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嗨,认真读书的第二天,都说笨鸟先飞,虽然开始的比较晚,但是贵在坚持,今天是读《认知觉醒》得第二天,开篇昨天已经简单的了解了,接下来,就是第一章节啦。

内观自己,摆脱焦虑

第一节 重新认识你自己

书中写到人类的三重大脑,分别为:本能脑(主管本能),情绪脑(主管情绪),理智脑(主管认知)其中也提到,理智脑的控制力很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在远古社会具有生存优势的天性,在现代社会反而成了阻碍,甚至可以说,用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来代指它们显然更加贴切。

避难趋易——只做简单和舒适的事,喜欢在核心区域周边打转,待在舒适区内逃避真正的困难;

急于求成——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弃。

比如,我们明知道高糖、高热量的食物不宜多吃,但背后仿佛总有人怂恿再吃最后一口,每次理智脑与本能脑、情绪脑对抗的时候,败下阵来的总是理智脑,甚至有时它还来不及思考,身体就已经被本能和欲望“劫持”了。

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比如:

明知道读书重要,转身却掏出了手机

明知道跑步有益,但跑了两天就没了下文

明知道要事优先,却成天围绕琐事打转……

这会儿看不了几页书,不如玩会游戏放松一下

不吃饱饭,哪有力气减肥呢?

今天先玩吧,明天一定加倍学习把今天浪费的时间补上

以上的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

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立足长远,主动走出舒适区;

为潜在的风险克制自己,为可能的收益延时满足;

保持耐心,坚持做那些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无用之事”;

抵制诱惑,面对舒适和娱乐时,做出与其他人不同的选择……

看完这一章节,觉得这些内容,跟自己的行为简直如出一辙,大多数人的习惯性思维就是这样,日常生活中,太多的时候,我们习惯性去用本能和当时的情绪去思考,而不会去深入的理智去看待问题,停留于表面,只觉得随波逐流就好,大家都是这样,我也不能特殊化,要跟着大众的脚步走。

所以我们要有耐心,克制自己的本能和情绪,深入了解、循循善诱,慢慢改变这个现状。

最后借用这个章节的一句话,〈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