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7赵昱鲲04安全依恋

20221227星期二六点五十九赵昱鲲04安全依恋

今天起床比较晚,昨天晚上在老婆的屋里边睡了一会就过来了,非得用艾灸我一到她的屋里就感觉呼吸不舒服,非得开暖气,一天燃气费就得几十块。昨天写了赵昱鲲的第三讲积极心理学内容,感觉想清楚的知道每一个章节的详细内容,今天还要接着写,希望能对我的心理能力有所提升。

04安全依恋:童年经历真的影响我一辈子吗?赵昱鲲的积极心理学课,重新认识你有多了不起,你好,我是赵昱鲲。在开始学习之前,请先打开本节文稿,参与你的课前测试,获得你的自我辨析。上一节讲到一个人的自我想要持续进化,需要满足能力感、关爱感和自主感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从这讲开始呢,我会带着你深入认识每一种需求,和你介绍他们满足的来源,受损的表现和原因。当然呢,也会告诉你最重要的修复方法。今天呢,我们就先从关爱感讲起。经常有人在做了基本心理需求的测试之后呢来问我说:“赵老师我的关爱感得分很低,但我不知道具体原因是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是不是该赶紧找个人来爱我、关心我才能补回来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啊其实关键并不在于现在找补,而是要回到人生的早期去追根溯源。它就像是一座冰山,你意识到的只是水面上的一小部分,而水面以下的潜意识里的想法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而这个根源呢就来自我们儿时的经历。

所以,从这一讲开始,我会带你回到小时候去寻找那些有关心理需求问题的由来。当然,我想强调的是,虽然这些问题大多来自过去,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无法改变。从这讲开始呢,我也会用现代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所创造的方法告诉你如何接纳过去,并通过行动从现在开始做出积极的改变。这一讲我会借助一个概念来解释关爱感的满足情况如何影响我们的一生,那就是依恋模式,它是你了解关爱感的窗口。依恋模式的形成最早起源于一个人的儿时经历,因为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下来。出于生存本能,因而会立刻找一个可以依靠的对象,不断向这个对象发出信号,比如哭泣、呼唤、爬向对方。这个对象呢通常是妈妈、爸爸或者其他主要抚养者,因而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来跟他们建立关系,从而获得养育和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呢,孩子和主要抚养者形成的关系,在心理学中叫做依恋。由于不同的抚养者对婴儿有不同的回应方式,所以呢婴儿也会调整自己的策略,不断试探自己该怎么和抚养者互动才最有效。比如说,有些抚养者准备充分,对孩子关怀周到,那么孩子只要正常规律的发出信号就够了,因为他的关爱需求会持续的得到满足。

而有些抚养者呢,对孩子发出的信号不能正确的反馈。比如有些抚养者对孩子时冷时热,给他关爱时多时少,那么孩子为了引起他们的注意,可能会选择大哭大闹。也有的抚养者呢,会心不在焉,甚至排斥照顾孩子。就像我在第一讲里提到的那个妈妈一样,带孩子的时候还总想着打电话,那孩子可能干脆放弃做出任何反应。不管是哪种方式,孩子的关爱感都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匮乏。婴儿和主要抚养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慢慢形成了一个稳定而且长期持续的互动风格。这就是所谓的依恋风格。经过心理学家的实证研究和长期的观察总结,人类的依恋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其中呢得到了足够照顾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恋,而没有得到好的照顾的孩子呢则会形成非安全型依恋。那有两种常见表现,那些选择不再哭泣、不再期待的孩子是形成了回避型依恋模式,而那些选择哭的更响、粘的更紧的孩子呢是形成了焦虑型依恋模式。

这些依恋模式啊,虽然基于一个人小时候的经历形成,但却会持续影响着我们对待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听到这儿,你可能就会想,哎,真有这么神奇吗?依恋模式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对人产生如此长远的影响呢?简单来说呀,就是通过人最本能的身心反应,也就是情绪和身体的反应来发挥影响人的情绪功能啊,是早在语言之前就出现的。因而能够用情绪来跟母亲交流,也会本能的捕捉到母亲的情绪。请你来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婴儿出生了,妈妈把他抱在怀里。这时婴儿感觉饿了,就通过哭来给妈妈发出信号。当妈妈听到的时候呢,就会一边喂他喝奶,一边抚摸他和他轻声说话。这么小的婴儿还不会说话,大脑也没有发育完全。他听不懂妈妈说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不要紧啊,他一样可以感受到妈妈的情绪。比如说有时候是哎呦,今天妈妈哄我的声音、节奏很快,跟往常不一样,我有点紧张。或者呢今天妈妈没什么动静,她好像不开心。或者呢,哎呦,什么声音这么大,太吓人了,我要哭给妈妈听,让她过来抱抱我等等等等。

在孩子生命的第一年里啊,像这样的肢体交流有和情绪交流要重复几千次。有了这些互动经历,婴儿的脑神经才能得到充分刺激,进一步发展出大脑的各种高级功能。更重要的是,这些互动经历会被婴儿吸收内化,变成一种身心记忆。他们就像你潜意识里的本能一样,就算过了很长时间,只要遇到触发条件,大脑还没反应过来呢,你的感受和你习惯的身体反应就先出来了。人可以操控语言,但很难从身心反应上去作假。婴儿不会说话,但却会有情绪和身体去记录吸收最真实的信息。依恋模式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你可能会问,一个人的儿时记忆和经历都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它真的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吗?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1963年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做了一项了不起的心理学研究,他们记录了76个婴儿从出生起到三十岁的成长经历,从实证学的角度啊,验证了依恋模式对人的持续影响。我在看他们的研究记录的时候呢,就注意到了一个叫尼克的男孩,他从小就得到了父母的充分的回应和照顾。他的关爱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最终形成了安全型依恋模式。30岁的尼克在接受访谈的时候就提到,他还记得在他大概三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妈妈去广场玩,玩着玩着他忽然找不到妈妈了,他心里越来越害怕,然后突然看见了妈妈,他一下子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妈妈当时呢就一把把他抱起来,安抚他这种温暖的感觉呀一直到现在他都还记得。他也记得小时候,爸爸经常钻到他的被窝里哄他睡觉,给他讲故事,两个人一起编幻想故事,一起玩拼图游戏。

虽然爸爸并不喜欢体育,但他尊重尼克的爱好,尼克每年生日的时候呢,爸爸都会带他去看一场球赛。你看,从这些细节片段中,我们就会看出来,尼克的父母对他是无条件的关爱,积极参与孩子的日常活动,对他的兴趣呢是表示充分支持和尊重。在访谈记录中呢那个爸爸的一句话让我特别感动,他说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被爱的感觉和在家很安全的感觉。无论世界怎么变化,家里的事情都不会有任何变化。尼克和父母之间啊这种安全信任的依恋关系一直在他成长的十几年里不断重复,不断得到强化。所以呢成年之后,尼克很自然的把安全依恋模式呢又延续到他为人处世当中。比如尼克幼儿园时期就比同龄人更加合群,更容易带着孩子们完成一片。大学时候呢,他也给朋友们留下了热情、幽默、稳重、真诚的印象。在亲密关系中,尼克也懂得支持妻子的工作,为了配合妻子的事业计划,他们商量好了,等过两年再要孩子。这就是身心记忆的影响,一个人儿时的经历构成了他认知的基础,他对自我、对人际关系、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都受到他小时候关爱感满足程度的影响。这些对关爱感的身心记忆会被储存在一个人的潜意识当中,形成了他认识世界的底色。

当然了随着每个人不断成长,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他的认知也会发生改变,但是最底层的待人接物的本能反应还是基于他小时候的依恋模式产生的。比如说有人向自己示好,安全型依恋的人啊直觉上会优先感到对方的善意,而回避型依恋的人呢会优先想要逃避,因为他本能的想要保护自己的情感。当然经过一系列的理性分析之后,也许这两种人都会选择跟别人交往,但他们思考问题做出判断的起点依然来自于自己的身心记忆。就像尼克的父亲说的那样,安全型的父母会带给孩子被爱的感觉,给孩子营造一种你很安全的身心记忆。如果我们从小就接受到了足够的关爱,我们的身心记忆就会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安全的,不管我们做什么样的决定,都会有人支持我、关爱我。和安全型依恋相比,非安全型依恋的人由于丛小缺乏关爱感,所接受的身心记忆也是不安全的。他们会倾向于认为自己不够好,自己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呢,并不一定有人支持自己无条件的爱自己。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小时候选择不哭不闹不期待策略的孩子,他遇到事情的时候呢,他们的身心记忆会告诉他们哎呦期待爱只会带来失望,父母尚且会辜负自己,其他人就更不会给自己关爱了。


我见过一对夫妻,一闹矛盾丈夫从来不会主动沟通,只会沉默。然而闹很了了呢,就摔门而出,在外面躲上一两天才回家。可只有了解这位先生的人才知道他的父母很早就分开了,他跟着妈妈长大,可是妈妈呢忙于赚钱养家,没有多少时间照顾他。除了吃穿用度之外呀,其他需求基本都靠他自己解决自己消化,在对待亲密关系上呢,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是他的身心记忆在暗暗地引导他,选择了让自己感到舒服的消化方式来消化负面情绪。而那些小时候选择哭的更响粘的更紧孩子呢,长大后对外界的态度也是焦虑的,他们的身心记忆在不断提醒她们,就像自己小时候费尽力气迎合父母才能换来关爱一样。只有你努力引起别人注意,别人也注意到你了,你才会感到安全。我举个例子,典型的焦虑型依恋的人啊,在谈恋爱的时候总会担心自己不够好,担心对方不够真心,所以会反复的和对方确认。不停的试探对方,好像关系一旦归于平静,对方就要抛弃自己了。依恋焦虑型的人当然也会反思,可是他们明明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这其实呢都是他的焦虑型依恋的身心记忆在起作用。

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虽然改变不了,但我们还有很多机会去改善,就像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我希望你首先意识到,你的一些直觉反应其实是受到儿时经历的影响,在潜意识里保护你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做出改变。就关爱感需求来说,你现在能够开始做的,就是在了解依恋模式的基础上,去调整你在一段关系当中的身体反应和情绪反应。这个过程呢就有点像学习一段新的双人舞,因为是陌生的动作,陌生的舞伴,刚开始想要克服确实有点困难,但只要经过多次反复,它就有可能变成你的肌肉记忆,变成你自然而然的舞蹈反应。

那么总结一下,在这一讲里,我通过依恋模式这个概念来帮助你更深入的理解关爱感需求,一个人的关爱感需求如果从小没有得到满足,追根溯源呢往往能够发现是他的依恋模式出了问题。婴幼儿时期形成的依恋模式会以身心记忆的方式保存下来,对一个人的自我产生很深的影响。这种记忆就像潜意识里的本能一样,即使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也会被有关联的场景所激发,对自我重要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同产生影响。对我们来说,了解自己是那种依恋模式,了解依恋模式是怎么影响自己的。然后去调节你的身体反应和情绪反应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童年时期形成的依恋模式会变成烙印在你身体情绪中的记忆,影响着你一生中的方方面面。

虽然我们已经无法回到过去为受过伤的自己做些什么,但是今天呢,我想发起一项叫做关爱练习的行动。让你有机会为现在的自己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他一共有三步,首先呢,请你回想一下,最近一年来你受过的一次委屈、挫折或者伤害。然后你扮演一下安全型的母亲或者父亲,把你自己当成孩子。最后呢,在你面对这个难过的孩子的时候,你作为一个安全型的父母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欢迎你行动起来,我希望你可以像那个父亲一样,为自己内心的小孩塑造一种我是安全的感觉。我会挑选一些同学的行动进行回复,期待你的分享。在接下来的两节课里呢,我将来具体分析两种非安全型依恋的特点,并且给出相应的调整途径。我们下节课见。18:14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2-27赵昱鲲04安全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