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花还似非花

马国彬─抽象作品里的中式写实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马国彬的作品已经从之前半抽象风格转变成了现在全抽象风格。这一过程非常短暂。但却也合情合理,因为在他之前的作品中就已经展现出了靠近抽象表达的必然性。

     

图片发自App

        让我们看一下他近期作品,在这里我仅想抓住一个问题深入下去,那就是他作品中的写实性——抽象作品中的中式写实。

        你可能会惊讶:抽象作品怎么会有写实性?是的,确实有!或许在别的抽象画家那里不太明确或者说表现的不太充分,但在马国斌的作品中却得到了深刻的表现。这也是为什么我要抓住这点深入阐述的原因。

       

图片发自App

请让我们再回到作品,马国彬的画面消解掉了画面内的具体形状和附着在形状之上的细节。用游离的色块和颤抖线条来表现他的作品。让我们的观感在这些被解构的颜色和形体当中游走。我们可以在这种结构体当中找到某些残存的物像或回忆。这种内涵和承载量,是具象绘画所不能达到的,同时在这种整体的抽象中又包含了很多写实细节的真实性。类如无意识的线条,粗糙的凹凸纹理、色彩的斑斑驳驳肌理等,让人在深入绘画细部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细腻。这种细腻并不是整体的形状的细腻,而是局部细节的相似感,他的那种肌理感像极了小石块表面凹凸不平的纹理。甚至像解构的山水画的局部。他抽象作品中的写实性是对我们真实生活的某些一闪而过的抽象细节的诠释。就像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大量的抽象细节,比如蘑菇表面的白斑、发霉馒头的霉菌、生锈的铁皮、粗糙树皮、老旧的墙皮、雨后的泥泞小路等,这些也都在他的画面里有所映射。

图片发自App

但,这还不够!这也并非最值得讨论或最打动我的地方…

        马国彬近期作品最大的成就或是让我突出欣赏的地方在于他的抽象作品与西方抽象作品之间巨大的差异性,甚至他的画风是完全背离西式抽象传统的。这也是我认为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很多当代抽象画家几乎都是从西方的先驱者们那里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以西方画家为师,这并没有任何错误,因为抽象画就从那里起源和发展起来的。但这并不是说不学西方就无从抽象。从整个人类学的意义上来讲,即使我们至今不跟西方艺术碰撞,我们自己也会发展出抽象画。因为抽象艺术主要表现在人的自我认知上,而不是技术上。随着人自我的觉醒,抽象艺术是必然要发生的。只不过西方比我们早了近百年,所以我们主要就把抽象思维定位在西方了。认为我们自己没有抽象艺术,没有抽象基因,这也是我们文化不自信的原因。承接西方抽象传统的画家们一路走来脉络清晰,他们那种西方抽象风格的延续性是清晰明确的,那种类几何图形的抽象感:色块、线条、拼贴、滴彩、重复等等是一眼可辨的。而马国彬的作品恰恰与这些相反,他虽然也非常关注西方的艺术作品和当代性。但它的根依旧深扎在中国传统绘画的骨髓中。他对中国绘画的传统语言进行了抽象方式的探索。

图片发自App

他的作品延续了中国画的传统意境。把中国画的山水皴法和云霞雾气重组进了他的抽象艺术作品。以不稳定的构图,颤抖的线条来表现中国画变化的游走。他的绘画之中兼容并蓄了前人的技法,在秀丽粗狂之中有一种流畅华美的风格。他的抽象作品并不枯燥,像极了中国传统山水的全景式构图,用一种高远空旷的视角拓展了画面的容量。在颜色运用上也依旧非常的“中国”。它们延续北魏漆画和壁画浓烈色彩的同时也兼顾了色构的时代性。在画风上较之前的半抽象作品柔和了一些,也成熟了一些。风格的自然性已经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如果说之前还有一些雕刻痕迹的话,那么现在的这些作品展现出了更加圆融的特征。顺便提一句,他的构图也与之前有了些许变化,全部的满构不留一丝缝隙,更让我们感到画面局部细节上的写实特征。在这些层层的意境之下,他把中国绘画的抽象性推向了一种新的高度。并且与西式的抽象绘画拉开了巨大的差异。有句话说得好:民族的就是世界,只有在自己的土壤上深扎下去,才能长得茂盛的枝叶,开出更大的花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对马国彬的近期探索不吝赞词。并感受到他的探索正演变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图片发自App

  以上就是他的主要特点和贡献。这也是他和绝大部分抽象画家有明显区别的地方。这更是他的占位和价值所在。但马国彬还很年轻,我们并不急着下判语而是应该远远观望,期待着他未来的大作能在岁月中熠熠生辉。

你可能感兴趣的:(似花还似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