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k8s中,我们的应用会以pod的形式被调度到各个node节点上,在设计集群如何处理容器之间的网络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今天我们会从pod(应用)通信来展开关于k8s网络的讨论。
小作文包含如下内容:
k8s网络模型与实现方案
k8s集群中的每一个Pod(最小调度单位)都有自己的IP地址,即ip-per-pod模型。
在ip-per-pod模型中每一个pod在集群中保持唯一性,我们不需要显式地在每个 Pod
之间创建链接, 不需要处理容器端口到主机端口之间的映射。从端口分配、命名、服务发现、 负载均衡、应用配置和迁移的角度来看,Pod
可以被视作独立虚拟机或者物理主机。
如下图,从表面上来看两个容器在docker网络与k8s网络中与client通信形式。
k8s是一套庞大的分布式系统,为了保持核心功能的精简(模块化)以及适应不同业务用户的网络环境,k8s通过CNI(Container Network Interface)即容器网络接口集成各种网络方案。这些网络方案必须符合k8s网络模型要求:
备注:仅针对那些支持 Pods
在主机网络中运行的平台(比如:Linux):
如此操作,是不是有点像美团?将配送业务外包(CNI)给三方公司(实现方案),骑手是通过哪种飞机大炮(网络)送餐的我不管,只要符合准时、不撒漏(模型要求)等相关规矩这就是一次合格的配送。
CNI 做两件事,容器创建时的网络分配,和当容器被删除时释放网络资源。 常用的 CNI 实现方案有 Flannel、Calico、Weave以及各种云厂商根据自身网络推出的CNI插件如华为的 CNI-Genie、阿里云Terway。关于各实现方案的原理不是本次讨论重点,有机会单独写一篇。
pod内容器通信
Pod内容器非常简单,在同一个 Pod 内,所有容器共享存储、网络即使用同一个 IP 地址和端口空间,并且可以通过 localhost
发现对方。Pod 使用了一个中间容器 Infra,Infra 在 Pod 中首先被创建,而其他容器则通过 Join Network Namespace 的方式与 Infra 容器关联在一起。
我们有一个pod包含busybox、nginx这两个容器
kubectl get pod -n training
NAME READY STATUS RESTARTS AGE
pod-localhost-765b965cfc-8sh76 2/2 Running 0 2m56s
在busybox中使用telnet连接nginx容器的 80端口看看。
kubectl exec -it pod-localhost-765b965cfc-8sh76 -c container-si1nrb -n training -- /bin/sh
# telnet localhost 80
Connected to localhost
一个pod有多个容器时可以通过-c指定进入的容器名(通过describe查看容器名称),显然通过localhost就可以轻松访问到同一个pod中的nginx容器80端口。这也是在许多关系密切的应用中通常会部署在同一个pod中。
pod与pod通信
我们通过node选择器将两个pod调度到同一个node中
...
nodeSelector:
kubernetes.io/hostname: node2
...
两个容器分别获得一个IP地址,同样通过IP地址双方网络正常互通。
# kubectl get pod -o wide -n training
NAME READY STATUS RESTARTS AGE IP NODE NOMINATED NODE READINESS GATES
pod-to-pod-64444686ff-w7c4g 1/1 Running 0 6m53s 100.82.98.206 node2
pod-to-pod-busybox-7b9db67bc6-tl27c 1/1 Running 0 5m3s 100.82.98.250 node2
# kubectl exec -it pod-to-pod-busybox-7b9db67bc6-tl27c -n training -- /bin/sh
/# telnet 100.82.98.206 80
Connected to 100.82.98.206
同一主机网络的pod互通和我们之前学习的docker bridge相似,通过linux网桥添加虚拟设备对veth pair连接容器和主机主机命名空间。具体可查看文章《docker容器网络bridge》。
我们把之前的图拿过来,在k8s中只不过把灰色部分替换成CNI方案实现。
此时我们的pod分布如下:
kubectl get pod -o wide -n training
NAME READY STATUS RESTARTS AGE IP NODE NOMINATED NODE READINESS GATES
pod-to-pod-64444686ff-w7c4g 1/1 Running 0 104m 100.82.98.206 node2
pod-to-pod-busybox-node2-6476f7b7f9-mqcw9 1/1 Running 0 42s 100.91.48.208 node3
# kubectl exec -it pod-to-pod-busybox-node2-6476f7b7f9-mqcw9 -n training -- /bin/sh
/ # telnet 100.82.98.206 80
Connected to 100.82.98.206
pod在不同主机的通信依赖于CNI插件,这里我们以Calico为例的做简单了解,从Calico架构图中可以看到每个node节点的自身依然采用容器网络模式,Calico在每个节点都利用Linux 内核实现了一个高效的虚拟路由器vRouter来负责数据转发。每个虚拟路由器将路由信息广播到网络中,并添加路由转发规则。同时基于iptables还提供了丰富的网络策略,实现k8s的Network Policy策略,提供容器间网络可达性限制的功能。
简单理解就是通过在主机上启动虚拟路由器(calico node),将每个主机作为路由器使用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拓扑。
Calico节点组网时可以直接利用数据中心的网络结构(L2或者L3),不需要额外的NAT、隧道或者Overlay Network,没有额外的封包解包,能够节约CPU运算,提高网络效率。
pod与service通信
我们知道在k8s中容器随时可能被摧毁,pod的IP显然不是持久的,会随着扩展或缩小应用规模、或者应用程序崩溃以及节点重启等而消失和出现。service 设计就是来处理这个问题。service可以管理一组 Pod 的状态,允许我们跟踪一组随时间动态变化的 Pod IP 地址。而客户端只需要知道service这个不变的虚拟IP就可以了。
我们先来看看典型的service与pod使用,我们创建了一个service,标签选择器为app:nginx,将会路由到app=nginx标签的Pod上。
# kubectl get service -n training
NAME TYPE CLUSTER-IP EXTERNAL-IP PORT(S) AGE
training-service ClusterIP 10.96.229.238 8881/TCP 10m
Service对外暴露的端口8881,这样在集群的中的pod即可通过8881访问到与service 绑定的label为app=nginx的pod
kubectl run -it --image nginx:alpine curl --rm /bin/sh
/ # curl 10.96.229.238:8881
Welcome to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