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2 未来教育学院院长~佳豫
日经第568篇
《让生命唤醒生命》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某大学一个21岁的孩子,因为成绩的问题,被要求换宿舍,最后导致他跳楼自杀。
每个人、事、物的存在都是一个唤醒生命媒介,不能用失去来唤醒你,就用生命来唤醒你。
体制的弊端和学生的承受力都在提醒我们,如果教育不改革不改变,那就还是原地踏步,甚至是倒退。
孩子才是学校真正的主人,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和印证的作用。可是现在的老师都在给孩子装东西,却没有去激发他们运行自己的体验。
突发奇想,我想办一所这样的学校:面向未来教育的学院。
每个“今天”的教育,都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孩子。想过20年后、50年后、甚至500年后的未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吗?
但凡领袖都是此生去过,同时能够照见为来的人。那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然也都是能预见未来,同时引领未来的人。他们能看到十年甚至二十年后,未来人类将如何生活?看到那个时代的幸福之道,进而开始提前设计现在的教育模式。
那未来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先说说可以看见的20年后。
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5G、6G、AI人工智能、大数据……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同“手机”一样普遍,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更何况马斯克已经在搞星链计划,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抬头仰望星空,看到的不再是星星,而是他发射的卫星。
我们可以预判,最直接的改变就是80%以上的职业会消失。
如果智能应用于农业,那随着生产率的提升,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农民下岗;如果机器人智能化应用于工厂,那24小时不停生产,势必会导致大量工人失业。
现在已经研发出无人驾驶,比如,马斯克的特斯拉,这样必然会导致大量出租车、货车司机甚至快递员下岗。
还有像AlphaGo(阿尔法狗)一样有“自我学习、自我升级”的机器人,会广泛应用于医疗(去年我就参加了一个有关于机器人应用于诊断配药的会议,一个机器人整合了世界所有顶尖医生的智慧,替人把脉,太牛了,也就是说为来医生都要下岗了)、法律、翻译、文字工作者等领域,这样就会导致无数人失去工作(其实现在你看到的很多新闻也已经都是机器人在撰写了)。
至于更底层的服务,比如超市、加油站、收费站、洗碗工、扫地,不用等到20年后,淘汰已经开始了(超市现在都有自助付款)。
现在我们再说说可以预见的50年、500年后。
不论科技如何发展,人类追求的目标从未改变过:那就是对幸福的追求。那幸福需要来自三个关系的和谐与平衡:
第一:人与自己的关系
要有爱自己的能力,我们说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是缺德的表现,所以,至少在对待自己的身体和健康上要认真对待,同时保持心灵富足。
要有享受生活的能力,比如,拥有对美食、美感、艺术、音乐的审美观。
要有点缀生活碎片时间的能力,比如,高雅的爱好、产生快乐的兴趣与爱好。
要有生存力,比如,通过工作赚钱,让事业给自己带来成就感。
要有成长力,想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就像我们这次去敦煌的诸多户外体验一样)
要有生命力,比如,我们通过阅读、语言、艺术、科学、建筑、地理、人文等滋养自己的心灵,带来快乐的同时,还能提升自己的生命能量。
第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人类要与天地、山川、河流完美统一,与动物、植物和谐共处,要训练自己的野外生存能力,适应与大自然、地理环境、土壤、空气、不同的气候、太空、宇宙以及未知世界的关系。
第三:人与他人的关系
凡成大事者必善于独处,同时,凡是大事,都不是一个人完成的。所以,人与人最基本的关系就是要有同理心,能换位思考,可以快速融入团队,有合作精神,同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要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具备独有的人格魅力,能够影响他人,更高要求的爱人,有胸怀,有兼济天下的能力。
第四:与祖先、父母、往圣的关系。承上启下,承认文明的薪火。
在同辈中,因创造不同,活出价值感、存在感(比如,我们去沙漠抬架子,马姐徒手就可以把一个柱子拎起来,她就有价值感),这就是为他人创造价值。
再上升一维:为人类创造价值,比如。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让人类生活的更美好等等。
第五:与亲人、伴侣心灵相通,愉悦相处的关系,能坦然接受对方的不足,又能携手共同进步,也就是说,既能携手繁华,也能相濡以沫。
第六:与未来的关系,永远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子孙后代铺垫,为万世开太平。
随着不断学习,深入想考,今天的我们应该多在关注生命的前提下,同时兼顾未来20年的大环境,来帮助孩子建构这些关系,形成教育新理念。
遗憾的是,现在中外教育如此南辕北辙,甚至完全相悖。教育变成了泯灭人性的“流水线生产”。就像工业革命时期,急需大量“熟练操作工”一样,孩子的学习变得:标准化、流程化,学校变成批量输出的培训班。
孩子被分成多个 班级,像“机器”一样听从命令,对课文死记硬背,牢记操作要点,尽量将失误率控制在最低,还要反复测验,满60分才是合格“产品”。当然,这种“操作工”式的教育模式,在19世纪前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世纪后期,德国率先将这种“流水线教育模式”应用于教育,由于是批量成产,成本低,见效快,所以全民“义务教育”,直接导致德国的崛起。从此,“工厂工人”式教育席卷欧美,风靡全球。
中国自废除“科举制”后,就照抄西方的基础教育,至今100多年没有变过。工业成为国家的重心,一切基于“工业需要”选拔人才。
那假设工业需要“爬树专家”,我们的教育,就是马上让所有动物一律学习爬树,通过死记硬背、反复刷题,最终优胜劣汰出爬树专家——“猴子”。
但是,对于95%的动物来说,天赋点并非爬树,比如,领袖型的狮子、老虎;负重型的大象、骆驼;快跑型的马;游泳健将型的鲸鱼……所以,这种一刀切的比赛模式,通过9-12年的反复证明、不断强化和暗示这些动物就是“差生”和“失败者”,导致毕业以后,大多数沦为社会底层。
当今世界,“工业革命”已经过渡到“智能革命”,整个社会的学习方法和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的人才需求也彻底颠覆了过去。
所以,今天最不缺的就是知识,你想知道的百度都会告诉你。信息发展迅猛,世界首富也已经不是比尔盖茨,早已换成贝索斯,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个电子阅读,可以阅读上百万本书,这个数量超越99%的中外古人。
一部手机几乎可以搜索到你想要的任何知识,我们也不缺学习机会,线上、线下无数的培训机构,只要你想要,总能找到愿意教你的老师。
那今天我们缺的是什么呢?!我们缺乏的是“学习的欲望”和对于“未知的好奇心”,一个孩子是否在大学毕业之后,还有保持读书、进修、学习的动力。
而现在的老师,还在用300年前的办法,用死记硬背、刷题、考试排序等办法,成功地让一些孩子恨上读书:因为在阅读学习中,在9-12年的寒窗里,带来的很少是快乐和幸福感,只是成绩背后的试验品。
今天,最不缺的就是“考试满分”的人,因为考的内容偏“知识”,而知识已经代表过去。你大脑的知识量再多,能胜过谷歌、百度吗?
所以今天缺乏的是:“未来考试满分”的人,也就是说,能够用独特、差异的思维,来解决未知的难题的人!
这样的人必须具备独有的判断力、思考力和个性,而我们的教育,还在源源不断的培养“流水线工人”,这些工人只是“擅长爬树”,但未来不光需要会“爬树”的人。
我们可以大胆的预判20年后,这个世界会没有工人,完全被机器人替代,那些没有想法和魅力的孩子,只会被机器人打败,变得毫无竞争力。
我们可以看到今天最不缺乏的是外语翻译,谷歌眼镜,百度翻译,讯飞翻译,都能轻松解决异地出行。
财富在哪里,世界的中心就在哪里。过去是石油,于是财富在中东,现在是教育,大家可以意会在哪里。世界的中心正在东移,东方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世界的未来在中国。
但是,我们的教育,却仍然膜拜于300年前的“农民培训成工人”的教育模式,我们可是一个号称拥有上下5000年辉煌文明的国家,所以,不改革就是14亿聪明的华夏儿女的悲哀。
未来源于今天,同时远胜于今日。我们的父母,延续几千年来的“恐惧”,读书只是为了帮孩子弄一个更好的“饭碗”,现在我妈妈还是或多或少有那种思想。
要知道,未来是一定是科技发展的时代,吃饭已不再是人生的主题,全民小康也就意味着要实现从“生存”过渡到“生活”,未来更多的是追求生活品质。
未来要把教育从培养“流水线工人”中解放出来,重归“教育本质”——生命教育。也就是说,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他自己,活出自己的生命状态。
那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个什么样子呢?站在现在展望未来,什么是拥抱未来的教育呢?看过电影《她》吗?让我们大胆想象:“她”应该长成什么样子:
未来的教育,真正做到以“孩子”为中心,而非老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科目和老师。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是引路人,那么判断或者叫考核一个好老师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愿意追随,是否因为你而爱上这门学问。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长成为自己,根据自身特征,拥有独一无二的学习进度。
如果说现在的教育是“公交车”,6岁上车18岁下车,那拥抱未来的教育是要尊重每一个个体,就是“滴滴打车”,会基于孩子的不同需求,送到不同的目的地。
因材施教还表现在唤醒,唤醒孩子的本来天赋,挖掘孩子智慧的潜能,释放孩子的天赋,同时转化为力量,最终帮助孩子找到其安身立命之所在。
未来,知识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开始回归,回归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包括人与祖先的家道家风的文化传承,人与天地的天人合一的一体性,人与人的互相沟通与互助……
未来,知识不再是教育的目标,而是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习惯”、“保持永恒的好奇心”等课题上。
未来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快乐的,至少是鲜活的,可以是苏格拉底的对话,可以像孔子周游列国布道,也可以像佛教的“辩经”,还可以在游戏中成长。
那么,孩子呢?就像这次海财神把孩子一起带着上玄外,这就是未来教育的模式。
普通资质的孩子,至少心、智、体、人格健全,具备有利他的仁爱之心。很快就能找到自己的天赋点,然后基于天赋点,找到自己的天命所在,最后博学多才,终生热爱学习。
上等智慧的孩子,不会浪费上天赋予他们的“天赋”,使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再成为口号!他们会成圣或者成为了不起的领袖,成为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成为造福众生的创新者,为推动社会进步和造福人类社会,担起一定的责任。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怎样资质的孩子,都在做自己,至少身、心、脑都健康。知道此生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会基于这个目标自由选择学习,所以他们是有自我驱动力的,他们不再需要父母、老师、家人来督促,因为是自己真正爱上学习这件事,并从中找到了乐趣,9-12年的学习,就像自由恋爱,酸甜苦辣咸都必不可少,痛并快乐着。
他们会变得非常自信,传承中方文明,就兼济西方文明,共融成为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能够解决未知难题的能力……
未来,我要建出这样的一所学校!
其实在中国2500年前的孔子、老子教育,就是“最先进”的前沿教育——因材施教。孔子有三千子弟,他会基于每个人的天赋点的不同,而传授不同的学问。每个人的学习进度不同,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答案也不同。
这样的学校,国内外尚无原型可寻。智一老师的弦外之音倒是有一点点雏形的感觉。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核心是在于唤醒,是启。就像开车一样,是让人学会开发动机,而不是在后面推车。就像老师上课开玩笑说,教会了你们本事怎么飞,你们非要走着回去。其实,以色列的“提问”教育特别好,他们就注重孩子的提问,远胜于答案本身。
人格培养非常重要,有士大夫精神才能经邦济世,孔子说的 “智”,“仁”、“勇”三者缺一不可。有仁爱之心,就会利他,利家庭,利社会。有责任感,重孝道,就会兄友弟恭。
在国外很多国家,培养人格都在家庭,他们从小就通过宗教信仰来完成孩子的人格培养,而中国则是由父母自由发挥,这是比较可悲的。当然,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未来必定会成为一代代孩子的信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名族有信仰,国家有希望。未来可期。
未来要培养更多的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利他的君子,人生而有天命,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的。论家国和天下情怀,属东方独有。
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也就是说,对于孩子的素质教育。他的教学手段有六艺:礼(德育)、乐(艺术)、射(体育)、御(领导力)、书(语文)、数(数学)。未来的孩子,必须要学习的科目就是美术类,诗词类和中医。
孩子的情商和处世之道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孔子都有提到关于情商的特质: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君子温良恭俭让;如,敏于行而纳于言等等。
还有就是培养孩子同侪互学、教学相长的学习模式,也就是说,让学生变身老师,去辅助其他的同学共同成长(有点道禾辅导老师的感觉),那同学关系就演变成互助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寓教于乐,让孩子快乐学习,使身心灵三位一体。比如,德国华德福学校,就做到了寓教于乐。
最后就是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终生学习。孔子说:躬身自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其实就是在说,如何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问题。所以怎么说老师充满智慧呢,我们的幸福频率就是一个终身陪伴学习呀。
孔子当初的周游列国布道,用普通话就是在天地之间的“无为而学”,类似于现在在欧美流行的PBL项目制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优化传统教育中的被动学习模式,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这一点,“老、庄”的无为之道很有发言权。
全球最前沿、最先进的教育,几乎都逃不开孔子的教学理念。但是,由于利益冲突的关系,孔子学校在全球被不断关闭。老师说,未来的文化输出就靠民间的我们啦。
未来可期!
我是未来教育学院院长——佳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