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丽主演的电影《九香》当中的妈妈,是我们习惯的母亲形象。所以,郝蕾和金燕玲主演的电影《春潮》,会引起部分观众特别是高龄段观众的不适。金燕玲扮演的纪明岚,将择偶不慎带给自己的痛苦,不问青红皂白地移情到女儿郭建波身上,郭建波躲在厨房里抽烟,她要怼:"有毛病啊";祖孙三代围着餐桌吃着饭聊着闲篇,毫无症状地纪明岚就指摘起女儿来;甚至,当着外孙女的面就揭开了郭建波不想让女儿知道的真相。这是一个母亲对待亲生女儿应有的态度吗?于是,我听到有人给《春潮》扣上了"胡编乱造"的帽子。
就是因为怕被人疑为所写不真,我才迟迟没有去写想了很久的一篇文章《我和我妈》。也因为此,在2019年第5期《思南文学选刊》上读到陈福民先生的长篇散文《与你遥遥相望——关于母亲的一些话》后,看到"母亲"一词就会不由自主紧张起来的身体,松弛了下来。
"对我最好的人不在这里"
小标题,取自陈福民的文章。作者的母亲说这话的时候,已经被癌症折磨了很长时间。那段日子里,因为癌症,说是卧床养病,却坐不能坐、躺不能不躺,只能以尴尬的姿态侧卧。没法进食已使母亲形销骨立,每一次大小便对母亲而言都是一次酷刑。母亲的孩子们知道,让母亲离去已是解脱,所以,当母亲全身脱水被送进医院后,母亲的孩子们在年三十齐聚在母亲的病房里,其中有最好告别的意思。好好的一场解脱彼此的告别,母亲却在病友夸她有儿女齐刷刷陪伴在身边的好福气时,竭尽全力呛道:"对我最好的人不在这里"。
"我们都愣住了,完全没有想到母亲会这么说",陈福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受,倒不是因为母亲向来慈祥可亲,只是行将就木前性情发生了大逆转。而是,他相信一句老古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是,母亲一如既往、变本加厉了。
那么,在陈福民他们的眼睛里、印象中,母亲究竟是什么样的?"她平时的情绪通常都是严肃甚至压抑的"、"母亲似乎很少有开怀大笑心情舒畅的时候,经常莫名其妙就郁郁寡欢起来"、"我很小就能体会到因为她工作不如意、人事关系不顺洽带给家庭的紧张感和压抑感"……用心理学解释母亲给家庭带来伤害的行为,就是她不懂得切割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将她抵御其自认的社会伤害的本能延展到了家庭、丈夫和孩子们身上。她很少给丈夫好脸色,在孩子们幼小的时候她也很少带他们出去游玩,她不会夸奖孩子们,"在我考上大学,考上博士、以及后来工作取得一些成绩时,她的表现都是淡淡的平常的,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而一旦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走偏了一小步,母亲的惩罚总是及时又不留情面。一个高中生,就因为觉得京腔京调洒脱而学了几句,母亲居然当众扇了陈福民一记响亮的耳光,"四十多年过去了,母亲的这个耳光我从没忘记"。虽然没有忘记,又有几人能像陈福民这样,将与"慈祥"对立的母亲形象白纸黑字地写出来?也许,在读到陈福民这篇文章之前,很多人像我一样觉得自己遇到的母亲是独一无二的,囿于千百年来一代代人接力棒一样将母亲塑造成了电影《九香》中母亲的样子,我们都只好将疑惑藏在心底。
读到《与你遥遥相望——关于母亲的一些话》后,我曾与文章的责任编辑沟通过:"也就只能写成这样了。"我的意思是,陈福民文章中并没有对这样的母亲有所批评。责任编辑的回答令人玩味:"还能怎么写呢?只能这样了吧。"
是呀,想必是艰难地说服了自己以后陈福民才将这篇文章拿出来发表的。也正因为我们一味容忍有些乖张的母亲,致使如陈福民母亲这样的母亲,从来没有想过,母亲不仅仅是天然的角色,她需要我们改善甚至修正自己才能成为合格的母亲。
另一种蛮不讲理的母爱,是剥夺儿女的能力
很多年前的夏天,我坐船去青岛玩。那时候,还不兴住宾馆,都住到亲戚家。我也是。
亲戚家就在第一海水浴场的边上,这当然对我是极大的吸引力。可更吸引我的,是她家有一个跟我差不多大小的女孩,她大概愿意陪我走遍青岛的吧?
没有想到,我到青岛的前两天,她去了华山。我住的就是她的房间。
那天晚上躺在她的床上辗转反侧地睡不着,就想在她的书桌上找一本书读读。书没有找到,找到了一张她亲笔列下的18条她不在家时她妈妈应该帮她打理的事情。什么春天穿过的皮鞋应该怎么处理处理完了收藏在哪里,什么毛衣没有洗干净需要重洗,什么她房间的玻璃窗应该隔一天擦一遍以防楼上鸽子的屎落在上面擦不干净,什么毛衣洗好了要平摊着晾干,等等等等。当时我就惊呆了,想象我出门旅游前给我妈写这样一张清单,会得到什么样的反馈?记得我晚上7点中的火车去南昌,我妈还让我下午将家里的地板拖干净呢。
于是,我就暗中观察她妈妈对这样清单的反应,三天以后,我发现她妈妈非常乐意替女儿操劳这些,当着我的面对照女儿的清单看看哪一条没有兑现呢。都二十五六岁的人了,需要母亲这么细致入微地照顾吗?
10年前,我再度去青岛,这一回住在了栈桥附近的宾馆,离她家也不远,所以就经常去她家,结果惊奇地发现,孩子都已经读高中了,她还独自一人住在娘家。
是她的弟媳妇给我讲了背后的故事,说是她妈妈认定她一旦跟丈夫住在一起,就成了她丈夫家的劳动力,所以,想尽办法让女儿住回家。孩子还小的时候,她妈妈还允许她带着孩子回家住,然后衣食住行都由老妈妈亲自照顾。孩子上学以后,老妈妈连自己的外孙都排斥,只让女儿回家。
"我们都是做妈,都知道孩子离不开妈,是吧?"见我频频点头,她弟媳妇接着说:"我姐夫一个人管不了孩子,就跑到我婆婆家来找老婆。可我婆婆不让女婿进屋又不让女儿出门,搞得夫妻两个一个楼上一个楼下、一个窗外一个窗里地叫唤……"
有了微信后,我得以通过她的弟媳随时了解她的状况,知道她儿子独立后,她和她丈夫处于事实离婚的状态中,她和她的老妈妈厮守在了第一海水浴场附近的老宅里。
转眼,她的老母亲90岁了,我们组团去青岛为她老人家祝寿。席间,她是想买一个手机壳,她的老母亲阻拦道:"我觉得你原来的那个就很好,有什么必要买?"我正夹着一块墨鱼大烤往嘴里送,听她老母亲这么一说,墨鱼掉在了饭桌上,什么?女儿都退休了,还不能自作主张地买一只手机壳?我看向她的弟媳妇,她笑。哦,我明白了,这是常态。
饭后,她弟媳妇送我回酒店,路上,她告诉我,最近老太太和她经常吵得不可开交。“她们不是好的须臾不能分开吗?”我问。她弟媳说,她退休以后待在家里的时间长了,两个人之间的龃龉当然不也就成倍增加,原因嘛,主要是两个无所事事的人相处久了难免无事生非,“我们一直想让我姐姐去老年大学消磨掉一点时间,但,我们劝说无效。你们来了,看看是不是劝劝她们让我姐去老年大学?”
这根本不是问题啊。那天的饭桌上,见大家都很开心,我就把问题提了出来。只见老太太沉吟片刻后点点头,说了一句能惊掉我们下巴的话:“明天,就明天我去打听打听老年大学有什么课程适合她。”
什么!一个90岁的老太太要替一个五十六七岁的女儿去老年大学打听适合女儿的课程?
所以,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曾经上了热搜的某明星母亲过度“关心”儿子的事件,绝不是孤例。在那一事件渐渐冷却到被公众遗忘之际,电影《春潮》来了,它再度提醒我们,有多少伟大的母亲,也就有多少叫人郁闷的妈。只有像陈福民这样的作者敢于写出一个真实的母亲,才能提醒想要当妈妈的女性:自己有做母亲的能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