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麟细读《红楼梦》之一:《红楼梦》第一回究竟在说什么03

一僧一道系何许人呢?这是解开《红楼梦》这一奇书的重要密钥。

一僧一道,名“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从开场到结局,他们在扮演着串场的角色,将一部《红楼梦》连缀起来。

书上说,这一僧一道在出场的时候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后来幻成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他们有时结伴而行,有时各自行事。对一些人物或脱度、或点化、或指点迷津、或解除冤孽,或消除困厄与灾难。而且,关键时刻他们就出场了。

我们且看看他们在书中的行事:

1.女娲补天的弃石,是由他们携入红尘,幻化成贾宝玉,让其跻身于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之后,演绎出一场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2.他们脱度和点化了因家遭横祸、走投无路的甄士隐。

3.他们点化了因尤三姐蒙垢自刎而痛悔不已的柳湘莲。

4.他们为“生有胎毒”的薛宝钗开出了奇异的药方,并送给薛宝钗金锁,而且在上面錾了“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5.淫思凤姐而不知悔改的贾瑞在病入膏肓的时候,他们送来“风月宝鉴”,让贾瑞只能看反面,不可看正面。但贾瑞经不住宝鉴正面女色诱惑,结果死于非命。注意,这里只能反看,不可正看,是在引导读者,看《红楼梦》须要看反面的方法。

6.在王熙凤、贾宝玉遭魇算计之时,危在旦夕,他们出现了。

7.命根子通灵宝玉一时迷失,令贾府上下惊恐不安之际,这一僧一道也突然造访,救危解难,使贾府恢复平静。

8.高鄂补续的后四十回里,沿用了曹雪芹原有的“一僧一道”写作方式。在贾府败落以后,宝玉从考场出走。贾政为寻找宝玉心急如焚,最后在冰天雪地中看到一僧一道架扶着身着猩红袈裟的宝玉,消失在白茫茫的大雪中。

《红楼梦》中一僧一道的原型,论者认为可以引发人想象为“铁拐李”和“济公”。而传说中的“铁拐李”和“济公”,是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的仙人和活佛。而且他们都姓李,“铁拐李”名李玄,“济公”原名李修元,又称李修缘。如此巧合之事,所以,有心人猜度出《红楼梦》借用“铁拐李”和“济公”的形象塑造出的一僧一道其原型也应姓李。恰巧,苏州织造姓李,名李煦,他的两个儿子李鼎和李鼐。而书中史太君家族,恰好也有史鼎与史鼐。这样巧合的事,使我相信,曹家一定有人参与了创作,如果不能单独断定曹雪芹或曹家某人是作者的话,至少可以断定,曹家人参与了创作。

当然,如上所言,我认为,《红楼梦》一书是由一个庞大的但又是非常隐密的创作团队集体创作完成的。

李家、曹家与皇家的事,大多数人都知道,我就不唠叨了。其后之事,我稍微说一下,雍正五年,李煦因“谄咐阿其那(胤禩)、“亏空官帑”被流放到黑龙江,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两个儿子则不知所终。

不知所终的李鼎、李鼐,注定曾经有一段与书中所写的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一样,但一场大的政治劫难之后,他们注定隐身江湖。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皈依佛门或寄身道观,或隐居著史、幽愤著文。

《红楼梦》有两首描绘一僧一道形象的诗:

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有宝光;破纳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一头疮。

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第二首诗透露一僧一道家住山东蓬莱,而李煦的祖籍正是山东莱州昌邑。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曾在其著作中称,“弱水”指的是“夫馀弱水”,在辽东境内。李煦的父亲李士祯曾过继给正白旗佐领,入满洲籍。“弱水西”正是一僧一道的寄籍辽东。而曹家,也曾世居辽东。

这一僧一道的理解与演绎,我们认为,是靠得住的,可信的。

在我所构思的小说里,我写葫芦庙那场大火,其实就是雍正的亲信贾雨村带着宫廷内侍来抓获二李而放的火。只不过因事先得报,二李得以逃脱,但却连累了甄士隐和他的女儿。

我的构思,也是不错的。我自认为,如此写来,也定会紧张得扣人心弦。

但是,我要说,我现在更加认定,《红楼梦》一书,是写明朝覆亡的血史的。至于一僧一道,是不是二李,我觉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只是借他们传递出一种主题、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寄托。而二李在书中的作用,基本上是以结构方面的作用为主。

因而,我们认为,《红楼梦》一书,是以明朝覆亡为主要背景与主要内容,并融合了其他诸件大事,且融入了家族叙事,以家族叙事,掀起波澜,钩沉历史。下面,请听我慢慢道来。


=@=����]�!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麟细读《红楼梦》之一:《红楼梦》第一回究竟在说什么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