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年轻人那会,流行一句非主流的话:肖邦都弹不出我的忧伤。
年少谈愁,总是既懂,又不懂。很多道理是要经年后才恍然大悟。同理,也许我们现在懂得的,等到60,80再看自己,又觉得自己当时其实是不懂的。
我尤爱十一月,就因为有个专辑叫《十一月的肖邦》。这个专辑让原本在年末但又不是最后一个月毫无存在感的十一月,有了律动的美妙,又有一些旋律中的惆怅。
十一月,一本纸质书都没有看完。考完试的十月三十那天晚上开始看的一本书,原本想这两天看完的,但未遂。
但也不遗憾。
我现在有点明白为什么有人总是喜欢坚持去做一些事情。可能初衷是为了改变自己的习惯,增强自己的一技之长等。
但是更内在的其实是,在你日复一日看似简单的坚持中,人会获得一些掌控感:对生活的掌控感,生活不再是忙于应付的杂乱无章;对时间的掌控感,到点做事,每一样都清晰流畅,不再是茫茫然忙碌却又无感于时间流逝。
还有一种对生命的掌控,在持续坚持中,积累的力量会渐渐正反馈于自己。作为一个生命,开始不再像出生一样被动来到世界,而是变成主动的,积极的,改造的,崭新的。
这和朋友圈记录是一样的。
我每天发朋友圈时间比看朋友圈多。但凡看到,想到的,只要我当下有空,我就会马上记录。
这种习惯来源于我有一次回头去看自己朋友圈记录,常常被自己记录下的小段子,当下的心情逗笑,觉得当时的自己怎么那么有意思。
还偶尔,突然不记得某天做过的具体事情,也是翻朋友圈,看着那些记录,会把当天的情景再现,帮助回忆。
于是时不时翻自己的朋友圈成了我的习惯,一边往回看也笑,当然也有一些笑不出的回忆;但是我总在过程中把自己治愈,激活。
于是记录也成了我很积极做的一件事,把时间,事情,当下心情定存,是梳理,是记录,也是抗衡,更是主动选择。
我渐渐发现,自己在某一些方面是有一些天赋的。
比如,我几乎没有太多人际情感的困扰。
我从来不会向别人问和家人关系怎么处理;
不会去问我家情况如何,父母养老问题怎么处理好的问题;
也不会去问我同事我领导如何如何,我该怎么办……
等之类的问题。
也不会有孤独怎么办,很丧怎么办等问题。
所以每次我聊这些话题时,我喜欢用陈述句。
也是之所以,我每次聊这些话题,即便是陈述句还是有朋友喜欢用建议的语气尝试为我解答,我就很郁闷。
我不需要建议,至少我现在不用。
这些问题,我当然会遇到,可是我觉得这些问题需要问人吗?直接根据你要相处的人和事的性格,特征,根据恰当的方式处理就行了。
我去求助于人,难道还有谁比我更了解当下处境吗?如果我不把前因后果说出来,对方根本给不了有用的方法;如果我要把前因后果都讲明白,那也太费时间了。
我都是直截了当,找问题在哪,找对时间,找对人,说对话,处理就完了。
我偶尔也会吐槽身边的人的,因为我这人敏感,又懂得了一些沟通技巧,对沟通直接带来的情绪震动,我是会吐槽对方的方式,和坦白我的情绪变化的。
但是这方面,目前为止,我是真的不爱问别人怎么办,怎么做。
自己怎么舒服怎么做。
但是。我知道,问的朋友,一定是自己真的困惑,一定是真的产生了无力感。
所以我才说,我可能在这一块是有一点点天赋。
自然而然对处理这些事有底气,有把握,能既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也能清晰表达我的诉求。
而,我说这个,不是想表扬自己。
而是发现自己既然在这一方面不消耗自己,那我是真的缺的是各种筑基知识。
别人可能很聪明,学习,掌握技能,写文章都很擅长,但是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消耗;
而我,不容易被消耗,我缺的就是扎扎实实做基本功,勤勤恳恳地积累基本功的能力。
结论是,我应该把时间聚焦在基本功积累中就可以,少去关注自己基本功以外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