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与孩子

文|郝景芳

算算概率,你就知道不必为孩子的「内卷」而焦虑。

这几天的争论是围绕教育焦虑。有人提起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普通孩子」,于是引发一系列激烈的争论,又说起教育军备竞赛,仿佛所有家长都是焦虑的。

我也有一儿一女,女儿也上小学了。为什么我带孩子不焦虑?

因为很多东西,其实是数学问题。

想明白了,就不焦虑了。

不少父母带孩子焦虑,是接受不了孩子的学业工作成绩比自己差。自己是清华北大,接受不了孩子考一般重点;自己是 985/211,接受不了孩子考个普通学校;自己是一般高校毕业的,还希望孩子比自己考得好呢,怎么能接受孩子考不上大学呢?

但这里面根本没算概率。

问题最严重的就是北京。清华北大每年本科录取 6000 人,研究生+博士一共录取 13000 人,再加点 MBA 什么的,每年差不多录取 20000 人。这些人毕业之后除了一部分出国,一部分去深圳上海,剩下的绝大多数都留北京了。咱们就算每年一半,10000 人留北京了,这些人到了婚育年龄,一年可以生 10000 个清北二代。咱们假定清北全都内部结婚,这个数字降低一半,一年 5000 个清北二代。

那清华北大每年在北京一共录取多少本科生呢?500-600 个。

明白了吗?假定其他大学二代都不参与竞争,只有清华北大二代竞争,你家孩子也得在全部清北二代里考到前 10%,才能再次进入清北。

你家孩子能在清北二代里排到前 10%吗?

你先想想,自己能不能在清北同学里排前 10%吧。你难道忘了那些在学校里痛苦不堪、自称学渣的日子了吗?自己都做不到,凭点什么理直气壮地要求自己家娃做到?

这里没算全球各路名校本科生,哈佛耶鲁 MIT 普林斯顿本科生回北京就业,这部分参与竞争的人数,和清北二代本科出国的人数,就算近似相抵,应该还算是合理近似。因此,只算清华北大二代在北京的人数和每年的录取比例,你就知道清华北大的父母有 90%必须接受自己家孩子高考不如自己。

90%清北父母要接受这个现实。那你接不接受自己属于这 90%呢?

我不焦虑,是因为我早就接受了现实。

现实是数学。

※    ※    ※

除了清北,北京还有很多其他优秀高校。这些高校毕业的父母也多半留在了北京,他们也期望自己家孩子能够继续考入名校 —— 甚至是比自己的学校更好的名校。

有一句名言:孩子小时候,你怎么能断言孩子的未来。

是的,我们不能断言。父母望子成龙都是可以理解的,哪个家长不是幻想着,万一自己努力推娃,就能推出一个天才娃呢!如果不推,不就耽误了一个天才吗。

对于个体家庭,这都是没问题的,任何期望都是没问题的。但是对于群体就不一样了。在一个均衡系统内,绝对不可能所有家庭的下一代都比前一代社会地位提升。这是绝对不可能的。道理很简单,一个家庭的社会地位,是这个社会中的相对高低,就类似于平均数和排名的概念,不是绝对值,而是相对值。

一个集体里,绝对不可能所有人排名都上升。有人上升,就有人下降。一个集体里,也绝对不可能所有人的成绩都高于平均线,平均线的定义就是:一半人高于它,一半人低于它。「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地位更高」,也是不可能所有人同时实现的。

焦虑就来源于此。

如果所有人都追求的是相对地位的提升,那么必然有人满足,有人失望。因为人群必然有上升,也就有下降。必然有相互倾轧,有争夺,有焦虑,有恐惧,有寸土必争,有分秒必争。

这种焦虑哪怕到 1 亿年以后,哪怕人均月薪到了 1 亿元,也无法缓解,因为还是会有相对地位的上升下降。

不可能所有人都高于平均线」。只要真的懂得这句话,就会觉得这一切是多么悲凉。统计力学是人世间各种真理的核心,有这些相互倾轧的时间,真不如去好好读读玻尔兹曼。懂了玻尔兹曼,你对世界的看法会大大革新。

高尔顿是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19 世纪,博物学家高尔顿就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类的身高是均值回归的?如果高个子父母的子女会更高,矮个子的父母子女会更矮,那么经过千百万年演化,应该演化出一些四五十米高的人类,还有一些四五厘米高的人类。可是我们人类不是这样的。我们的身高回归到一米七的均值。这是为什么?高尔顿由此发现了均值回归的原理,这个原理的意义不亚于相对论。它意味着,高个子的父母生出不如自己高的子女几率更高。

在一个稳定系统内,我们人类是均值回归的。如果你永无止境追求自己的子女优于自己,就好像追求高个子的父母一定生出更高的子女一样,是镜花水月一场。

承认吧,你家孩子不如你自己优秀是大概率事件。这不是他的错,是你不懂统计。

※    ※    ※

很多小城市的父母不理解大城市的家长为什么这么焦虑。按理说,教育焦虑应该源于资源匮乏,可是现实恰恰相反,资源相对匮乏(不至于绝对匮乏)的中小城市不那么焦虑,反而是优质资源溢出来的北京上海家长最焦虑,为什么?

原因也很简单:大城市资源的丰富程度,赶不上优秀人才的积累程度。

大城市的名校资源丰富,因此从初期就聚集了一轮人才,把全国各地的人才吸纳过来,越积越多。就像清北家长在北京越积越多一样,各大城市都有名校聚集来的人才,逐年增加。每个都是智商情商毅力三高的胜者。但是,这些城市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升学率并未同步增加(中考升学率和高考升学率并未增加),也就是说,分子几乎不变,分母的优秀竞争者越来越多。于是大城市的升学困难性反而上升了。

—— 很多父母感叹:还不如留在家乡小地方呢,起码那边的竞争压力没有那么大。

可是,留在家乡小地方,你甘心吗?

你不甘心 —— 因为这么多年拼命,不就是为了逃离小地方,来到大城市吗。你在大城市打拼,寻求突破。可是这就意味着,你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更为险恶和困难的环境中。这真的不是他们的错,是你的选择。

那么,能不能减少小地方的名额,增加大城市名额呢?你几乎要嚎叫了!「这不公平!大城市汇集了这么多优秀人才,但升学率不升,这不是歧视优秀人才吗?!」

但是你想没想过:你面临的矛盾,数百年前的朝廷就面临过。他们那个时候就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他们能让这些人的后代持续获得优势吗?能否延续代际优势,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固化的代际优势是对国家有威胁的,因此朝廷不允许。

曾经国家平均分配的名额,未来还将平均分配。如果国家不贯彻这个原则,曾经的你就没法成功,北京城至今仍然会是八旗后代的领地。你必须感谢这个政策。

但是,这就意味着,当你成为了精英人士,就得接受后代没有你的优势大。平均政策就是为了打消优势。你曾努力一辈子获得的优势,恰恰就是政策想要消去的部分。

你明白了吗?你在斗争的不是困难,而是规则。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卷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