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尘封已久的独家记忆,一部属于奥斯卡的岁月佳作

1969年,在墨西哥城毗邻罗马区的一家电影院里,一个小男孩吵吵嚷嚷地和哥哥、妹妹、外祖母以及除母亲之外最疼爱自己的保姆莉波一同坐在大银幕前观看不久前才刚上映的美国大片《蓝烟火》。

虽然在男孩的脑子里,满是刚才在影院门口遇到许久没有归家的父亲和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孩纵情欢乐的场景,但是当两个身穿宇航服的宇航员在浩瀚无垠的太空中紧紧相拉住手的奇异景象出现在大银幕上时,男孩与全场所有观众一样,彻底屏住了呼吸,并在幼小的心灵深处从此许下了要做一名航天员的梦想。

​小男孩绝对不会想到近50年后的今天,他会成为一名举世皆知的导演,并把眼前的这一幕拍入到电影《罗马》之中,更凭借《罗马》一路斩获包括奥斯卡奖在内的无数国际大奖,使自己的人生事业由此走上了更高的山巅。

电影《蓝烟火》与阿方索后来的太空巨作《地心引力》

“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这是冰心对于童年的真情诠释。而对于阿方索而言,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中若隐若现的童年永远披着一层神秘而又亲切的面纱,永远有着难以忘怀的特殊情结,所以阿方索的电影,从早期的《小公主》到前些年的《潘神的迷宫》,再到如今的《罗马》始终是关于对童年的解构,对记忆深处的不断探寻……

不同的是,在《罗马》中,我们透过富有年代质感的黑白影像画面能够看到更多在童年的回忆堆积下闪闪发亮的女性之光,一个关于独立与成长的女性史诗。

70年代的墨西哥充满了国内外政治力量的角逐与碾压,流血冲突事件愈演愈烈,阿方索·卡隆作为一个出身于墨西哥白人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显然并不想为了当宇航员的愿望而去参军入伍,加入这个令人惧怕的组织,所以便早早充满遗憾的放弃了作宇航员的梦想。

但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所给他带来的巨大震撼,让他有了另一个梦想――既然我无法登上太空,那为什么不去拍摄电影呢?12岁的生日上,他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照相机。

童年的他除了与兄弟姐妹们在一起玩耍以外,很多时候他都是独自一个人泡在电影院,静静的一个人观看电影,即便他和妈妈说的是他去朋友家玩。

朋友的缺乏,性格的内向与腼腆让他很难找的到交心的朋友,除了从自己九个月大时便来到家中的莉波。

所以在《罗马》中,阿方索给了莉波足够的镜头,作为一个从小陪伴着孩子们长大的亲切朋友,莉波能在孩子们赖床不起时悄悄的来到他们的身旁,催促他们早起上学;能在孩子们打闹争吵,互相伤害到没人能够阻止的时候,让所有人冷静下来;能在孩子赌气不想说话时,和他一起去躺在地上、仰望蓝天,体会死去的感觉。

对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家庭主妇来说,相夫教子就已经最大的幸福,父亲与丈夫永远是家中最被期盼的存在。

但许多婚姻在成为一个男人一生归宿的同时,也往往埋下了成为生活牵绊的根源。而显然,作为医生的安东尼奥有着光鲜的生活、看似幸福的家庭,实则却并不快乐。

即便多年的婚后生活经验让他可以娴熟而又恰当的处理家庭关系,就像把那辆巨大而又笨拙的盖勒西汽车安安稳稳地驶入车库一样,但当时间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与归家,陪伴家人中不断的流逝,生活渐归于平淡与往复,不复往昔的激情,这样的结局安排显然让他很快充满了厌倦。

面对刚步入中年的妻子,面对四个不断成长的孩子,安东尼奥没有继续坚持,而是选择了用欺骗与谎言作为自己逃避的理由,以出差的借口来了一次一去不复返的逃避。

与安东尼奥不同,显然索菲亚是理想的,她看清了无法避免的婚姻结局,却依旧选择不断幻想与哭诉。

就像她开车载着莉波前往医院的途中,面对左右各有一辆卡车,道路渐渐狭窄的现实,她依然会一脚油门,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与丈夫恰当处理好自己与家庭关系形成截然对比的是,习惯于作为丈夫附属的索菲亚面对家庭之变,完全不能够适应自己在家庭中所扮演的新的角色,就像她驾驶着巨大而又笨拙的盖勒西汽车驶入车库过程中不断经历的磕磕碰碰。

而与索菲亚遭遇平行的是莉波与菲尔明的恋情,在安东尼奥先生回家的同时,莉波也遇到了属于自己的充斥着青春懵懂与憧憬的那份恋情。

她遇到了看似英俊而魁梧的“练武者”费尔明。费尔明对莉波充满了甜言蜜语和如亲人般的亲密,但后来一次电影院的意外遭遇,却能让观众看出这个角色的本心。面对大银幕上不断演绎的剧情,费尔明显得毫不在意,反而不断对莉波进行着爱的宣示,激情而疯狂的热吻在莉波说出“我好像怀孕了……”之后嘎然而止。

对于怀孕所带来的责任与义务,显然费尔明从未想到过,一句“我要出去上个厕所,你需要冰淇淋嘛?”成为了两个人的决绝的借口与谎言。莉波再未等回费尔明,费尔明也再也没有回来过。

两个平行的悲剧,注定了两个女人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然而身份、地位与性格的不同注定会造就两个人对个人悲剧不一样的理解。

作为知识分子、中产阶级、白人身份的索菲亚对自身遭遇充满了诉说的欲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索菲亚在家中对着孩子们的外祖母一连串的哭诉,在带莉波在医院检查的过程中与丈夫安东尼奥的同事们不断进行着哭诉,即便是在新年之时她依旧会选择与众人言说着自己的不平与悲惨。

而作为社会下层阶级,没有受过过多教育,相对保守的莉波对这件事情则是充满了逆来顺受,不敢抗争的态度,即便是不顾路途迢迢,前去寻找费尔明,但当面对费尔明可憎又可怖的恐吓时,莉波依旧选择了沉默与退却。

再有就是医院检查时,医生不住的提问,莉波并没有索菲亚那样的勇气大胆的回答,而是用沉默的点头摇头,支支吾吾的反应。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做女人的总是孤身一人。”现实是残酷的,生活也同样是残酷的。当新年之夜,站在阳台上的索菲亚面对来自男性的侵犯明确而坚决的拒绝之后,站在黑暗的阴影中,莉波与索菲亚有了长长的对视,她们看到了什么呢?

或许是来自对方的肯定与鼓励,或许是面对生活困境同样的尴尬一笑,或许是彼此身上即将觉醒的女性意识。

一味地哭诉显然不能够改变现实中已然发生的一切悲剧。

索菲亚开始大胆而主动追求生活,既然笨拙的盖勒西无法适应车库与家庭,那就买一辆轻巧的小轿车。既然现在的教书工作无法满足家庭的日常开支,那就接下薪水更高的出版社工作。

同样,沉默也难以抑制莉波身上接踵而至的悲痛。

在遭遇抛弃、恶语相向、痛失幼女一系列的感情漩涡之后,面对在汪洋中越漂越远的两个孩子,丝毫不会游泳的莉波还是毅然选择了独自迈向浪潮深处,勇敢捍卫起两个孩子的安全。那一刻母性的伟大,让她终于能够勇敢的大声说出心中的悲痛“我并不想要她……”

我,并不想要眼前的这一切!

两个女人同样的感情遭遇,不同的人生经历,最终让她们殊途同归,走到了一起。一家人最终在沙滩边相拥而泣的场景,也终于让莉波超越了佣人的身份成为这个家庭真正的一份子。

电影充满戏剧色彩的是,一家人的悲剧伴随着安东尼奥的驾车离去,伴随着军乐队喧嚷的乐声而开始登场,同样也伴随着一家人驾车旅行归来,伴随着军乐队喧嚷的乐声而宣告落幕……

作为一部关于女性,同时也是关于时代的史诗,阿方索并没有忘记对自己而言有着复杂情感的祖国墨西哥。贯穿全片的除了家庭与情感这条线索,同时还有一条关于国家动乱变革的暗线。

从电影中开始不久后,在餐桌上,孩子平淡讲起自己同学的死亡,把国家暗自隐藏的矛盾剥开一个角,到练武队中美国教练的出现把墨西哥政治内乱中国外势力介入交代给观众,最后到莉波与外祖母意外目睹大规模流血事件,把整个社会隐藏许久的矛盾通过一条若隐若现的暗线展示给观众,从涉世未深的佣女和不过十岁的孩童角度,给观众以独特视角的同时,也激发着强烈而深入的思考。

最后,一家人通过一次悲伤而又动人的海滨之旅从而开启自己生活新篇章的同时,也代表着整个国家经历革命与动乱后,从汪洋巨浪中挣扎着,走回沙滩的重生与成长!

《罗马》作为阿方索·卡隆的私人回忆,近乎是传记片的形式。极大程度上挖掘了阿方索对童年时代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期望。

据阿方索本人说,电影中不关主要人物是来源于自己童年时代所遇到的人物,甚至与电影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场景也都是来源于阿方索个人的记忆。

为了复原阿方索童年时代的墨西哥城,剧组几乎耗用了投资预算中的主要部分,去复原一整片罗马区的街道、房屋,广告牌甚至于车辆与行人服饰。

影片作为阿方索对童年梦想的致敬,在电影开头我们可以看到,镜头直直地对着地板上不断冲刷着的泡沫水,一架飞机缓缓在模糊的倒影中轰鸣而过。

这预示着童年回忆的开始。而影片结尾,当镜头顺着延展向上的楼梯仰视蓝天一角,一副飞机真正从画面中轰鸣而过时,则寓示着成长与现实的开端。

伴随着前前后后无数次的对比、穿插,影片终还是落下帷幕,如行云流水般的镜头为我们讲述了一段不像故事的生活,却也让我们在其中反复品味着导演在时光碎片中恣意飘扬的童年时光同时,回顾着自己的往昔岁月,一部独家记忆终究还是在影院的昏暗中成为了属于所有孤独中执着前行的寻梦人共同的记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段尘封已久的独家记忆,一部属于奥斯卡的岁月佳作)