顾地为自己备好了棺材。

这就是海瑞,下收拾贪官污吏,上敢骂九五之尊,不得不说,他的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无人匹敌!

海瑞在诏狱里静静地等待着,等着他舍生取义的那一刻,嘉靖皇帝最终没有下令杀他,用行动表达了对他的肯定。是啊,嘉靖明白,这个世界需要海瑞这样直谏的臣子。这个决定是嘉靖对自己的帝国唯一温情的感动。

03  空有抱负,遗憾离场

由于海瑞的刚正不阿,得罪了地方权贵,他们互相勾结,弹颏海瑞,致使海瑞被罢官回乡,真应了那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赋闲在家的海瑞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时刻等待着朝廷起用,这一等就是十几年岁月的蹉跎,直到万历十三年,小皇帝重新启用海瑞时,他已是72岁高龄的老人,办事多力不从心了,于两年后病逝于任上。

堂堂二品大员,遗物却只有八两银子和几件旧衣,为官清廉如此,已非榜样可比拟,而成为了一座无人企及的山峰,这或许就是他为自己取字为“刚峰”的真正用意吧。

海瑞的一生,开始用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后来用这面镜子反照整个官场,虽对官场现状改观不大,却起到了震摄作用。

创清明世界是海瑞毕生的追求,然而个性的不善通融让他被同僚们孤立,抱负难以施展,空留一腔爱国之志,怎不令人唏嘘?

好在公道自在人心,海瑞去世后,万历皇帝为他举行了祭礼,百姓们白衣相送绵延百里,这就是人们对海青天最终的盖棺定论。

诗人臧克家写到: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




海瑞就是那个活在亿万百姓心中的人。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朝那些事儿》之执着的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