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贞女王伊丽莎白终身未嫁,不仅为了英国利益,其实还有别的原因

01

1581年10月,法国阿朗松公爵经过一番乔装打扮,悄然出现在英国皇宫里,他是专程来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求婚。整整三个多星期,两人整天腻在一起,海誓山盟。11月22日,伊丽莎白一世当众吻了阿朗松,与他交换了戒指,并让法国大使给当时的法国国王写信:“您的弟弟阿朗松公爵将成为我的丈夫”。所有的人都认为,两人结婚已成定局。

可是,无论伊丽莎白一世对阿朗松公爵表现得多么热切,只要一谈及婚事具体日期,她就顾左右而言他。直到1584年阿朗松去世,伊丽莎白一世也没给阿朗松具体婚期上的承诺。

这时,伊丽莎白已经52岁,阿朗松公爵成了她最后一位求婚者。后来,在一封给法王的信中,伊丽莎白说出了自己的真正目的:她愿意与法王弟弟阿朗松公爵成婚,但条件是法王必须提供书面保证,免除英国在低地国家(欧洲西北沿海地区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的统称)战争的一切费用;此外,如果西班牙进攻英国,法国必须对西班牙宣战。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原来,伊丽莎白一世并不是真的要把自己嫁出去,她不过是以婚姻为筹码,为英国谋取政治利益。

这并不是伊丽莎白第一次展开“联姻外交”,实际上,终其一生,她一直在利用自己的婚姻,和欧陆上很多王宫贵胄勾勾搭搭,藕断丝连,以此来谋求英国的利益。

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嫁,成了“童贞女王”。

02

自中世纪以来,欧洲各国间以联姻为手段谋求政治利益的外交形式一直存在,但在伊丽莎白一世把这一手段发挥到了极致。当时的英国还不是“日不落大英帝国”,实力远在西班牙和法国之下。面对这一不利的形势,伊丽莎白一世借联姻为名,在欧洲几个大国之间谋求势力均衡,借以保障英国的利益。这被称为最早的“均势外交”,而伊丽莎白一世则被誉为“开创现代均势外交之先河”。

伊丽莎白一世即位时才25岁,正值青春年华。据历史资料描述,“她具有成熟妇人的各种风韵,中等身材,体态优美,容貌甚佳,皮肤橄榄色,双目明亮照人,红棕色的头发”。除了拥有绝佳的容貌外,她还精通数国语言,“可直接以法语、意大利语或拉丁语与各国使节会商”。当然,最令人瞩目的还是她尊贵的身份,她是堂堂一国之主,娶了她就意味着获得了一个王国。

影视中的伊丽莎白一世

所以,国外各大王公贵胄络绎不绝向她求婚。据说,在她45岁以前,为她举办的重大求婚活动约有20多次。西班牙、法国,神圣罗马帝国、瑞典、苏格兰等国王公们,“仅1559 年10 月,大约就有10 或12 个大使争取她的好感”。

一向崇尚现实主义的伊丽莎白一世,从不放过任何一次可能联姻的机会,不随意拒绝,但也不轻易点头。她通常采取拖延的方式,先为英国争取各种利益,到最后时刻再以各种理由拒绝对方。

而且,伊丽莎白厉害的地方在于,即便是拒绝对方的求婚,她也能让求婚者在失望之余还怀有一丝希望,继续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这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当属她与西班牙、法国之间的联姻外交。

在伊丽莎白一世还未登基之时,后来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就以西班牙大使的身份来到英国,正式向伊丽莎白提出求婚。当时,伊丽莎白因为私生女的身份,她即位的合法性受到了天主教世界的普遍质疑,而腓力二世作为天主教徒,他的身份和势力既能使教皇保持沉默,又可以避免英国天主教徒起来反对伊丽莎白一世。所以众人都认为,伊丽莎白会与腓力二世联姻,以寻求依靠。

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

伊丽莎白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她一方面对腓力二世的到来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另一方面却找寻各种借口拖延,同时利用腓力二世向自己求婚的时机与法国展开谈判,并成功扭转了原本不利的外交局势。

当时,英国在对法战争中,失去了加莱港。英国想要回这片失地,和法国谈判。因为伊丽莎白和腓力二世看起来有可能结婚,法国权衡再三,担心英西联手腹背受敌,最终决定对英国让步。1559年4月2日,英法两国签定了《卡托—康布雷西和约》,规定加莱港仍属于英国,法国占领8年,到期归还。

目标达成后,伊丽莎白也明确回复了腓力二世,因为宗教问题,自己暂时无法与他结婚;虽然两国无法联姻,但仍可以保持良好的友谊关系,可以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继续进行深入的合作。同时,她还继续对腓力二世保持一种暧昧不明的热诚,让腓力二世坚信,如果伊丽莎白要结婚,自己将是不二人选。

英法战争,法国夺取加莱港

这种藕断丝连的关系,让此后十年英西两国保持着一种相对友好的关系。1559年至1565年间,教皇庇护四世发起过至少三次的重要行动,想推翻伊丽莎白女王,使英国恢复至原来的天主教统治。这时,正是腓力二世出面,阻止了教皇。这时腓力二世依然想获得伊丽莎白的欢心,抱得美人归。

从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伊丽莎白一世的联姻外交政策开始改变,对象从西班牙逐渐转向了法国。

这时,腓力二世终于意识到,伊丽莎白根本不会嫁给自己。为了挽回自己在外交上的失误,他开始参与教皇、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等人策划的暗杀伊丽莎白的计划。1571年10月,以西班牙为首的欧洲神圣同盟在勒班陀海战中摧毁了土尔其的强大舰队,展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这一事件让英国感受到了威胁,他们决定与法国建立联盟,来共同对抗西班牙。

这时,伊丽莎白再次展示了魅力和手腕,开始和法国的安茹公爵谈婚论嫁。双方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婚姻谈判。最终,伊丽莎白再次以宗教为由拒绝了安茹公爵,但是双方的友好关系却延续了下来。1572年4月,英法两国签定了针对西班牙的布鲁瓦条约,内容为:英国可以在法国城市卢昂进行贸易;法国则不再支持英国的敌人——苏格兰女王玛丽;英法联盟正式建立。布鲁瓦条约基本解除了英国的后顾之优,让伊丽莎白一世找到了同盟,可以专心对抗西班牙。布鲁瓦条约标志着英国外交政策的胜利。

勒班陀海战

03

那伊丽莎白一世为什么终身未嫁呢?原因有三。

第一,是英国外交利益的需要。

她只要一日未嫁,就意味着欧陆各国的王公贵族还有和她结婚的机会,并获取婚姻带来的各种利益。换句话说,伊丽莎白把自己当成了钓饵,施展各种手腕来诱惑欧陆各国的王公们,以此保障英国的国家的利益。

第二,是国内政治的需要。

伊丽莎白一世刚登基之时,英国民众忧心忡忡,担心女王与他国联姻可能对英国产生各种不利后果。为了安抚民心,伊丽莎白一世在加冕典礼上做了个非常决绝的举动,她将一枚结婚戒指戴在了自己的手上,并宣称自己已经嫁给了英国,以后不会再有其他的丈夫。

此后,她在各种场合也多次宣称自己嫁给了英国,所有的英国人都是她的孩子,而她则是所有英国人的母亲。正如她自己说:“在我临终之时,在一块大理石上刻下这样的字句就足够了:一位女王,终生以处女的身份统治过这一王国。”

伊丽莎白通过不嫁,来保证了国内政治的稳定和自己的王位。

女王嫁给英国

第三,伊丽莎白本人对婚姻有怀疑和恐惧的心理。

首先,伊丽莎白父母的婚姻很不幸,让她对婚姻很恐惧。伊丽莎白的父亲是亨利八世,母亲安娜·波琳是父亲的第二任王后。安娜·波琳生下伊丽莎白后又怀孕3次,但均不幸流产。亨利八世见安娜·波琳无法再给自己生下儿子,开始移情别恋,并在伊丽莎白2岁时,以不贞、乱伦、叛国等罪名将安娜·波琳处死。

就在安娜·波琳死后第2天,亨利八世便和新欢订婚,并在10天后举行了盛大婚礼。母亲的惨死和父亲的薄情,如同一颗定时炸弹埋在了伊丽莎白的体内,给她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让她从小就对婚姻产生了恐惧。

其次,伊丽莎白年少时被人利用过感情,让她对男女之间的感情也充满了怀疑。父亲亨利八世死后,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弟弟爱德华即位。因为爱德华年仅9岁,便由舅舅爱德华·西摩任摄政王。爱德华·西摩的弟弟托马斯·西摩野心勃勃,妄图取代兄长,他看上了当时年仅15岁的伊丽莎白,企图利用她来实现自己的野心。后来,托马斯·西摩因阴谋暴露被处死。伊丽莎白因为和托马斯·西摩的暧昧关系被当作同谋,一度陷入险境。后来虽然幸免于难,但这段经历让她在情感方面一直维持着谨慎心态,对任何男人的亲近都抱有一种犹疑观望的态度。

最后,伊丽莎白所见到的婚姻悲剧,让她担心结婚后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在16世纪的英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婚后妻子必须遵从婚姻的誓约,对丈夫完全服从,即便是女王,也和其他女人一样不享有任何特权。比如,伊丽莎白的姐姐玛丽一世,就因为和西班牙一位国王结婚,导致英国由先前的独立地位沦为西班牙的臣属,并拖入了对法战争中,玛丽一世也因此招来了英国民众的愤恨。而伊丽莎白的表侄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与上面那个玛丽一世同名),虽然拥有惊人的美貌和过人的才华,却因对待婚姻过于轻率,导致不断地被利用,给自己和苏格兰民众带来无尽的灾难,最终被处以死刑。她们的悲剧再次给伊丽莎白敲响警钟,让她认识到婚姻会让她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相信婚姻,不如相信自己。伊丽莎白终身未嫁,但她凭借着一己之力,带领着英国走向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道路。连当时仇视英国的罗马教皇斯科特五世也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如果她成为一个真正的天主教徒,她是决不会有任何敌对势力的……她统治得那么成功……使西班牙,法国及其他所有的欧洲人惶恐不安。”

参考书籍:

1、J.E.尼尔:《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传》,夏文杞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

2、夏继果:《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外交政策研究》,商务印书

3、杨玉林:《论伊丽莎白一世的外交政策》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贞女王伊丽莎白终身未嫁,不仅为了英国利益,其实还有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