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个奇葩的朝代,奇人异事怪皇帝层出不穷。滚滚波涛,都跟这个超级黑的推手有关:
1、铁口神断:已出家的姚广孝,法号道衍的小僧在钟山寺游玩时,碰到一个给人看相的,袁珙,说:三角形眼睛,长的像一头病虎,天性一定喜好杀戮,刘秉忠一样的人物。
老刘是谁?帮忽必烈建立元朝的人,元这个国号都是人家取的,元帝国一整套法治礼仪等制度是他设计的,京城大都是他设计的。
道衍一听,高兴!方外之人身上,红尘之火熊熊燃烧!
2、广泛学习:姚广孝出家前是医学世家出身;他自己是佛家,打破门户之见,广泛学习,儒家兵家法家等;还特地去拜了个道士当师傅,学阴阳之术。
3、隐忍等待:在明太祖朱元璋起义的时候,他还是个小和尚,他觉得这个时候自己的才学不足建功立业,不适合出山去当谋士,于是游山玩水去了。至于张士诚、陈友谅等乱世枭雄,政权之下,派系重重,没他什么事!
朱元璋取得江山,姚广孝年岁见长,世事无常,真说不定那天就挂了!几十年的寂寞修炼与等待,终于……
1、偶遇朱棣:马皇后逝世,朱元璋悲痛欲绝,召集法师诵经。道衍遇到吊唁的燕王朱棣,说:“英武盖世,如潜龙在渊,贫僧愿意送你一顶白帽子戴!”。
2、朱棣把姚广孝带回自己的封地,今天的北京。虽有十多万兵马,但还是不敢,一则太祖健在,余威盖世;二者太子朱标仁厚,众弟佩服!
3、姚广孝也不急,继续等。朱标过世,朱元璋过世,朱允炆顺利登基。朱棣仍旧是决心难下。姚广孝于是主动散播:朱棣有帝王之相,各地流言蜚语暗流涌动。
4、朱允炆也神助攻:他登基后,发现国家很大,内部问题太多。一群叔叔守四方,这皇帝我是当上了,可是这一群叔叔都盯着我这皇位呢!年轻人下手很快,湘王朱柏等相继被削藩,马上就要轮到燕王朱棣。
5、马上就要轮到燕王朱棣了,打的旗号是勤王,清君侧。这个口号很巧妙,也就是家族内部纷争,外人嘛,就别参和了。
6、朱棣打仗勇猛,之前几十年都跟元朝作战,厉兵秣马;而大明的悍将早被朱元璋杀光了。朱棣势如破竹,打到济南,麻烦了!守将铁铉和朱棣大军对峙了很久,还祭出“太祖神牌”,也就是济南城墙上挂满朱元璋的画像,让朱棣打不得退不得。按现代的说法就是----广告牌挡住了铁坦克。软硬兼施之下,铁铉终于“投降”,朱棣骑着高头大马入城,刚过城门,一块铁板砸下,历史差点改写。朱棣魂飞魄散,赶紧溃逃……朱允炆毕竟是一国之君,大军源源不断,还围了朱棣老巢北平,还好世子朱高炽得力,在徐王后(朱棣之妻,开国重臣徐达的女儿)的帮助下力保不失。
7、朱棣孤军作战,摇摇欲坠,近乎强弩之末。年近古稀的姚广孝提出大胆的釜底抽薪之计----绕开济南,直扑都城南京。居然,赢了!先前打败的李景隆(李文忠的儿子)在这个时候投降了,建文帝从此不知所踪。
朱棣终于登基,大手笔如下: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驯服安南,五征蒙古……
之后的姚广孝仍旧“顶流”:
1、不要封赏,白天穿朝衣,晚上穿僧衣,所得金银全部分给下属。
2、朱棣迁都北平,14年方建成,姚广孝负责政zhi宣传。
3、解缙等人编撰《永乐大典》,儒家气息太浓,于是改派全科医生姚专家上场。《永乐大典》被后世称为涵盖古籍包容万象,蕴含一切知识财富的百科全书。
4、教导皇孙朱瞻基。这也是一个狠人,最像朱棣,少年时就跟爷爷出征。父亲登基时帮着站台,自己登基后御驾亲征,平掉亲叔叔造反,可惜的是只活到36岁(见百度百科-朱瞻基,也有一些文章说是38岁),否则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就没戏了。
商务谈判培训师、表达影响链研究学者周子淳点评:
1、感其志。我国的人才培养之道,是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姚广孝一生以刘秉忠为榜样,以诸葛亮、刘伯温等为对手,跻身智囊名人堂。几十年如一日,智者在侧,国士无双,志在四方!
2、不染尘。道德经提倡:和其光,同其尘。穿僧衣,入尘不染尘。几十年如一日的"方外高人"人设,从未破功破场,深得朱棣的信任.
3、行高远。太祖朱元璋出身低微,为活命做过乞丐,当过僧人,深刻体会底层竞争的残酷。底层资源有限,弱者自相践踏;向高处行进,路越走越宽,限制越少,能人越多,资源越足,此时方是做事之时,智慧才有用武之地。姚广孝不愿意享受晨钟暮鼓的假出离,愿意活出庙堂之高的真价值。
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爽!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酷!
恍惚间,一黑衣僧人,偃偻跃步,偶尔抬头间,寒目精光……
淳诗一首:
姚远功盛帝王家
广蓄常悟人自华
孝子返乡姐闭门
道衍此刻心如麻
此诗讲述了一件民间逸事,功成名就之后,姚广孝返家探亲,亲姐姐却不开门,老朋友也冷对,不认可他助朱棣的行为。
哈,老天是公平的,有得必有失!千秋功罪,任人评说。
亲爱的淳友,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