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第一题
530. 二叉搜索树的最小绝对差 - 力扣(LeetCode)https://leetcode.cn/problems/minimum-absolute-difference-in-bst/这道题其实不难,但是一开始并没有做得出来,主要是忘记了这道题也要使用先处理底部节点的方法,搜索树的遍历解法通常都是使用中序遍历来解出答案。思路就是按照搜索树的特性中间节点一定比左子树部分节点数值大,我们让一个指针指向该节点的上一个位置,然后用我们当前的节点值减去上一个节点的值,用一个变量保存最小值,最后递归完毕返回。这是双指针的解法。变量创建一个大数,每次都和这个数比较比它小就和它交换即可,但是这种思路有一个弊端,就是当二叉树的两个节点相减如果本来就非常大,可能会引发一些bug。
class Solution {
public:
TreeNode*pre=NULL;int result=INT_MAX;
void getmin(TreeNode* cur){
if(cur==NULL)return ;
getmin(cur->left);
if(pre){
result=min(result,cur->val-pre->val);
}
pre=cur;
getmin(cur->right);
}
int getMinimumDifference(TreeNode* root) {
getmin(root);
return result;
}
};
为了避免这种bug,我们可以将最后返回的变量result的值开始用第一次减出来的值,接下来每次减出来的值都和它做对比,这样无论两个数减出来的值有多大也不会出现bug(但是承接该数的数据类型也有可能会溢出)。当然这道题我们同样也可以使用中序遍历存数组的方法,然后比较数组中各元素相减求最小值,那样的话这道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501. 二叉搜索树中的众数 - 力扣(LeetCode)https://leetcode.cn/problems/find-mode-in-binary-search-tree/二叉搜索树求众数,我认为这并不算是一个简单题,有一点技巧在里面的。先说一说常规做法,遍历一次二叉树,用map来存储每一个数出现的频率,然后再用数组来承接,将数组按照频率的高低来排序,最终输出答案,注意可能有多个众数,比如说有两个数出现的频率都是最高的,那么将它们都返回来,这时我们如果数组是从频率大到小,那么我们就返回第一个数,然后比较它后面有没有和它频率相等的,如果有也一并加入返回。
class Solution {
public:
unordered_map hm;
void get(TreeNode*root){
if(root==NULL)return ;
hm[root->val]++;
get(root->left);
get(root->right);
}
bool static cmp(const pair a,const pairb){
return a.second>b.second;
}
vector findMode(TreeNode* root) {
vectorresult;
if(root==NULL)return result;
get(root);
vector>vec(hm.begin(),hm.end());
sort(vec.begin(),vec.end(),cmp);
result.push_back(vec[0].first);
for(int i=1;i
这就是第一种常规做法,需要遍历两次二叉树。
但是我们可以遍历一次二叉树就完成题目需求。思路是:仍然是中序遍历,我们设立两个变量一个是当前数字的出现频率,另一个是我们在遍历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频率有多少,最大频率我们一开始是无法确定的,所以它是实时更新的,而结果数组也是实时更新的,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一个数出现了多少次呢?还是用双指针,一个指向该节点上一个节点,另一个指向当前节点,如果两个节点值相等那么说明此时有两个一样的值的节点,如果两个值不等重ruguo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ectorresult;
TreeNode*pre=NULL;
int maxcount=0,count=1;
void get(TreeNode*cur){
if(cur==NULL)return;
get(cur->left);
if(!pre||pre->val!=cur->val){
count=1;
}
else count++;
pre=cur;
if(maxcount==count)result.push_back(cur->val);
else if(maxcountval);
}
get(cur->right);
}
vector findMode(TreeNode* root) {
if(root==NULL)return result;
get(root);
return result;
}
};
代码核心在于递归中间部分,如果我们遍历时发现当前该值的出现频率和最大出现频率相等,那么直接加入进结果集合,如果比当前最大出现频率还大,清空数组并加入当前节点值。
236. 二叉树的最近公共祖先 - 力扣(LeetCode)https://leetcode.cn/problems/lowest-common-ancestor-of-a-binary-tree/一道略有难度的题,在于它的思路也在于对递归的理解。
先看代码,分析思路。
class Solution {
public:
TreeNode* lowestCommonAncestor(TreeNode* root, TreeNode* p, TreeNode* q) {
if(root==NULL)return NULL;
if(root==p||root==q)return root;
TreeNode*left=lowestCommonAncestor(root->left,p,q);
TreeNode*right=lowestCommonAncestor(root->right,p,q);
if(left&&right)return root;
else if(!left&&right)return right;
else if(left&&!right)return left;
else return NULL;
}
};
代码整体看上去不长,思路是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时候返回节点,也就是结束递归逻辑如何书写,这里我们是遍历到空直接返回到上一层,这一点无需多言,其次我们找到p,q目标节点之一也要向上一级返回,这是为了告诉上一层我们找到了p或者q其中一个将它存在left或者right层次里,然后再left有值后接着递归寻找right。寻找p,q的最近祖先节点,有两种情况,其一是pq在两侧,也就是最常见的情况最容易被想到的情况,这样的话我们在寻找到left和right之后把返回到上一层的root节点直接返回上去,那如果暂时还没有找到另一个呢?我们怎么告诉上一层它的左侧或者右侧找到了其中一个呢?我们在left&&right的后面还有两个if来判断,告诉它我们找到了其一,当然找到其一我们并不在代码中具体表现找到哪一个,只是告诉找到了,且pq一定会被找到,因为题目已经说过了,一定存在pq。两个一起找到后返回一次root也就是中间节点处理的第一个if逻辑,然后我们通过返回左子树或右子树进入第二个或者第三个if完成向上返回。
那么第二种情况是什么呢?就是p或者q充当最近祖先节点的时候,其实这种情况也在代码里面体现了,由于p或者q在一条路径上所以我们遇到了最上面的p或者q直接饭回来了,也就找到了最近祖先节点。这一点需要读者自行体会,可以按照代码模拟几次递归实现过程,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以上代码均可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