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究竟有没有道理?

宋朝,尤其是北宋,一直以来很容易受到人们的指责。

很多人都说,那个时代的中原王朝真是无能,跟谁打仗都打不过,老是被北方少数民族欺负。你看,国家跟契丹打仗,明明宋朝就快打赢了,皇帝那帮人却突然决定不打了,搞出来一个什么“澶渊之盟”:

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很多人都觉得明明能打赢,却要花钱买和平,这多让人难堪啊?

其实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这份合约的签订,虽然被后世的很多人所不齿,但在当时,它确实发挥了比较积极的作用。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但它的产生并非是人们想象的北宋屈辱的妥协,要知道政治的逻辑可不是像普通人想象的那样,打完架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政治的逻辑演化只有一个核心,那就是如何才能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大家都知道宋朝的领土面积跟全盛时期的唐朝差远了,这就带来了一个后果,人均税收负担沉重,所以国库虽然充盈,但是百姓付出的代价非常沉重,而打仗就要征发劳役,要收更多的军税,这样一来,大量的男子就要从军,而战争期间为了军费支出,税收更是要加倍,你想想,本来不打仗,税收就很沉重了,现在为了打仗,又缺少了大量的壮劳力,可想而知,人均税收就更加沉重了。

所以继续打仗对北宋政府来说,不是明智的决定,就要打赢了也是两败俱伤,北宋只能是惨胜,到时候,国家财政也濒临破产了。而且,合约规定的那些贡品,对北宋政府来说,那是小菜一碟,贡品支出是30万,而国家军费支出是3000万,你说花哪笔钱更划算呢?

所以,趁现在,两国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双方结成了一致共识,尽快签订合约才是明智之举。

其实,签订合约对契丹一方来说,也是有利有弊。

利的是契丹皇帝,继续打仗,虽然还能打下去,但是就会不利于皇帝自身。

当时的契丹,有很多靠军功起家的领主,他们的领土不受皇帝干预,类似西周时的封国,这对皇帝的中央集权是个很大的威胁,要是继续打仗,他们就更能以军功为理由,请求扩大封地,契丹皇帝非常担心如此下去,领主割据的威胁会在契丹内部酝酿,造成国家内乱。

弊端就是,契丹民族从此时开始,已经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汉民族的文化特质,此后,随着战争的远离,越来越多的契丹人不愿意再打仗,最终导致了契丹统治下的女真民族崛起,并最终灭了辽国,当然那是后话了。

综合以上情况,因此,签订合约既符合北宋政府的利益也符合北宋政府的心意,对契丹而言,也是有利于阻止国家特权阶层的崛起,稳固了契丹皇帝的统治。

当然今天的目的并非是讲故事,而是分享一个观点,有些看似没有道理的事情并非是真的没有道理,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观察角度。

比如说这个澶渊之盟,你从民族立场,国防立场来看,它当然是屈辱的合约,而且是大大的屈辱。可是如果从政府的立场来看,签订合约比打仗省钱,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如果尝试换一个眼光看同一个问题,也许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澶渊之盟,究竟有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