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货伴|探索日本美学

众所周知,“美学”一词的德文拼写“sthetik”(英文“aesthetics”,拉丁文“aesthetica”),其本义是“感性学”。

在“美学”进入日本之前,亦很难说日本本土没有对相关的艺术实践或体验的哲学反思——尽管这些反思所应得的概念标签似乎更应是“传统文论”而非作为舶来品的“美学”。

“日本美学”词条中下属知识节点的名字,几乎全是这些范畴的名字(即“物哀”、“侘寂”、“幽玄”、“意气”、“切裂(切れ)”等)。

就连日本当代学者田中久文(1952-)的美学名著《日本美之哲学化》⑤,也没有包含关于日本美之本质的形而上学描述(该书的两大组成部分,一部分是“哀(あはれ)”、“侘寂(さび)”、“幽玄”、“意气(ぃき)”等日本审美范畴的讨论,一部分是诸如茶道、庭院、戏剧、佛像等日式艺术实践活动的讨论)。这种旨趣更接近于文艺评论的美学描述方式。

01

日本的三大主流美学文化:物哀、幽玄、侘寂,是现代所熟悉的内容。

“物哀”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日本江户时期的国学四大名人之一的本居宣长(其余三个是荷田春满、贺茂真渊、平田笃胤)提出的。地理自然环境是物哀文化产生的重要条件。国土狭小,自然条件多样,列岛四面环海,岛内火山交错,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也产生了日本自然环境的多样化。非常容易受到火山、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使日本人时刻处于一种死亡的悲凉感,骨子里流露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

地理自然环境是物哀文化产生的重要条件。国土狭小,自然条件多样,列岛四面环海,岛内火山交错,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也产生了日本自然环境的多样化。非常容易受到火山、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使日本人时刻处于一种死亡的悲凉感,骨子里流露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

长年累月所看到的事物,都是美在瞬间消失的样子,“世事无常”的观念也深深植根在日本的心中。

物哀不消极,也不颓废,而是更高级的对于万物生命的感叹、欣赏、赞美和惋惜。在此基础上所表露出的内在情绪是非常静寂,它交杂着哀伤、怜悯、同情、共鸣、爱怜等感动的成份,而人在和物之间产生相互的情感交流,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情感升华。

在任何领域,它都是日式美学的绝对代表,已经深入这个民族,并且将流传下去,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文学的传统美学观念,所蕴含的精神和艺术风格将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时刻影响着日本的文化和生活。

02

”Wabi”原指的是哲学上空虚感,”Sabi”是人性上的寂寞感,一种空虚寂寞的枯淡美。

经过时间的淬炼,找到事物的本质,接受无常的变化所带来的不完美,并感受残缺所带来的圆融之美。这就是日本美学当中最具像化的元素。

侘寂解释为一种能接受事物是不持久的,不完整的,与不完美的而且能够平静的欣赏其中的美感的心态。

在京都的寺庙,我们常常见到枯山水的造景。岩石是山,碎石是水,点缀以枯枝或是苔癣,并由僧人在其上耙出线条产生流动感,用少数来建构宇宙,并带着枯寂之美与禅意、而枯山水,也常常被用来解释侘寂。

看着枯枝,内心感受到哀戚,看着山水,想着宇宙。整体带来的略微孤寂的感受是那样的和谐静默,让我们感受到了美。

朴素的日常中,见到时间造成的残缺,欣赏这种无常的美感,直透事物的本质感受悠然意境。

03

西方作家Arielle Ford以侘寂之美来解释爱情与婚姻,写下了《侘寂之爱:在不完美的关系当中找到完美的爱的古老艺术》(Wabi Sabi Love:The Ancient Art of Finding Perfect Love in Imperfect Relationships )

在侘寂之爱当中,你会不再那么注意年轻时候的青春肉体及美丽外表,开始欣赏那些时间所造成的温润与美感,你会更直视两人相处的关系当中的本质吸引,转化那些缺陷及不完美而能成就出完美的爱。

是顺应自然流动的结果,是一种强调本质的素朴之美。否定了世俗普遍意义的美之后产生的“无一物”的美;”寂”,指的是时间的自然演进,庄严而又优雅地面对老去。

侘寂美学之所以会引起共鸣,是人生中蕴含了许多无常与无奈,看起来舒服自然,是一种对渐逝生命的审美态度,具有心灵疗效果,一种看尽繁华后,才懂得欣赏与追求的美感。侘寂更多的是精神文明,源于日本人民的心灵的善与谧。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货伴|探索日本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