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囱


图片发自App

      题记:年岁见长,对老人、老事、老话、老物件越来越喜欢,最近看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手里痒痒,想写写这些老物件的纯净和意蕴了。想来等我年岁再长,看看这些文字也蛮有味道的。



      火囱,我不知道别的地方叫什么,也不知道这个“囱”字用得是否确切,按现在书面的叫法应该是脚炉或者手炉。火囱一般是铜的,状圆而稍扁,有多眼的盖,有提梁。乡下是烧瘪谷的,大灶里通红的稻草灰在火囱里铺底,趁着火星点点装满瘪谷,瘪谷引着,冒一阵浓烟,不一会儿,烟尽,盖上炉盖。瘪谷的星星之火可以烧很久。刚开始热得来烫手,通常铺上一块粗布,隔着布烘烘手。

      老太太们一到冬天似乎是一刻也离不开火囱的。记得太祖母只要天一冷,肯定是随身带着一只小火囱,跟人闲聊时放在膝头烘手,有时她做针线活时,就放在地上烘脚,连她的那只老猫也总是懒洋洋地偎在火炉旁。瘪谷实,空气不流通,火慢慢弱下去的时候,拿一根竹板沿着囱壁拨几下,瘪谷拨松,冒阵轻烟,火就又旺起来了。瘪谷的气味很好闻,有爆米花的香气。老太太们会在旺旺的火囱里放一把秋天晒干的大豆,大豆在星星点点的火里慢慢煨熟,豆皮慢慢有了焦焦的斑块,缓缓地变胖,等发出“噗噗”的声音就熟了!用竹棍拨出来,旁边的熊孩子们一哄而上,不管烫不烫,手就伸过去抓了,烫得把豆子在两只手里来回地兜,还是不忘往嘴里塞上一颗,那“嘎嘣”的脆响,现在还老是在我耳边。

      火囱现在已经不多见了,我屋里倒有二只。一只是结婚时娘家陪嫁来的。火囱在乡下的婚礼上是有大用场的。新郎来迎亲时,总要有一个小姑娘拎着一个烧得旺旺的火囱,到了女方家,德高望重的老人往火铳里加点瘪谷,再拨旺了火,而后随着迎亲队伍伴着新娘到男方。这时的火囱里有男女二方家庭合二为一,香火传承的美好愿景。还有一只是丧礼上的。二妈早逝,因家中女儿尚未婚嫁,丧礼上的事宜,由我这个出嫁的侄女来完成。事后,老阿婆给我一只火囱,告诉我因着丧事是冷的,要火囱来热热。老风俗老规矩虽有些繁琐,却也让人感觉暖暖的。

      斯人老去,斯物亦老,然人之深情,物之情深,可长忆。

你可能感兴趣的:(火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